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孤獨死」—— 一個人的末路

「孤獨死」—— 一個人的末路

「孤獨死」常見於獨居老人,因長時間獨居極少與他人接觸,發生疾病或意外死亡較長時間後屍體腐爛才引起周圍鄰居注意。近年日本「孤獨死」開始向30~40歲年齡層擴大。

「孤獨死」—— 一個人的末路

中年男性的「孤獨死」

近年,「現役世代」也就是處於工作年齡段的人「孤獨死」案例越來越多。「現役世代」早出晚歸,對周圍鄰居來說沒什麼存在感,因此也很容易出現死後短時間內無法被發現的情況。

在這些「孤獨死」案例中80%的死因是長時間的」自我忽視式」生活方式。「自我忽視式」生活方式多指生活在滿是垃圾的環境中、生病不主動治療的一種忽視自身需求的慢性自殺式的生活方式。

在特殊清掃組織-武藏think tank公司工作了近10年的鹽田先生對「孤獨死」感觸頗多:「現役世代"的孤獨死現場有很多共同點,基本都能看到速食拉麵、藥物、酒、煙等不健康生活的代表性物品,死者多因工作壓力、疾病等失去工作後開始獨居生活,然後變得越來越孤僻,拒絕與外界接觸。。

與因患有阿爾茲海默症而導致陷入「自我忽視式」生活狀態的情況不同,「現役世代」的「孤獨死」多是因為在人生重要階段遭遇了重大挫折,失去家庭或工作後與社會脫節,最終一蹶不振。

人到中年

對於男性來說35歲左右似乎是個坎兒,據調查數據顯示,在這個年齡段的男性借貸比率和接受精神科治療的比率顯著增加,大都是因生活壓力大導致抑鬱等精神類疾病,最後無法繼續正常工作,只能靠借貸維持生活。

人到中年後突然遭受重大挫折後一蹶不振以致「孤獨死」的情況並不少見,就鹽田先生近十年來的工作經歷來看,「現役世代」的「孤獨死」發生率遠遠高於老年人。

相較女性而言,男性更不善於外交,一旦陷入自閉就很難再走出來。鹽田先生感觸說:「我從小受父親虐待,是在福利機構長大的,沒怎麼感受到過家庭的溫暖,所以非常理解那些遇到挫折後自暴自棄的人。他們本來只是想逃離外界的壓力,卻不幸陷入自閉,最後一個人默默走向死亡」。「孤獨死」雖然多是由於死者的過度自閉,但是其實親人的冷漠也是也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孤獨死」發生後親人僅僅因支付特掃組織費用而鬧得不可開交的情況屢見不鮮,本次的清掃費用也是因為家屬拒絕支付而由大家負擔了。

自閉人群數量增加

據《平成27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全體版)》記錄顯示,在日本60歲以上的高齡人群每天和他人交流的佔90%,而獨居人群中,有30%的男性和20%的女性在一周中與他人交流的次數不超過2次。其中6.6%的獨居女性表示「附近沒有可以聊天的人」,17.4%的獨居男性表示「和附近的人沒有交流,也沒有人可以依靠」。

這還只是高齡人群中的數據,與預想不同,「孤獨死」的高發人群並不是高齡人,而是那些終身未婚或中途喪偶的中年人。在這個單身獨居比例逐漸升高的孤獨社會,「孤獨死」發生在誰身上都不奇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通 的精彩文章:

TAG:日本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