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明掃墓習俗的發展:東漢廟祭改墓祀,宋代開始放假3天

清明掃墓習俗的發展:東漢廟祭改墓祀,宋代開始放假3天

掃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對先輩的尊敬和思念。掃墓活動早在秦以前就有了,秦以後開始在寒食日掃墓。

東漢廟祭改墓祀

「清明」一詞,最早見於漢代《淮南子?天文訓篇》:「春分後十五日,到指乙,為清明。」古籍把「清明」一詞的含義解釋為「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

東漢應劭的《漢官儀》中就記有月底、月中、二十四節、伏日、社日、臘日等日子到墳前去「上飯」的事;王充在《論衡》中也說:「古禮廟祭,今俗墓祀。」

唐朝明令寒食節掃墓

到了唐朝,掃墓盛行。據傳,有一年清明,唐高宗在渭陽為征戰有功的亡魂舉行祭奠,他賜給群臣每人1個柳條圈戴在頭上,說這樣做,1年當中可以不被蜂蜇蛇咬。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另據史載,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唐玄宗曾明確規定允許百姓寒食節時掃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描述了唐時清明掃墓的情景:

「鳥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風雨人歸去。」

宋代開始寒食節到清明節放假

五代時,《五代史》記載為「寒食野祭,焚紙錢。」宋代規定從寒食到清明祭掃墳墓三日,當時的「太學」放假3日,「武學」放假1日,以便師生掃墓、郊遊。

上墳時,人們往往在林間嶺上野餐,並從郊外買回糕點、花果、玩具、鴨蛋、小雞等物品,叫做「門外土儀」。《東京夢華錄》記載說:「清明日,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人傾城出郊,…四野如市。」

清明時節祭掃華夏祖先

清明掃墓不僅祭自己的祖先,而且還要祭拜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中國歷代政府每逢清明時節,都派官員到黃陵祭掃祖先陵墓。

黃陵即黃帝陵墓。歷代相傳軒猿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他的陵墓坐落在陝西省黃陵縣城北面1公里的橋山之巔。為了悼念黃帝的功德,相傳人們把他的衣帶、靴子、寶劍等物安葬在橋山,這就是今日的黃帝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的精彩文章:

TAG: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