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三歲之前,老人帶和寶媽帶有什麼不同,深度解析,一次講透

孩子三歲之前,老人帶和寶媽帶有什麼不同,深度解析,一次講透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剛剛升級做媽媽,還沒從收穫新生兒的喜悅中緩過勁來,就要面臨產假結束繼續工作的局面。是做上班族還是做全職媽媽,這是讓很多家庭都非常糾結的一個點。

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娃,一邊是能極大緩解經濟壓力的工作崗位,到底該何去何從呢?思前想後,不少家庭選擇了讓父母幫忙帶娃,自己出去工作的方式。

老人帶娃自然很辛苦,寶媽上班也因此錯過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機會,但似乎唯有此,才既能保證家庭經濟收入穩定,又能將娃交給放心的人帶,中國式帶娃,現實又無奈。有的人表示,小孩子三歲之前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記不住,交給誰帶都無所謂,真的是如此嗎?

對此,幼兒園老師最有發言權。作為孩子走出家門接觸社會的第一關,進入幼兒園更像是一場嚴格的考核,它通常會對寶寶三歲前的生活進行一次集中考驗。有的寶寶自理能力差,需要老師喂飯才行,有的寶寶則自己動手吃得倍兒香;

有的寶寶害怕午睡,需要有人擁抱很久才能哭著入睡,有的則沾床就著;有的寶貝入園就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有的則沉默寡言,拒絕互動……老師說,其實看孩子們不同的表現,大體就能猜到是媽媽帶的孩子,還是老人帶的孩子,區別還是很大的。

孩子三歲之前,老人帶和寶媽帶有什麼不同,深度解析,一次講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千萬別小瞧孩子三歲前的教育

俗話說「三歲看老」,對孩子三歲前的教育重要性,無論多麼強調都不過分。

1、 大腦發育關鍵期

腦科學和生命科學最新研究表明,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到三歲就已經完成了60%,這個時期的兒童都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就在孩子的三歲前,三歲前打好基礎,餘下的成長,無不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填充和完善,開發大腦潛能的重任也落在3歲前。這並不是鼓勵大家都去參加什麼潛能開發班,而是希望家長能掌握一些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徵,不失時機地促進兒童大腦發育。

2、 身高增長黃金期

人一生中有兩個身高增長的黃金期,一個是在嬰幼兒時期,一個是在青春期。科學研究發現,一個身高170厘米的成人,1/3的身高都是在2歲左右形成的。所以現在從嬰兒,甚至從備孕開始,就特彆強調營養、環境、疾病等對人的身高影響。幾乎每個有寶寶的家庭都會自備身高尺,看著寶寶的身高紅線一直往上竄,內心也是充滿喜悅的。養育寶寶,身高、體重是硬性指標了。

3、 性格塑造形成期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成年人的某些心理問題是來自於嬰幼兒期。心理健康是和身體健康並駕齊驅的一個方面,是對一個人整體素質的考量,而三歲前的童年,恰恰是性格塑造的形成期。成年人性格如何,大多在兒時就已經形成了。所以特彆強調在孩子小時候,充分給予他愛、安全感、完整的依戀關係等,管教也講究方式、方法,都是基於此考慮的。

孩子三歲之前,老人帶和寶媽帶有什麼不同,深度解析,一次講透

一個孩子在三歲前,既彙集了其身高、大腦發育身體方面的黃金髮展期,又是其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多方面因素交匯,呈現出六大兒童敏感期,家長需了解,千萬別錯過。

1、 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發出啞啞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

2、 秩序敏感期(0~3歲)

是指孩子對周圍的環境特別敏感,不斷變化的環境會讓他們變得無所適從,焦躁不安。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

3、 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

4、 細微事物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的奧秘。

5、 動作敏感期(大肌肉1~2歲 小肌肉1.5~3歲)

不僅要求孩子肢體動作熟練、正確,多走多練,也對其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有要求。

6、人際關係敏感期(2~5歲)

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尋找相同情趣的夥伴並開始相互依戀,從和許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兩個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經歷了人際交往的全過程,而這種交往智能是與生俱來的。

對娃三歲前的教育和養育尤其重要,因此對家長的要求也較高。因為家長不僅是娃的養育者、保護者,保證孩子健康茁壯成長,還是孩子生活技能獲得、良好性格養成的領路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責任重大。

孩子三歲之前,老人帶和寶媽帶有什麼不同,深度解析,一次講透

儘管有的家長不願意承認,但當這四方面擺在眼前,老人帶的娃和媽媽帶的娃,差距往往一目了然。

1、 人際交往

老人由於體力和社會交往範圍有限,帶孩子活動的區域常常局限於小區周邊或家裡,孩子因此見識的也少,媽媽帶的孩子活動範圍廣,遊樂場、商場、電影院,或者和朋友間自發組織的聚會、聚餐等,孩子接觸的事物多,語言表達、溝通協調能力等也得到了鍛煉。

此外,老人和孩子交流較少,交流的內容也局限於衣食住行上,而媽媽帶的孩子更「野」,他們可能小小年紀就嘗試了滑板、滑雪等新鮮事物,甚至跟著媽媽學化妝,這些新潮的技能,也構成人際交往能力的一部分。媽媽帶的娃在人際交往上優勢更大。

2、 運動能力

因為對安全性的極端重視,老人常常拒絕讓孩子參加過於激烈的運動,他們更主張孩子「安靜的自由」,晒晒太陽溜溜彎,在老人眼中就是不錯的運動方式了。媽媽帶的孩子則更「激進」一些,娃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學習游泳了,同時對競技體育也會表現出一定的興趣。

老人的想法比較保守,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既怕孩子摔倒磕破傷了身子,又怕因此對孩子的父母沒法交代,但媽媽自己帶孩子則很少有這方面的顧慮,她們往往能引導釋放孩子的天性,將娃的運動能力充分開發出來。

3、 自理能力

老人帶娃常常陷入「溺愛」的境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理能力較差。生活技能缺失,可能會持續到大學甚至成家之後,很多大學生把臟衣服郵寄回家清洗,就是動手能力太差。而媽媽帶的孩子則很少有這種待遇,媽媽們會讓孩子主動參與到一些勞動中去,有的小事情媽媽也懶得管,任由他們發揮,反而成就了還算不錯的自理能力,喂飯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4、 性格塑造

因為帶娃方式和理念的區別,以及言傳身教的作用,你會發現老人和媽媽帶的娃,性格上的區別也很有特色。比如老人帶的孩子都比較有耐心,做事富有責任感,一絲不苟,同情心強。但往往缺乏安全感,喜歡獨處且缺乏自信。而媽媽帶的娃,長大後大都自信、大方,富於開創精神和好奇心。

當然,凡事都不是絕對的,老人帶娃還是媽媽帶娃,關鍵看怎麼帶!三歲前是一個人智力、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期,不管誰帶,都應給予加倍的愛與關懷,才能保證娃茁壯成長!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