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師閱讀學:一種探索

教師閱讀學:一種探索

■「讀享四月」特別策劃②

「一個年輕的生命」

2018年12月14日上午,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修業講堂」,周國平先生的一堂課,將與會者帶入了一個哲學視域中的教育世界。課間休息時,他收到了一張小紙條,上面手寫了一首小詩:「感謝每一個/起舞的日子裡/有您相伴/願您自由幸福/比永遠多一天」。

這是海滄區「教育閱讀節」高峰論壇的一個畫面。藉助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中心的現場直播頻道,我在自己的辦公室,遠遠地聆聽了一個哲學家的「教育意見」,又近距離地感受到一個被深深景仰的作家,通過對話、簽名與老師們互動時的平和與親切。

從2014年開始,海滄區教育局就聯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藉由華東社旗下「大夏書系讀書節」這一以推動教師閱讀為己任的公益平台,開展了一年一度的「教育閱讀節」,至此已是第五屆。前面四屆,我都以出版社代表的身份參與了現場活動,親歷其間,可以體會到海滄教育管理者的使命感和擔當意識。他們提出,「美麗海滄,教育先行;書香海滄,教師領航」,這既是對社會大勢的呼應,又是尋求教育內涵發展之道的努力。誠如我的同事、一直參與活動的策劃和組織的朱永通老師所言,他們找到了「引渡的起點:書」。在這個意義上,對教師閱讀的行政推動,本質上是對文化的推動,它指向全社會的大共讀。

這也是海滄區「教育閱讀節」的基本目標,所以就有了這樣一些立意頗高又切近當下的年度主題設計:從「向經典致敬」到「眺望教育之美」,從「最好的教育在家庭」到「教育的哲學追問」。朝向這個目標,它沿著兩個維度展開。其一,朝內挖掘,以夯實基礎。啟動「教師領航工程」,在教師自主申報的前提下確定一批「閱讀種子教師」,建立區、校兩級讀書共同體,結合日常教研、培訓,開展各種類型的閱讀活動。其二,向外吸納,以擴展視野。基於不同的活動主題和共讀圖書,每年邀請一批名家、名師前來講學,既探討教育問題,又分享閱讀、寫作經驗。

5年很短,閱讀的種子因為不同的生長節律、不同的季候需求,有的已經發芽、拔節,有的還在孕育、萌芽。在海滄,教師閱讀是一片新綠,悄悄加入了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中。就像寫給周國平先生的那張小紙條,署名是:一個年輕的生命。

「三種令我充滿感激的記憶」

說是「年輕的生命」,卻又是如此古老的事業。歷史上,在很多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思想體系裡面,閱讀都是重要課題,他們常常以專著或專章進行討論。在「書香社會」「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之下,這些年,國內出版的有關閱讀(閱讀史、圖書史、圖書館、印刷、造紙等)的圖書蔚為大觀,但必須看到,本土原創的居少,更多的來自版權引進。

或許可以說,我們還沒有作為自己的一門科學的閱讀學。在我有限的視野內,近幾十年來,國內閱讀科學領域的原創著作,唯有已故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現心理學部)的張必隱教授在1992年出版、2004年再出版的《閱讀心理學》。在缺乏實證研究和科學認知的充分支持的情況下,面對「數字閱讀」「網路閱讀」對「紙質閱讀」「書本閱讀」的擠壓,傳統出版業表現出了一定的緊張和恐慌,也就在所難免了。

作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出版品牌,大夏書系專事出版教師用書,這和教師閱讀自然有著密切聯繫,其出版理念就是:好讀,好用。怎麼「讀」,怎麼「用」,怎麼以一個人的「讀」帶動更多人的「讀」,怎麼通過一個人的「用」作用於更多人的「用」,又怎麼藉助新媒體、新的傳播手段提升「讀」和「用」的效果……諸如此類,是大夏書系團隊內部常常討論的話題。經過一些年的發展和積累,大夏書系也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平台,更好地發揮出版優勢,將圖書資源轉化為專題講座內容、作者資源轉化為專家指導力量、編輯資源轉化為專業策劃方案、開展閱讀活動、服務教師閱讀、助力教師發展。

