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宇文氏最後的名將:他不死北周不會亡

宇文氏最後的名將:他不死北周不會亡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北朝最後一個朝代北周就此滅亡。

每當一個朝代滅亡,總會有人習慣性地說,如果誰誰在,某某朝代就不會亡。

而北周也有這樣一位關鍵先生,宇文憲。

宇文憲(544-579年),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死前爵封齊王,官至天官府大冢宰。宇文憲智勇雙全,20多歲就開始帶兵征戰,是北周抵抗北齊進攻、消滅北齊一系列戰爭的主要領導者,被周武帝倚為心腹。

宇文氏最後的名將:他不死北周不會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宇文憲生活的時代,敵國北齊同樣將星閃耀,段韶、斛律光、高長恭全面爆發,在北齊內政紊亂的同時,全力維持軍事不倒,在邊境線上給北周製造了不少麻煩。宇文憲在軍界的起點,就是與北齊三大將同時開乾的洛陽之戰。此戰爆發於564年,北周軍由於部署失誤、統帥輕敵而失敗,年輕的宇文憲吃到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敗仗。

此後宇文憲開掛般快速成長,單獨領兵在洛陽一線與北齊互毆,沒有多大勝績,但抵擋住了令所有北周將領為之膽寒的斛律明月。

575年,周武帝第一次統軍進攻北齊,宇文憲率數萬精兵,孤軍深入北齊重地,為周武帝主力大軍打前站。577年第二次進攻北齊,宇文憲再次擔綱先鋒,以數萬兵力殺入北齊腹地,攻堅、野戰、機動無所不能,在北齊十萬主力面前要戰則戰,要退則退,縱橫奔突,無人能阻。古來名將,能做到這個份上的少之又少。

是故,唐人令狐德棻(《周書》作者)不吝溢美之詞,高度評價宇文憲說「智勇冠世,攻戰如神,敵國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輕重」。甚至將之與古之名將韓信、白起相提並論,所謂「比諸異姓,則方、召、韓、白,何以加茲。」

宇文氏最後的名將:他不死北周不會亡

電視劇中的宇文憲(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刪除)

「鼎命由其輕重」,鮮明指出了宇文憲對於北周帝國的作用。北周武帝宇文邕平齊後猝然去世,宇文憲在皇族中的地位驟然加重。彼時宇文憲長輩全部謝世,四位兄長已也盡數去世,不論行輩、能力還是功勞,宇文憲都有無與倫比的優勢。故而周宣帝宇文贇對這位叔父非常忌憚。

事實上宇文憲在武帝時代就因威望過高,遭到過武帝的猜忌,他一度想激流勇退,不再參與軍事行動,以求減損威名。武帝自信能夠降得住宇文憲,雖然對他不夠放心,仍然非常信任他,並接連封賞宇文憲的兒子們。

但宣帝就不一樣了,這位年輕皇帝暴躁有餘,能力不足。即位後,對這位威名赫赫的長叔不知如何處之,生怕宇文憲會奪取他的皇位。於是以卑劣的手段,唆使小人誣告宇文憲謀反,而後召其進宮,令武士將之縊死。

史載宇文憲死前辭色不撓,目光如炬,逼視宣帝和誣告者。然而暴君當道,夫又奈何。可憐這位叱吒風雲、令敵國為之膽寒的英雄,殞落於宮庭密室之中。

那麼宇文憲之死,又與北周滅亡有什麼關係呢?

隋朝篡奪北周政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突發事件。北周國勢於577年達到鼎盛,那一年,北周武帝親統六軍攻入北齊,完成北方統一。但短短3年後,隨著周武帝宇文邕、周宣帝宇文贇相繼暴亡,北周政權迅速陷入中央無主的狀態,從而被外戚楊堅——宣帝楊皇后之父,以突然的政變方式奪取了江山。

北周帝國為何會亡得這麼快速呢?

是國政腐敗嗎?不是,北周政治的清明歷來有稱,與北魏、北齊等國家相比,簡直就是一股清流。

是國內矛盾激化嗎?也不是,一個剛剛取得對外戰爭輝煌勝利的國家,注意力還在吸收勝利成果上,哪裡會有太激烈的矛盾。

那是遇到天災人禍,北周宇文氏皇族喪失民心了?更不是,北周統治集團內部雖然有一些小矛盾,但並未延伸到廣大百姓,即使有內鬥,也僅高官勛貴們互相傾軋而已,到不了亡國的地步。

宇文氏最後的名將:他不死北周不會亡

那麼北周之亡,究竟亡在何處?

