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尷尬順豐

尷尬順豐

黑馬智庫,創業必讀

來源 | 虎嗅APP(ID:huxiu_com)

作者 | Eastland

最近,多家媒體報道了順豐旗下生鮮超市「順豐優選」在上海、武漢、青島、成都等地的線下門店大批關閉的消息。據稱,順豐將退出華東、西南市場,只保留北京、華南市場。

順豐優選回應稱,對部分線下門店的經營區域進行了調整,旨在集中資源聚焦重點城市——實際上承認了在全國範圍內收縮戰線。這撥「關店潮」是順豐布局電商近十年來的又一次重大挫敗。

本文基於順豐控股(002352.SZ)《2018年度報告》分析順豐快遞業務發展態勢、估值及盈利能力,進而闡述順豐為什麼要百折不撓地發展電商業務。

承諾雖兌現,姿勢不「優美」

借殼鼎泰新材時,順豐對2016年~2018年業績作出承諾:2016年、2017年、2018年扣非凈利潤不低於21.85億、28.15億和34.88億,三年累計不低於84.88億。

2016年~2018年,扣非凈利潤累計98.3億,比承諾的總金額高13.4億。2017年扣非凈利潤37億、較承諾高31.5%,2018年扣非凈利潤34.8億、比承諾少0.1%。

儘管兌現了承諾,但姿勢不甚美妙。好比跳高運動員成功越過一個高度,腳後跟卻在橫杆上蹭了一下,給人的感覺是竭盡全力不過如此。

進入2018年,順豐營收同比增速出現斷崖式下跌。Q1營收同比增長65%、Q2增37%、Q3增24%、Q4同比減少3.2%。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第四季度受惠於「雙十一」,許多快遞公司都迎來一年一度的「盛宴」。順豐卻似與盛宴無緣,2018年Q4營收竟然出現環比下降。

利潤增速更加慘不忍睹,2018年有3個季度出現負增長,Q1同比減少17%、Q2同比減少30%、Q4同比減少15%,只有Q3同比增加39%,總算令全年扣非凈利潤只下降了5.9%。

按4月4日收盤價,順豐控股市值1591億,約為2018年扣非凈利潤的46倍。遠遠高於申通、圓通的估值水平。季度營收、凈利潤雙雙負增長,卻「享受」46倍市盈率,真是尷尬。

看在順豐帶引號的「龍頭」份上,給30倍PE,下跌空間不小。

「龍頭」為什麼帶引號,詳見下文。

順豐規模掉隊

根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總業務量為507.1億件,同比增長26.6%。

2018年順豐業務量38.7億件,同比增長26.8%,幾乎與大盤同步。

尷尬的是,業務量原先就比順豐大的幾家,增速比順豐快得多:

2017年中通業務量62.2億件,相當於順豐的204%,2018年增速比順豐高10個百分點,業務量達到順豐的220%;

百世、韻達增速分別為45.1%和48%,2018年業務量分別相當於順豐的141%和181%;

申通、圓通增速只比順豐高几個百分點,但領先優勢繼續擴大,2018年業務量分別相當於順豐的132%和172%。

很明顯,順豐掉隊了!

規模掉隊,但順豐票均單價遠高於行業平均水準,且在全行業價格緩慢下行的背景下保持堅挺。2014年順豐單價23.6元、比行業平均價格高61%,2018年順豐單價23.2元比行業平均價格高95%。

順豐引以為傲的是服務好、投訴率低。2018年月均投訴率為0.49%。但如今體量比更大、增速更快的中通、韻達月均投訴率分別為0.86%、0.77%。大型快遞公司中,只有圓通月均投訴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順豐服務的優勢不可否定,但已經不太明顯。這種情況下,比行業均價高一倍的收費把用戶推向其它快遞公司。

業務量跌出行業前五,還戴著「龍頭」桂冠。連個鐵牌都沒得到,能算奧運冠軍嗎?這是順豐的第二個尷尬。

兌現承諾需動用財技

2018年,順豐快遞業務收入896.8億(佔總營收的98.6%),遠高於另外幾家快遞巨頭。這是因為由於採取直營模式,順豐將每件收取的二十幾元快遞費全額確認為營收,其它快遞公司每件只確認幾毛錢收入。京東因自營業務龐大,財報營收卻大於阿里也是這個道理。

2018年,順豐快遞業務成本736.8元,毛利潤160億,毛利潤率18%,較2017年低2個百分點。鑒於收費標準比同行高一倍,這個毛利潤率不算高。

順豐營業成本中,金額排在前六位的支出依次為:外包成本、職工薪酬、運營成本、辦公及租賃費、物資及材料費、折舊及攤銷。

2018年順豐外包成本達395.6億,占快遞收入的44%;薪酬120億,占快遞收入的13%。兩項合計515億都是人力成本且幾乎全部是快遞業務支出,占快遞收入的73%。從成本構成看,順豐仍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

2015年,順豐每票毛利潤4.75元,2018年降至4.14元。

到目前為止,代表毛利潤的藍色折線尚可「淹沒」代表費用的彩色堆疊柱。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順豐將11.7億研發費用中的4.9億資本化,佔比41.71%;2018年又將21.6億研發投入中的11.1億資本化,佔比51.6%。

研發費用資本化可以讓本期報表好看些,但資本化後形成的無形資產要在以後的年度攤銷,正所謂「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順豐也是迫不得已。2016年、2017年、2018年,合計將18.9億研發投入資本化,若非如此還真兌現不了借殼上市時關於扣非凈利潤的承諾。

