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

姓氏釋義

1.彎曲;使彎曲

2.屈服;使屈服

3.理虧

4.委屈;冤枉

5.姓。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後裔狂屈豎,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著名的清朝學者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記載:「黃帝傳有屈豎。」史書在典籍《國學·子部·道家》中記載:「黃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稱號。初居有熊之國,曰有熊帝,不好戰爭。當神農之八代榆岡始衰,諸侯相侵。以黃帝稱中方,故四方僭號,亦各以方色稱。僉共謀之,邊城日駭。黃帝乃罷台榭之役,省靡麗之財,周戎士,築營壘。帝問於首陽山。令采首山之金,始鑄刀造弩。有於東海流波山得奇獸,狀如牛,蒼身無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則生風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殺之,以其皮冒之,以為鼓,以擊之,聲聞五百里。帝令軍人吹角為龍鳴,此鼓角之始也。

於是又令作蹴踘之戲,以練武士。黃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豎聞之曰:『黃帝知言也。』」狂屈豎,為黃帝屬下武將,後在平定蚩尤之亂時立有大功。他十分欽佩黃帝的德政,一直認為「武非決世」,就是單憑武力不能解決世間的所有問題。因此,當黃帝說「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時,他非常贊同這個辨證的道理。

最古早的屈氏,當始於狂屈豎,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二

源於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時期的屈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屈驁,亦稱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領,建有屈驁城。屈驁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啟討伐所滅。屈驁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後裔子孫時代稱屈氏至今。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ū(ㄑㄩ)。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莫敖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武王熊通有個兒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並把屈作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後史稱為屈瑕,或莫敖瑕。關於屈地所在,一說在今陝西丹江上游的商縣附近,二說在今河南淅川縣東、湍河以西的鄧縣與內鄉縣交界處,三說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北,四說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懷遠縣西南,五說在今南漳縣西南,即今荊山山脈的龍潭頂。雖屈地之說有五,但按屈瑕的家族世代生活和發展於秭歸地區來看,其第二個說法比較「靠譜」。在屈瑕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屈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屈氏正宗。在整個戰國時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為楚國公族中最有勢力的三個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偉大的楚國詩人屈原。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ū(ㄑㄩ)。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姬夷吾封地,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縣,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姬夷吾所駐守、居住之地,出產良馬。這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重有記載:「屈產之乗。」周惠王姬閬十一年,晉獻公姬詭諸派公子夷吾守護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逃到梁國避難。梁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姬夷吾,還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為姬圉,就是後來的晉懷公,女孩則取名為姬妾。

周襄王姬鄭元年,晉獻公逝世,大夫里克殺了驪姬,然後派人往梁國迎接姬夷吾。姬夷吾聽了呂省的勸告,懷疑里克迎接他有陰謀,怕有生命危險,因此賄賂秦穆公嬴任好請求護送,並許諾將來會把晉國的河西之地奉獻給秦國。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軍護送即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晉惠公即位後,立即毀約,在韓原之戰中,晉惠公拒絕讓慶鄭駕駛他的戰車。作戰時,晉惠公的戰車被陷在爛泥里,跑不動,秦軍逼近,晉惠公這才趕緊命令慶鄭駕御戰車,而慶鄭卻置之不理。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被俘,差一點被殺了祭祀天帝。晉惠公在位期間,使晉國處干「失道寡助」的地位,喪失了與其他大國爭衡較短長的資格。在晉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屈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Jué(ㄐㄩㄝˊ)。

還有一些屈姓後人屬於少數民族漢化改姓而來。

歷史人物

說到屈姓後人,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莫過於屈原先生了。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遠遊》《卜居》《漁父》各一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一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然而屈原除了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之外,還是楚國後期主持變法的政治家。其主持的草憲變法,通過健全楚國的法律,使各種制度都能有明確的法律保障,從而實現了「國富強而法立,屬貞臣而日娭」的結果。但這一變法運動也由於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為日後屈原去國埋下了伏筆。

那個時期的戰國社會早已是禮崩樂壞,各諸侯國之間毫無道義、信用可言,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害關係,而且兼并戰爭激烈。這個特殊的時代要求當時每一個國家都要講究生產效率,要將國家的財富儘可能地用于軍事軍備建設,而不是被龐大的不勞而獲的舊貴族消耗。不得不說,楚國當時的社會制度確實存在很嚴重的問題,若不進行改革,很難順應那個時代的發展要求,很難自我保全。