2012年9月,「大夏書系讀書節」在南京鳳凰台賓館正式啟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王焰、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成尚榮為「讀書節」揭幕。隨後,舉行了三場以「教育與出版」為主題的座談會。作為這次活動的籌劃者之一,我主持了其中在南京天正小學(琅琊路小學分校)舉行的教師座談會。當地名師周益民老師的發言,點出了教師閱讀的關鍵所在:必須把「為了自我的閱讀」和「為了兒童的閱讀」結合起來。

這正是「教師閱讀學」的要旨之一:在強調研究學生、研究教材、設計教學、組織教學這些「輸出的能力」的同時,還須關注以閱讀為主要方式的「吸納的能力」,和如何通過閱讀提升教育教學生產力、創造力的「轉化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近讀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英國詩人奧登的文集《染匠之手》,其中有一句話似乎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呼應——「三種令我充滿感激的記憶:一個裝滿書籍的家,一個在外省鄉村度過的童年,一個可以傾訴衷腸的導師」。對於成長中的教師而言,閱讀就是這個「家」、這個「童年」,這個「導師」。

太陽島

2014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大夏書系讀書節」在哈爾濱市香坊區舉行。基於當地「依託教師閱讀、浸潤教師心靈、提升教育品質、成就幸福人生」的區域教師隊伍建設思路,我們將活動主題確定為:「教師閱讀如何內化為專業成長的營養。」通過中國人民大學黃克劍教授的專題講座、杭州名師郭初陽老師的課堂教學、團隊編輯參與座談等形式,從理論、實踐、自我反思等層面進行探討。

那是我第一次身在哈爾濱,但在心裡,我已經到過無數次——我的童年的歌《太陽島上》所唱的「太陽島」,就在哈爾濱:「明媚的夏日裡天空多麼晴朗,美麗的太陽島多麼令人神往……」活動間隙的一次小聚,我斗膽邀請了一位女教師來一段,沒想到她隨即亮開歌喉:「……帶著垂釣的魚竿,帶著露營的篷帳,我們來到了太陽島上……」此情此景,於我而言,不正是「一個在外省鄉村度過的童年」嗎?

作為編輯,參與「讀書節」無疑也是自身的閱讀之旅。你可以遇到有趣的人,見識到在你原先的想像之外的場景,充實你的「硬碟」和「軟體」,讓每一天的「置頂」都有所更新。從香坊區的活動中,我們意識到,除了要關注當地的教育發展目標,也要滿足當地教師的具體需求。在江西南昌、江蘇姜堰、湖南瀏陽、河南濮陽、江西弋陽、天津塘沽、廣東增城等地舉行的「大夏書系讀書節」當中,在主題設計和內容安排上,我們努力於從人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探討如何跳出「思維舒適區」,跨過「成長高原區」。

毫無疑問,「教師閱讀」是一個極具時代性格色彩的教育關鍵詞。它既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需求側」,也是教師作為社會進步力量的「供給側」。中國教育需要補上這一課,並使之成為必修課。如今的太陽島,早已不是歌里所唱的樣子。但是,歌里的太陽島,還是那個太陽島。人的閱讀所得,便是其永遠的「太陽島」。

身邊的光

2018年12月,甘肅省平涼市的第三次「大夏書系讀書節」如期舉行。我和同事任紅瑚、陳凱分頭來到活動舉辦地涇川縣。此前兩次,是郭雪麗、李永梅、朱永通等同事來的,他們為這次活動謀划了很好的框架和細節。

