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身體不舒服你會看醫生,心理不舒服為何要「藏著」?

身體不舒服你會看醫生,心理不舒服為何要「藏著」?

很多人有感冒、發燒等軀體不適的癥狀都會選擇積極就醫,但卻很少人關注心理是否健康,或者對心理問題往往更願意「藏著」或是「不知如何說出來」。久而久之,這種心理上的不適可能就會以身體的不適表現出來,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心理問題「軀體化」。

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心理科主任王曉麗表示,心理問題「軀體化」可由多種原因造成,不過,無論哪種原因、以何種癥狀表現,對患者來說都是雙重甚至多重的折磨,醫護人員及患者家人在重視患者軀體不適的同時,更應關注他們的內心感受。「心病還須心藥醫。從患者內心出發,找到心理不適的根源,藥物與心理治療相結合,有針對性地給予治療與幫助。」

為何總感覺自己不舒服? 圖/視覺中國

軀體癥狀複雜多樣

王曉麗介紹,心理問題引起的身體不適會以各種各樣的狀態表現出來,如腹瀉、腹痛、頭暈、頭疼、行走不適、消化不良、精神不振、尿頻尿急……幾乎每個人都不一樣。

為什麼明明是心理問題,卻會表現為軀體的不適呢?「具體引發因素並不明確」,王曉麗認為,「個體的軀體化障礙、身體應激水平、遺傳基因、表達能力以及環境、社會家庭背景、習性經驗等,都會對此產生影響。」

舉例來說,受「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影響,一部分男性在面對巨大壓力、需要他人幫助與傾聽時,卻往往選擇了獨自忍受,壓力長期沒說出口,便會導致軀體性疾病的出現;一些父母在吵架後,可能經常會說「氣得胃疼」之類的話,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慢慢地就會覺得,自己在心情不好或吵架後也會胃疼……這些複雜多樣的因素,都可能會在潛移默化中引發心理問題的「軀體化」。

身心「共病」互不排斥

面對複雜多樣的癥狀表現,醫護人員在確診患者到底是心理疾病還是軀體疾病時,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專業知識與耐心。王曉麗強調,很多情況下,患者的心理疾病是伴隨著軀體疾病的,兩者是「共病」,互不排斥。

據介紹,臨床上更多患者往往選擇先到內科、心內科等就診,經過相應科室的專業檢查、被確定沒有器質性疾病後,才會去做心理方面的評估。在這一就診過程中,很多人寧願自己是功能性疾病,也不承認有心理方面的問題。

女性身心「共病」高於男性 圖/視覺中國

女性較男性更多發

談到心理問題「軀體化」的多發人群,王曉麗根據多年工作經驗認為,女性較男性更多發,「這往往受家庭地位、教育程度、經濟基礎、語言表達能力等因素影響」。

很多時候女性在面對不滿或逆境時,不善於直接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而更願意通過傾訴身體的不適而引起家人或朋友的關心與重視;還有一部分女性即便表達了,也往往得不到想要的回應與理解。

針對這一現象,王曉麗呼籲:「無論是否女性,任何人都要學會合理地緩解內心壓力與不滿,想說的話一定要說出來,不論他人是否理解,傾訴出來就是一種排解。而且,除了傾訴,放鬆身心、調節情緒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主動尋找,總有一種適合自己。」

心病還須心藥醫

王曉麗表示,軀體表達方式是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的,心病還須心藥醫。針對心理疾病的治療,除了藥物與心理治療相結合外,還要重視與患者家庭的溝通交流,兩者共同作用,減輕患者痛苦。

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醫生會制定個性化治療,有的是一對一進行心理干預;有的需要藉助患者家庭的力量,「總之,針對不同問題有針對性的診治,真正做到個性化治療」。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 通訊員 田乃偉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責編:余燕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的精彩文章:

TAG: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