亡在皇帝連連暴亡,政治中樞無人。而且武帝、宣帝兩代皇帝,都沒有很好地維護中央行政體制,沒有建立完整的政令發布系統和權力制衡系統,帝國所有的命令都由皇帝親自發出,再由近侍臣子轉發,中間缺少一個份量足夠重要的大臣。

帝國軍權也處於高度集中的狀態。北周軍隊指揮權由大司馬掌握,但周武帝不信任諸臣,將大司馬權力收走,以皇帝之尊自任全軍統帥,大司馬不過拱而受命。

皇帝健在時,這種模式自然問題不大。但皇帝一死,最高軍權也處於無主狀態。周宣帝根本沒想到自己21歲就會死,所以軍權問題他壓根就沒注意過。

所以楊堅能夠利用宣帝暴死的空隙,勾結皇帝的近侍劉昉、鄭譯等人偽造政令,任命自己為輔政大臣,並迅速加授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掌控了軍權、政權。北周諸貴臣老將無人能與之抗衡,所以短時間內造成中樞政權易柄。

那麼,如果宇文憲沒死,能夠防止這種情況嗎?歷史沒有假設,但歷史的基本規律可以推演。宇文憲個人的生死問題,實際上與北周末年關係甚大。

北周速亡的基本原因前文已經基本點出,實際上癥結在於中樞無人。而宇文憲恰好是這個最合適的填充空白的人物。

其一在於宇文憲超高的威望

北周宣帝在位期間,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剝去宗室諸王在中央的官職,命令他們出京就藩,全都成了無官一身輕的自在藩王。宇文氏宗族人丁本就不太興旺,族中沒有年長積威的老人。宇文憲以35歲的年齡,已經成為最年長的宗王。

這樣一個家族,對北隴集團諸老臣的鎮懾力是嚴重不足的。而宣帝連這個事實都沒足夠重視,反而剪削自家力量。

但萬幸的是,宇文憲在長年戰爭中積累了足夠的威望,北周軍中有一大批文武僚吏對其十分敬服。特別是在京文武官員,有許多人都出自他的帳下。當年周武帝就曾對此很有意見,對宇文憲的侍讀裴文舉說,你雖是宇文憲的部下,但是不能私相結黨。

宇文憲並無結黨的私心,無論對皇帝還是對下屬都是光風霽月,但越是這樣,他的部屬對他越是傾心敬服。宇文憲帳下的許多官員,後來都陞官到卿相,他的威望、以及由此可以派生出的力量,實在不容小覷。

如果宇文憲沒死,楊堅縱然能竊居中樞大權,宇文憲振臂一呼,在京軍政官員,縱然不群起響應之,也會有相當一部分給楊堅製造不小的麻煩。

楊堅篡權本身就是在走鋼絲,他手裡的本錢不多,能撬動的能量也不大,他發動的政變,更像一場多米諾骨牌的傾倒,要阻擋楊堅推倒第一塊骨牌,需要的力量並不強大。以宇文憲的威望,不管是號令長安的宿衛部隊,還是聯合六官府(北周中央最高級別的政府部門)高官抵制宮內的詔令,都有可行之。

宇文氏最後的名將:他不死北周不會亡

隋文帝

只要在最開始時擋住楊堅,那麼後續的政治風暴就完全不會發生。

其二在於宇文憲的應變之略

其實也會有人提出疑問,號令宿衛軍,聯合六官府高官,換別的親王,例如趙王、陳王等其他健在的宗室王,他們同樣是皇室貴胄,不也一樣嗎?

自然不一樣。

楊堅篡權過程中,確實也有一些宗室王積極地謀求反抗。比如畢王宇文賢。此人是周明帝(周武帝之兄)的兒子,自命是先帝之子,放出話來要奪楊堅之權。結果因為年輕識淺,行事又異常高調,很快被楊堅殺死。

趙王宇文招入京奔宣帝之喪,發現政局變天,也想奪回宇文氏的權力。結果這位怡情於書畫經籍的王爺,應變能力實在不足。他成功地邀請楊堅到府中赴宴,本來準備席間刺殺楊堅,但因為經驗不足,見機又慢,居然一再喪失機會,愣是把到嘴的肥肉又給放跑了。

如果換作宇文憲,以他百戰之餘的政治敏銳性,必定會搶先掌握軍隊、搶先掌控中央,或者說真到魚死網破誓死一搏的關頭,也不會像趙王宇文招一樣,送到刀口了,又給放回去。

然而一切都遲了。宇文憲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北周王朝、宇文氏皇族徹底喪失了扶危定傾的柱石。或許,楊堅敢於發動政變,正是看準了宇文氏無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