收費比同行高一位,還需動用財技兌現利潤承諾,這是順豐的第三個尷尬。

與京東「蜜月」期間,劉強東恭維說「(順豐)不斷擴張,成本將迅速下降,利潤會進一步增長。」

順豐營收增長乏力,甚至出現單季負增長,不斷擴張「已斷」。

真正無解的問題是:對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人力成本將與業務量及收入同步增長而不可能「迅速下降」。

假設1位快遞員每天能送100單,送1萬單要100位、送2萬單就要200位,快遞員薪酬成倍增長,「迅速下降」是痴人說夢。#這是所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共同宿命#

順豐有什麼、缺什麼

1)有三張網

順豐擁有三張網——天網、地網、信息網,第三張網看不見摸不著,此處根據《2018年報》更新一下有關天網和地網的數據。

首先是「天網」。 2018年度,順豐由「66架全貨機 2134條散航及專機線路」構成的「天網」日均4196個班資、發貨量3391噸。其中國內航發貨量佔全國航空貨運總量的23%。2018年,順豐總業務量38.7億票,其中8億票幹線運輸由空運完成,佔比約20.7%,較2017年下降4.2個百分點。

其次是「地網」。 截至2018年末,順豐網點覆蓋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2775個縣級市。擁有近1.56萬個自營點、收派員29.14萬,其中自有員工4.5萬,其他用工24.6萬。

截至2018年末,擁有9個樞紐級中轉場、49個航空/鐵路站點、143個片區中轉場、330個集散點。幹線運輸車輛約3.5萬輛,收派員自備車輛7.6萬輛(不含摩托車、電動車)。全年運送30億票,佔總業務量的77.3%。

最後是倉儲網路。截至2018年末,順豐擁有170個不同類型的倉庫,面積近177萬平米。順豐天網、地網甩京東幾條街,倉儲網路則要甘拜下風了。截至2018年末,京東擁有550座倉庫、總面積約1200萬平米。

關於倉儲多說兩句。快遞企業的追求貨物在自己手裡的時間儘可能短、積壓數量越少越好。豐田精益生產的「零庫存」,谷歌「讓用戶停留時間越短越好」也是值得稱讚的境界。假如順豐訂單處理量攀升、倉儲面積卻在減少,應當喝彩。

京東則反其道而行——存貨越多越好。消費者想吃蘋果,順豐要儘快從產地運過來。京東則在距離消費者儘可能近的地方設前置倉庫,消費者下單沒多長時間,配送員就來敲門,順豐的飛機、高鐵都爆弱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京東的思路「清奇」卻有很大弊病,此處不開展討論了。

順豐不遺餘力的增強空中、地面的運力,倉儲設施的作用是收派件暫時存放及運輸途中的周轉,夠用就好。京東「以儲代運」,倉庫用來囤貨,多多多多益善。所以,順豐倉儲面積只是京東的零頭。

2)缺一級火箭

「三級火箭說」在互聯網圈流行多年:第一級是高頻頭部流量,如輸入法、播放器、殺毒工具;第二級是可以沉澱用戶的應用場景;第三級是變現賺錢。從淘寶、QQ、360到獵豹、搜狗都被「拆解為三級」,小米、美團也沒逃過「毒手」。

「三級火箭說」本質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幾千年前就已經說過。所有生意都是先「予」產品或服務、再「取」收益。

如果消費痛快掏錢,就當場錢貨兩清,省掉許多麻煩。比如茅台酒廠花100元成本造一瓶53度飛天,代理省趨之若鶩掏1000元提走,消費者掏1500還經常買不到,不必絞盡腦汁設計什麼「三級火箭」!

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消費者不痛快掏錢或給得太少,就只有另想辦法了。

比如星巴克自營店服務品質、環境不錯,但不賺錢(因為成本高昂)。於是在北美等主要市場搞一半自營一半加盟,用自營店樹立服務標杆、贏得口碑,從加盟商身上賺錢。

京東自營敢不賺錢,於是搞一半自營一半開放平台吸引第三方賣家,自營樹立服務標杆、贏利口碑,從第三賣家身上賺錢。

目前看來,星巴克比京東成功。但鑒於中國市場的競爭態勢,星巴克被迫在中國採取全自營戰略。

小米、美團經營模式的本質也是如此:先給消費者有誘惑力的產品或服務——美團外賣、小米硬體。消費者太在意性價比,掏錢太少怎麼辦?美團將高頻流量導向其它業務(目前酒旅業務最成功),小米麵向2億手機用戶通過廣告、電商方式取得收益。

順豐快遞服務的口碑好、規模也不少,但投入太大(比如買飛機)、運營成本高(人員薪酬居高不下),消費者已經掏了儘可能高的運費但順豐的利潤還是偏薄。別的快遞公司可以專註本行,成本高企的順豐只好尋求另一級「火箭」——電商。

早在2010年,順豐就開始涉足電商,阿里、京東都還沒上市,距拼多多、雲集成立還有好幾年,算是起了個大早。

借殼前被迫剝離沒有進入上市公司(因為3年虧了16億)是比較大的挫折,最近的「關店潮」又是一次。

細算起來,順豐電商業務遭遇的挫折遠不止2次。6年換了7個CEO,試了7次錯、錯、錯、錯、錯、錯、錯……那級「火箭」還是沒能飛起來。

*本文由虎嗅APP(ID:huxiu_com)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Eastland。i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i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黑馬 的精彩文章:

蘋果、三星、華為們進場,睡眠產業的百家爭鳴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