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苗族大哥在外打拚十幾年,回鄉用70萬建小樓,大家說幹啥好呢?

苗族大哥在外打拚十幾年,回鄉用70萬建小樓,大家說幹啥好呢?

在萬物復甦的季節里,多山多水多花的貴州丹寨其實藏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春天秘境,因為沒有太多人的探訪,它們的美更加絢爛。 走進排莫村苗寨,就是這樣的秘境,層層梯田更加秀麗,苗族吊腳樓,依山而建。

我們走進貴州丹寨排莫村路口的時候,見到了坐在路邊的一位苗族大哥,楊大哥坐在自家的吊腳樓前向我們介紹他家建設吊腳樓的情況和苗族吊腳樓的歷史。

楊大哥介紹說:吊腳樓是苗族干闌民居的俗稱,當地人稱為「樓房、半邊樓」。其建築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建築在平地上的吊腳樓,一種是建在斜坡上的吊腳樓,也就是「半邊樓」。一般情況下,吊腳樓的樓上住人,樓下架空,通風性能極好,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

吊腳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木頭,建房者不用一釘一鉚,採取金瓜梁方、斗拱支柱、木頭開糟、穿榫合接而成,因而結構嚴密堅固,可歷百年不倒。「建房的都是我們當地的師傅,基本不用機械設備,而是用手工來打造。」

楊大哥1974年出生,今年45歲,家有一兒一女。之前,他和妻子一直在廣東的制衣廠打工。因為家裡的吊腳樓蓋好不久,內部需要裝修,他就留在家裡,妻子一個人去了廣州繼續打工。聽說我們想看看吊腳樓的內部情況,他很熱情地邀請我們進了家。

進入楊大哥家的吊腳樓,只見房屋支柱、牆面、地板和正廳儲物櫃,所有的材料全是原木,房間內散發著木頭好聞的氣味。「這些木頭都是杉木,為了防蟲蛀,外面刷了一層桐油。」楊大哥說,因為房子蓋好後進行了內部裝修,時間不長,所以傢具和生活用具都還沒有擺放進去。

「這個樓是一個在平地上建起來的,和苗家傳統的吊腳樓結構一樣,一共三層,一層不住人,是用來養雞養豬、放置農具的,二層是生活起居的地方,三層比較小,可以住人也可以放糧食。」楊大哥介紹。圖為堂屋外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杆,欄下有長凳,可以供人休息或憑欄遠望。

在吊腳樓二樓,除了偌大的堂屋正廳,在正廳的兩側還各有三個房間,目測整個使用面積約有近兩百平方。圖為正廳一側分布的三個房間。

「目前,我們這裡蓋一棟一般的吊腳樓基本在20萬以上,我家這個面積大一些,裝修上花得多,用了近70萬元。」楊大哥說,他和妻子打工多年,掙得錢都用來蓋這棟吊腳樓了。

近兩年,地處深山的丹寨縣為擺脫貧困面貌,在萬達集團的支持下,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事業,一些苗族鄉親轉變觀念開始立足家鄉搞副業。楊大哥所在的排莫村是一個苗族傳統蠟染之鄉,每年都吸引不少遊人前來遊覽,村裡一些人家也陸續辦起了蠟染體驗和民宿生意。楊大哥蓋這麼好的吊腳樓,又地處村邊的好位置,是不是也有這種想法呢?

目前這棟樓除了日常居住,具體的用途還沒定,準備給兒子辦完婚禮後再考慮。」楊大哥的兒子在外打工,女兒正在上學。看著村裡每年都有不少人來遊玩,楊大哥說他也想放棄外出打工,想留在家鄉做些事情,發家致富,只是兒子尚未結婚,「兒子的婚事是大事,辦完後再說吧。」

大家幫忙想想,這棟外表並不起眼,內部裝修華麗的吊腳樓做什麼用途好呢?您有好的建議,我會轉達給楊大哥的,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