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是誰創作《易經》這部書?

是誰創作《易經》這部書?

導讀:傳統易學關於《易經》一書的作者及其創作過程的言論是靠不住的。但多數學者對此卻毫不懷疑,常常將這些言論用作分析卦象與經文內容的基礎,這些言論與古經文中固有思想相悖,自然不能還原古經文的本原面目。

1.

關於《易經》一書的作者,最著名的就是三聖作易說了。這個說法認為,八卦最先由伏羲氏創立,後經文王演八卦為六十四卦,並填寫了卦辭和爻辭,最後由孔子作《易傳》羽翼,《易經》一書才始告完成。但這個說法不合情理,一定不是真實的歷史。

傳說中的伏羲氏時代,遠早於唐虞之世,距離文王千載以上。那個時代居然有幾個特殊的符號流傳到文王手中。而且這幾個符號還沒有任何文字說明,我們將用什麼證據來證明,文王對這幾個符號的理解與原創者為它們賦予的意義是一致的。況且這些符號歷時千年之久的流傳,到文王手上時還是否是初始的模樣還未可知呢。

《易經》的六爻卦是古代占卜師為人占問時所使用的卜具,而八卦相對於六十四卦只是個半成品,並不適合於應用。試問,相對無用的東西為什麼會有獨立流傳的根據?八卦是六十四卦的組成部分,邏輯上八卦一定先存在,然後才可能有六十四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八卦要先於六十四卦被發明。這就好比細胞與生命體的關係,生命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命體的組成元素。但生命體的發生過程卻不是先存在了細胞,而後再由細胞組合成生命個體。生命體與其組成元素細胞是一起發生的。

所以,我認為六十四卦與八卦是同時被發明出來的,而不是八卦先存在若干年後,再由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古人創製六十四卦是為古代占卜活動製作卜具。上古先民,認為自然現象和社會秩序都是由神明統治著,所以當人們遭遇疑問或困難時,就要向神明求助,但是神明不被人們親見,如何探知神明旨意呢?為了適應探問神明意志的需要,人們便發明了龜卜和筮卜的方法。前者認為,神明的意志將由修制後龜甲或獸骨上裂紋體現出來。後者則認為神明意志通過卦象和爻相顯示出來。

2.

六十四卦是周初卜師為人們筮算吉凶時所使用的工具,它被設計成由六個爻組成的符號,八卦則是作為它的組成元素而同時被創製出來。因為卦象要體現出變的意義就需要至少兩個元素組成。由一個元素到另外一個元素,就是變。所以,六十四卦的意義是動態的,而八卦的意義是靜態的。兩個靜態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才能夠體現出變化的意義。《易經》的名字其實只是一個「易」字,漢朝時才有五經之說,「易」後面才加上了「經」字。所謂易,就是變。因為六十四卦都體現變動、變易的意義,所以六十四卦又名易。

稱《易經》作者是周文王,稱《易傳》作者為孔子,這都是假託的說法,並非是歷史事實。我國古代學者,為抬高自己作品的地位,或彰顯其內容的重要,常常將自己的著作託名於古代的先哲,因為上古時代貴族壟斷了知識和書寫技術,東周以前沒有私人學術,沒有獨立學者,所以這些著作只能託名於有名望政治首領。比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伊尹湯液經》、《管子》等書籍都託名傳說中的古代聖王或政治家。但是,身為政治首領同時又兼文化首領的,在人類文明史上也並不多見。文王演易,孔子作傳的說法缺乏充分確鑿的證據的支持。

探問神明旨意、問卜吉凶的需要植根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占卜技術的發生髮展是古代神明信仰文化的自然產物。所以我將《易經》這部書的產生過程描述如下:上古的人們不能以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本原面目來看待它們,他們總感覺所有現象的背後都有一個神秘的意志在起作用。比如,象打雷、颳風、下雨等現象,古人並不以客觀事物客觀現象來看待,他們可以將這些事物或現象理解為天神發怒,或是對人間首領德行不端的懲戒。

在類似的認識下,人們逐漸形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產生了對神明的信仰或崇拜的思想。所以古人認為在現實的經驗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神明的世界,並假設經驗中所有自然和社會現象都是由神明世界主宰著。所以,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疑難或困難時,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向神明世界尋求幫助的需要。為了適應這個需要就必然要產生相應的技術,所以上古時代的人類就有很多旨在交通人神技術和活動出現。比如,造神像,建宗廟,祭祀、占卜、巫術等等。這些活動和技術的產生,其前提條件就是人們有神明存在的相關信仰。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人們不認為神明是真實存在的,就不會發生為神明造像和建立祠堂並定期祭祀的活動。

3.