屈原非常明白這些,他知道唯有變法,改變現狀才能使楚國圖生存。但他同樣也明白變法革新勢必要消弱舊貴族們的利益,而這樣做當然就會危及到他自身的安危甚至是生命。往昔楚悼王時的吳起,在變法過程中,打擊舊貴族特權,在失掉楚悼王這個靠山後,被舊貴族亂箭射死;在秦國變法的商鞅,因變法觸怒舊貴族,死後仍舊被五馬分屍。這些離自己並不遙遠的鮮活個例,如同振聾發聵的警鐘,不斷衝擊著屈原的心靈防線,但屈原依舊接受了楚懷王交給自己的任務,實施變法革新,因為這樣做正與他的理想相一致。

由於史料的匱乏,對於屈原起草的法令,以及具體的變革措施,已經不可以詳知,但是從他的詩歌作品《九章》中,我們還是可以隱約看到當時變法的影子。屈原在詩篇《惜往日》中說: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

明確講述自己是受楚懷王之任命而進行變法革新的,在具體的措施中他注重吸收採納楚國先祖優秀的治國方法,重視人民,重視對賢臣才士的任用,任人唯賢,不任人唯親,堅定實施依法治國。健全楚國的法律,使各種制度都能有明確的法律保障。從「國富強而法立,屬貞臣而日娭」的結果來看,屈原的這次變法革新,應該取得了一定效果,楚國的很多事務都交給了屈原等忠貞的大臣處理,楚懷王自己則變得很輕鬆。由此可以肯定以民為本,任人唯賢,依法治國,應該是屈原變革的核心內容。

具體來說,在戰國時代那種動亂的環境中,只有打擊舊貴族勢力,集中君王的權力,實施有效的官僚制度,任用有才幹、有賢能的人,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積極向外擴張,才是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但是還有一個需要屈原考慮的問題就是權力都集中到楚懷王的手中以後,他會不會濫用權力,胡作非為呢。歷史上獨掌大權而胡作非為的君主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斷送了國家的命運,如夏桀、商紂、周幽王等等。為了避免集權後君王的胡作非為可能給國家帶來危害,屈原實施了兩種辦法來解決,第一種是用法律來限制,君王要和普通百姓一樣要遵紀守法,第二種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就是把日常政務交給忠誠的大臣來管理,君王儘可能少的參與政治管理。就是屈原自己所說的「屬貞臣而日娭」。

楚懷王自己也被納到入法律的約束範圍內,雖然他感覺有些不舒服,但為了楚國的強大與發展,卻也並沒有提出什麼異議。變法實施後,顯著的效果倒也令他很欣慰,楚國的國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加上又和齊國聯盟,西方的秦國雖然十分強大,但不敢輕易侵伐楚國,楚懷王因為有屈原管理著國家事務,一段時間內,過得也非常的悠閑,時常還可以去雲夢澤打獵。

但利益受到變法損害的舊貴族們個個對屈原心懷仇恨,他們等待著時機破害屈原。這也為後來屈原去國埋下了伏筆。

王逸在《楚辭章句序》評價其:「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去了解他,紀念他。

姓氏文化

宗祠楹聯

河南世澤;三閭家聲

全聯典指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為三閭大夫。

節同和靖;詈憚女嬃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屈復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事典。

懷忠作賦;講道寄人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事典。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屈處靜事典。

嶺南三子承先澤;長安二屈啟後人

上聯典指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屈大均,初名紹隆,字翁山,番禺人。他以繼承屈原精神為己任。其詩感傷時事,揭露清軍暴行,與陳恭戶、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子」。下聯「二屈」,典指唐朝時期的名吏屈突通、屈突蓋兄弟二人。長安人。突通曾任隋朝左騎衛大將軍。歸唐後為李世民部將。消滅薛仁杲後,諸將爭搶珠寶,他獨無所取。平定王世充,論其功第一,深為唐太宗所敬重。突通之弟突蓋,曾任長安令。他正直嚴厲,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權貴惡徙為之忌憚斂跡。時有「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的美譽。

祀典通明違亂命;儒林翹楚擅芳聲

上聯典指戰國時楚國大臣、文學家屈原的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楚國莫敖(官名,位次於令尹)屈瑕的事典(指「以以私慾干國」之典)。

傳承姓氏文化

弘揚中華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