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楊振寧、陳寅恪、葉嘉瑩、朱光潛,這些大師的家庭教育都有一個共同點……

楊振寧、陳寅恪、葉嘉瑩、朱光潛,這些大師的家庭教育都有一個共同點……

1

民國時期各個領域都出現了許多大師,這與其家庭的早期教育有密切的關係。那一時期,中國的一些家庭富有文化氣息,這些家庭,不僅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在教育的理念與方法上,也都有相當的水準。而且,在培養子女方面,首先就有一個很高的標準。有一些家庭,似乎從一開始,想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大師級的人才。

陳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胡適,5歲啟蒙,在績溪老家受過9年私塾教育。周樹人,6歲入塾,12歲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四書五經。錢穆,9歲入私塾,熟讀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他們早年所受的「落後」、「封建」的私塾教育,並沒有妨礙他們日後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進而成為融通中西的一代文化巨子。而陳、胡、周三人,更被公認為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不僅如此,即便是當時培養出來的一代科學大家,也可以從他們早年求學經歷中找到私塾教育的軌跡。

著名物理學家錢偉長乃錢穆之侄,幼年時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功底。楊振寧幼時在廈門上過私塾,背過《龍文鞭影》等,後在清華上初中的暑期,時任清華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先生特地請了清華歷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教他《孟子》,花了兩個暑假才把一部《孟子》講完。無獨有偶,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高錕,從小在上海長大,每到寒暑假,其父專門為他請一位家庭教師,指導他讀《論語》、《孟子》,還有《古文觀止》,並且都要背誦。

2

今天,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培養不出如民國那一代的大家?那是因為,20世紀上半葉新舊並存、活潑多元的教育格局,為他們這一代人提供了後來者再也不可能有的黃金時代;而新舊、中西兩種教育的交匯融通,也奠定了他們日後成為一代學術大家的深厚根基,更熔鑄了他們獨特的精神氣質和襟懷。

任繼愈是最後一代完整接受過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學者。他6歲左右入私塾開蒙,9歲進當時濟南市省立第一模範小學。後入北平大學附屬高中念書,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湯用彤、熊十力、賀麟、錢穆諸教授。在他生前,筆者曾與他有較多交往。從任繼愈先生身上,筆者真切感受到一代儒者的精神風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厚德載物,君子以自強不息」……而這樣的精神氣度,在當今學者身上已鮮見矣。

一個人啟蒙時期所受的教育猶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脈里,滋養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點是讓兒童在開蒙之初,便將根深扎在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土壤里,並汲取其精華。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方能流長。這樣的教育會影響一個人日後在治學上的氣象與格局,以及為人處世的胸襟與境界。

今天,當我們追問為什麼民國時期能出現一批思想學術大家時,不能不聯繫到他們早年所受的私塾教育。當然,另一方面,也與他們後來在此基礎上接受的現代西方教育的熏陶有關。在民國一代大家身上,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果。

3

歷史學家周一良講:他八歲入家庭私塾讀書,總共十年。之所以在家讀書,是因為他的父親對新式學校不信任。而在家裡,父親為周一良安排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周一良回憶說:「我啟蒙所讀不是《三字經》,《千字文》以及《龍文鞭影》之類一般私塾的開蒙課本,而首先是《孝經》,接著是《論語》、《孟子》、《詩經》。現在回想起來,這不是一般家館老師安排的教學計劃,而是按照父親的見解制定的。」「我跟張老師讀了兩部大經《禮記》和《左傳》,以及姚鼐編選的《古文辭類纂》等,絕大部分所讀皆能成誦」,「為以後我學習中國古典文獻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國學大師張舜徽,自七歲發矇,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為課本,稍長即讀《說文解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說文解字釋例》都是他這一時期的常備書。十六歲後,他開始研究郝懿行的《爾雅義疏》,並於十七歲時撰寫了《爾雅義疏跋》,這是他一生上千萬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不難看出,少年時期就學習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說文解字釋例》,這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可以說,這樣的家庭,本來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精英。現在,這簡直是難以想像的。哪個家庭有條件指導自己的孩子讀這些文字學的著作昵?

葉嘉瑩的父親葉廷元幼承家學,熟讀古籍,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母親李玉潔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葉嘉瑩3、4歲時父母開始教她背誦古詩,認識漢字。6歲隨家庭教師讀《論語》。在家裡還常聽伯父與父親吟誦和談講詩歌,引發對詩歌的濃厚興趣。9歲考入篤志小學,一年以後,以同等學歷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41年,年僅十七歲的葉嘉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專攻古典文學專業。

醫學大家吳階平,其父親在他年幼時就請先生教他古書,請紗廠的工程師們教英文、算術。吳階平邁過小學考入天津匯文中學。吳階平回憶說:「父親很早便教我認方塊字,6歲左右開始坐在父親的辦公桌旁讀《史記·項羽本紀》,看《三國演義》。」6歲時能夠讀《史記·羽本紀》,這在今天,難以想像。

歷史學家呂思勉生於江蘇常州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8歲時,母親開始給他講解《綱鑒正史約編》。他的父親給他講授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14歲時,族兄呂景柵教呂思勉點讀《通鑒輯覽》;到17歲,呂思勉已經讀完了《通鑒》、《續通鑒》、《明紀》。

美學大師朱光潛早年也是在家庭讀書,讀過而且大半背誦過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看過《史記》和《通鑒輯覽》。他還回憶說:「五經之中,我幼時全讀的是《書經》、《左傳》。《詩經》我沒正式地讀,家塾里有人常在讀,我聽了多遍,就能成誦大半。於今我記得最熟的經書,除《論語》外,就是聽會的一套《詩經》」因為家塾里有人常讀,他「聽了多遍,就能成誦大半」,由此可見家庭中的讀書氛圍。

當時的許多家庭,都是富有文化氣息的。這些未來的大師首先是在這樣的家庭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培養了對文學、歷史、哲學的愛好,這是他們事業成功的起點。最早的教育是伴隨人的一生的,也大體決定了人一生事業的高度。

課程預告3

明倫書院文化研學營火熱報名中

參營對象:4—15歲兒童及家長

參營目的:

1、感受中國傳統禮儀之美,開啟求學之志;

2、與國學文化近距離接觸,明白學習貴在踐行;

3、與國學家庭交流學習,分享教育智慧。

開營地點:廣州市花都區塱頭古村明倫書院總部基地

洛書九星、擇吉而居——明倫書院易學堂《玄空風水學》公益課程本月開課

上課時間:2019年4月20日(周六)

課程內容:根據洛書九星挨排理論,選擇最佳居住環境

開課地點:廣州市花都區塱頭古村明倫書院總部基地

明倫書院淑女經典課堂名額搶佔中

參課對象:愛美的女性

開課地點:廣州市花都區塱頭古村明倫書院總部基地

活動流程:游古村、穿漢服、讀古書、習茶禮、撫琴焚香、品茗賞曲,走古風路線,拍文藝大片!

諮詢熱線:明倫書院孫老師:133 1885 582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四書五經》開篇之言:精華所在,風采盡顯
好好睡覺也是一種養生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