求神問卜適應於人們對自然現象認識不足和生產生活中的各項實用技術不發達的文明的低級階段,在這個特定的階段下,我們就不能將此類技術和活動簡單以迷信看待。打個比方說,人總是要生病的,但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總是有一個沒有醫學,沒有醫生的時期。在那個時期,人生了病後的痛苦狀態也急需改變,怎麼辦呢?就只能求助於人們心目中認為能夠解決這些難題的人或事物,那就是萬能的神明。所以在上古時代,當人們生病後求神問卜,其意義如同後世的人們在生病後看醫生。在那樣的歷史階段下,人類對於疾病也只能採取這樣的辦法。這些活動,在客觀上也促使那些被求助者對於疾病現象和規律的獲得進一步的認識,並積累一些經驗,為日後醫藥學問和技術的產生奠定一些基礎。

問卜的本質就是求神,向神明尋求幫助,獲取神明對於疑難解決方案的指示。但是我們知道,神明根本就不存在。所以神明根本就不可能與人們直接交流,這個時候人們就想辦法以間接的方式來獲取神明的意見。烏龜壽命長,古人根據這個特點就認定烏龜能通神,認為神明的指示可以通過龜背上的裂紋顯示出來。所以龜卜的技術就在這些思想條件下發生了,龜卜盛行為商代。

周代的先民則認為,神明的指示可以通過卦象來顯現,所以就發展了斷卦的技術,又稱筮法。卦象的原理藉助了古代四氣四象陰陽學說的成就。卦象的產生,《易經》的成書是該學說在探問神明旨意活動中應用的結果。這個過程就類似於現代人類在自然科學理論與技術的條件下,發展出工業化與機械化。衣行住行是人們面對的最根本的課題,早期人類以採集狩獵的方式來應對。再後來,人們逐漸學會了種植農作物,從而產生了農業生產和定居生活,又學會了飼養牲畜,利用牛馬的力量幫助人們耕種或出行,從而開闢了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新道路。

近代科學思想與科學技術產生後,人類生活的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機器代替了人力和畜力,從而以更大的效率改變了人類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科學技術在人類衣食住行等活動中的應用就產生了以機器製造為基礎的現代人類文明,而上古時代陰陽學說在探問神明旨意等活動中的運用,就促進了卦象符號系統發展,以及筮法的產生。《易經》六十四卦及卦爻辭就是這一應用的成果,所以《易經》並不是什麼神秘思想的產物,它適應於人們普遍信奉神明以及技術與文化極不發達的早期文明階段,是那個時代文化與實踐的自然合理的產物。

4.

也就是說《易經》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事件,它應當有一個極其漫長的發生髮展與成熟的過程,而文王演易被理解為一個極偶然的事件,誰都不能看懂的幾個符號到了文王手中卻成了以後筮法的基礎,這似乎表明,沒有文王也不可能會產生筮法的需求和技術。這顯然是不符合人類各項技術發生髮展的一般規律。《周禮》認為,夏商二代都各有其獨立的筮法,似乎也以八卦與六十四卦為基礎,雖然我們至今都不能見到這些技術與相應文獻的實據,但我們卻可以相信這些說法更符合歷史事實,因為它將筮法的演變看作一個歷史過程,而不是幾個孤立的事件。

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三聖作易說是不可信的,那是後人偽造的說法,其目的就是神話《易經》經文,使它變成理智不能理解的東西,給原本樸素的內容添加神秘元素。幾千年來,學者們以神話作歷史,拿假說當真理,將本不屬於經文內容的思想強行加入古經文中,以致於愈解愈晦,無法還原古經文真相。

我有這樣一種感覺,在《易經》成書後其作者並未提供八卦來歷以及其意義的知識,但對於應用者而言,心裡明白八卦是組成六十四卦的元素。自然要提出八卦符號來歷及意義的問題,並試圖給出答案。於是,伏羲畫卦說與八卦象八物說便應運而生了。但這些學說並未建立在正確理解經文的基礎上,與古經文作者的本意不符。但多數學者卻信以為真,並以這些學說為基礎去解釋卦理和經文內容,卻總不能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學說不符合古經文的原意。

《易經》的產生以神明信仰與四氣四象的陰陽學說為基礎,所以是古代農業定居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才能產生。《易經》不能先於文字而發明,還要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要分離為前提。所以只有當社會集團政治和經濟水平發展成熟後,《易經》才有可能被編纂、制冊並發行。《易經》是周代的官書之一,應當是由統治階層委派專門的官員來創作和整理的。至於其作者究竟為誰,我們其實是一無所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新邏輯 的精彩文章:

TAG:國學新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