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代的「攻城戰」,為什麼要「死磕一座城」?而不選擇「繞過去」

古代的「攻城戰」,為什麼要「死磕一座城」?而不選擇「繞過去」

看過古代戰爭片的夥伴,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兩國交戰,一方想要攻入對方都城,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前面的城池,但我們往往看到作為攻城那一方是損傷慘重的!

所以很多人就會想:「明明四面開闊,直接繞過去不就行了,為何他們就偏偏和這座城杠上了,花那麼大的代價,是不是傻呀!」,這到底怎麼回事?其實,戰爭遠非表面那麼簡單!

「死磕一座城」,是最好的選擇

眾所周知,無論何時,一座城池的設立,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的,一般都位於交通要道和咽喉地帶。這種地方往往是易守難攻,也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要想在以後戰爭中處於優勢地位,此城不得不攻,並且還非得把它拿下不可。

比如歷史上有名的襄陽城,函谷關,雁門關等。都是位於版圖要衝,東西南北四條道路都要經過此地,否則繞不過去。在此修建一個堅固城整個盆地都會受到控制。如果攻不破守城的防禦,就跟們不可能通過,以圖南下。

繞道而行,是下下策

從表面來看,一座城池也就是一小塊地方,從周圍完全可以繞開,似乎這座城對戰爭的影響不大,殊不知當軍隊深入內部,真正的危險才開始。

繞道而行,一方面繞道的路都非常崎嶇難走,就和當年鄧艾偷襲程度一樣。在繞道的路上,設一小波軍隊,就可以高枕無憂;另外繞道後,將會面臨前有侵襲,若後面偷襲的局面。如果戰事不利,可能會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所以「繞道而行」,絕對是下下策。許多將領正是清楚這其中的道理,才會選擇攻城而不繞道。

繞道,最怕斷糧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繞開城池,深入內地,由於押運糧草兵力有限,極有可能被阻斷,此乃兵家大忌。

相反,我們知道一座城池是人口的聚集地,還有來往的商賈為其帶來經濟效益,它的資源是豐富的,只有佔據了一座城池,才能利用這些資源,為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所以,古代統治者經常是打一座城佔一座城,為其提供補給。

當然,也有迂迴作戰成功的案例。例如明朝年間,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結果在濟南城下整整被阻擋三月,最後只好退兵。第二次南征的時候,朱棣直接繞過濟南城,集中兵力直取南京,濟南最終成為一座孤城,失去了防守的意義,主將鐵鉉城破被殺。

當然,這隻能說是個別案例,很多情況下是不行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北伐之時,大將魏延曾建議斜出子午谷直奔長安,拿下曹魏,諸葛亮根本不聽,正是他精通兵法,深知從四川作為糧草補給到漢中有多困難!所以在整個北伐中,可謂是將攻堅戰發揮的淋漓盡致!

從古至今,歷史的進步往往伴隨著戰爭,其殘酷之下,也體現著人們面對戰爭的一種無奈,以及做出的一種選擇。「死磕一座城」也許就是一種無奈下的智慧吧!

讀者們,關於「古代的攻城之戰」,你有怎樣的看法呢?如果喜歡本文章,歡迎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冰伊說文史 的精彩文章:

清明小長假,爆滿的八達嶺長城。引網友熱議:「擠擠更健康」
螺螄粉到底有沒有螺螄?這個困擾上百年的問題,總算有答案了!

TAG:冰伊說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