開幕式上,我代表出版社致辭,臨時起意,說:「今天在場的老師,跟我一樣穿紅衣服的,會後請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等信息,我們將寄給圖書一冊。」按我在台上看,600多位與會的教師中,穿紅衣服的大致20來人,結果最後登記了100多位。一位老師問:林老師,我帶的紅色水杯,行不行?同事告訴我,紅圍巾的、紅挎包的、紅手套的都報上了名。我感動於老師們對「紅衣服」這個意象的現場拓展,以及熱切的閱讀初心:馬上就要2019新年了,紅即喜,書亦喜。

應邀來講學的大夏書系作者徐明老師表揚說,這就是「現場生成」。也許吧,我只是偶爾有之,他所說的「現場」,已經是大家共同生成的現場。作為江蘇省鎮江市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徐明老師的發言著眼於通識層面,面向教師發展的核心要義,諸如尊重,諸如學科意識,等等。巧合的是,另外兩位講課專家——大理大學的汲安慶老師專門講到「學科史閱讀」的問題,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羅曉暉老師強調了「學科定力」,而作為編輯的任紅瑚,則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探討了學科學習的發生機制與評價模式。關注學科閱讀、學科素養、學科自覺、學科智慧,成為本次讀書節的一大特點。

活動有一個環節,是教師、校長和專家、編輯的對話。正當一位老師發言時,突然停了電,會場暗寂下來,短暫的嘩動之後,一盞燈亮起——他身邊的人打開了手機上的手電筒,台下的老師也紛紛舉起了手中的「光」……那是神啟一般的情景,讓人如沐如浴。我對平涼市教科所所長曹寧子老師說,難怪你給活動取了這麼一個名字:一次閱讀點燈之旅。

我相信,這「燈」早就亮著,並被不斷點起。那是閱讀之燈,大家舉著,彼此照亮。

教師的「教育作品」

組織區域性的大型活動,是「大夏書系讀書節」的常規模式,但非日常模式,畢竟其牽涉面大、所需資源多。在更多的時候,它在書店、在咖啡館、在廣場一角,或者在一所學校的活動室,以新書發布、作品分享、詩文朗誦等不同形式展開。

2016年年初,浙江師範大學王尚文教授的文集《教育如天,語文是地》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在他的幾名學生的操持下,1月16日,新書發布會在杭州市曉風書屋體育場路店舉行。

除了王尚文教授高中教師時期和大學教師時期的學生,現場來了不少長三角地區的教育界同仁。作為發言嘉賓,浙江省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胡勤先生從王尚文教授當年的著作《語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語感論》等說起,回顧和總結了其學術貢獻。杭州市江干區教育發展研究院教育科研部主任曾宣偉、杭州市天長小學校長樓朝輝也分別發言,他們從各自的角度,闡敘了對「教育如天,語文是地」這一我視之為王尚文教授的思想框架和話語背景的理解。作為策劃編輯,我則從書名、作者簡介和後記等細節處,分享了這本書背後的故事。

王尚文教授是活動主角,自然要作「主旨發言」。他講述了自己如何完成從「語感」到「語文品質」的思想突進,他說:「每走一步,都發現新的地平線,都有新的天空出現。」我是王尚文教授的老讀者,緣於《教育如天,語文是地》一書,我和他有了一段美妙的「郵件往來」,也由此認識到,他有自己的「教師學」,所以我把他的話放在書的封底上:「真正的教師,不是向學生恩賜各種現成的真理,而是帶領學生一起上升到能夠看到洞穴的某種立場。」可是他又說,這些退休以後陸陸續續寫的文字,「記錄了我的困惑」。

教師的「教育作品」是什麼?不是學生,不是學術成果,而是「困惑」——它來自發現與思考。

當閱讀不再需要「推動」,當閱讀經驗不再需要「推廣」,當閱讀不止於服務專業發展,還成為人們安頓心靈、幸福生活的方式,我們才能說,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的教師閱讀生態形成了。作為一個時代課題,教師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將隨著時光的展開而日益顯豁;而作為一個活動平台,「大夏書系讀書節」才剛剛開始了「教師閱讀學」的探索。

(作者系「大夏書系讀書節」聯合發起人)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8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神奇站長和他的乘客們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