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科幻:創造生命的無限可能

科幻:創造生命的無限可能

春節期間,帶著科幻社和經典夜讀小組的14名同學,在影城參加《流浪地球》劇組南京見面會後,又帶他們去省科協觀影座談會上發言,學校還推送了學生的觀影文章,一不小心科幻社的曹銘軒同學還上了劇組的官微,讓那些忙著補課錯失機會的同學後悔不迭……當同學們還沉浸在喜悅中時,江蘇廣播電台《親親寶貝》節目主持人朱燕打來電話,說要在節目中電話連線採訪科幻社社長鬍浩喆,讓他介紹科幻社和科幻閱讀的情況。一番手忙腳亂之後,電台直播節目里傳來了他們的對話。

「你好!是衚衕學嗎?我很好奇科幻社是誰成立的?你是第幾任社長?平時你們科幻社主要開展哪些活動?」

衚衕學侃侃而談,談他怎樣成立科幻社,談科幻社開展的活動,談他怎樣參與組織這次《流浪地球》的觀影見面會,談科幻閱讀的意義和價值。聽得出來,語氣中滿是興奮和自豪。

我一邊聽,一邊發笑,心想:「好了傷疤忘了疼,你忘了當初的狼狽相了嗎?」

去年春天剛開學,有個高一同學找到我,表達希望集合學校各年級科幻愛好者成立科幻社的願望。我鼓勵他,給他買了一堆科幻書,讓他煽風點火,招兵買馬。4月中旬,他找到我,說準備好了,還給我看他們社團的LOGO、章程、申請表和活動方案。接著他們借我的工作室開會,通過章程,選出正副社長和秘書長,像模像樣地成立了科幻社。

新社長走馬上任才半天,他就來敲我辦公室的門,進門後訴苦。原來他們在中午午休的時候召開成立大會,沒有與年級組溝通,一群科幻少年被年級大小領導喊出去,痛斥一番,社長哭喪著臉向我求助。事後想想,既可笑也不可笑。科幻社同學的遭遇,不正是科幻閱讀在當下中學尷尬處境的真實寫照嗎?科幻作品是什麼?不就是那些娛樂的、消遣的、邊緣的、可有可無的、與學業成績無關的東西嗎?偷偷看看也就罷了,居然明目張胆要成立科幻社。你看看班主任辦公桌上,常擺著沒收來的學生偷看的閑書,那些被磨得邊角打皺的幾本,大都是這類科幻書。當然,這些話年級組領導並沒有說,只是我的揣測,因為把我放在那個位置上,也很難不這樣想。

從那以後,科幻社的同學成了地下黨,他們的科幻活動也一直處於半地下狀態。

變化,從去年的夏季夜讀沙龍開始出現。在語文課程基地舉辦的讀書周期間,我參與了高二年級的「讀書超市」,欣賞了高二同學創編的介紹《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的讀書分享會,深受感染和鼓舞,便召集這幫同學,加上科幻社的部分同學組成團隊,策劃展演了「《黑暗森林》之歌——劉慈欣《三體》的N種讀法」大型讀書沙龍活動。當炎夏和夜讀沙龍一起到來時,在校門口大大的沙龍海報上,演出團隊一欄赫然列出「科幻社」三個字。成功的演出,讓我切實感受到學生們對科幻的狂熱,體會到科幻作品所具有的先鋒、青春、批判的氣質,這些氣質與成長中的學生之間恰好有迷人的內在呼應關係。

更大的變化發生在我的身上。少年時,我曾是一個無線電愛好者、一個昆蟲愛好者,也曾狂熱地追讀能找得到的各種科學書籍,《無線電愛好者》《少年昆蟲學家》曾是我的枕邊秘笈。後來迷上了文學,大學畢業做了語文老師,長期刻板的教學生活,把我封閉在語文圈子裡,疏遠了少年時代的心頭好,忘記了曾經的夢想……去年下半年,我先後參加了中國科協在重慶和溫州舉行的科普科幻研討活動,也加入了江蘇省科幻專業委員會,認識了許多科普科幻界的「大牛」,更受到優秀同行的影響,對科普科幻有了新的認識。蟄伏心底的火種被點燃,消解了內心的顧慮和束縛,有了自覺追求的勇氣和行動,想改變單一狹隘的閱讀教育現狀,為科幻科普閱讀盡一份力。

科幻成了我們的接頭暗號,把我和孩子們聚集在一起。豐富多樣的科幻活動,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想像的魔力,尋找生命未來的無限可能,奠定我們熱愛科學的人生底色。

這學期,我和團隊的青年老師合作開設了「科幻作品閱讀與寫作」校本選修課。科幻社的同學奔走相告,社長鬍浩喆帶著一幫同學,一個班一個班地去宣傳發動,網上選課報名時,瞬間報滿……

從寒假開始,我和科幻社同學一起策劃、編校我們的科幻雜誌《朝聞道》。在創刊號上,有同學寫的小說、詩歌、書評、影評、新聞採訪等,有中科大知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張揚教授題寫的刊名,有著名新生代科幻作家陳楸帆老師寫下的寄語,有著名科幻作家墨熊的代表作《命運的序列號》,有中國太空畫第一人喻京川老師的太空美術作品《秦車之太空火星車》。創刊號將在4月份的讀書周推出,想想那時校園裡喧鬧的義賣場景,不禁熱血沸騰……

我們還打算約請上海交大的江曉原老師,來給科幻迷講講科幻電影的欣賞。另外,還在籌備新一期夜讀沙龍,打算把更多劉慈欣的作品有創意地整合起來介紹給大家。

「在你心目中科幻究竟意味著什麼?」結束時主持人追問。

「也許意味著青春,意味著未來生命的更多可能和創造。」科幻少年堅定地回答。

一門選修課,一本雜誌,一次講座,一期沙龍,匯成同學們科幻的合唱。不,是青春的合唱!我們的讀書課程因為科幻閱讀、科幻生活變得豐富和遼闊,而我也因此感覺變得年輕了,不斷生長,充滿力量。

(作者系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8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