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岩:心理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岩:心理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岩:西安人本心理研究所所長,存在—整合心理諮詢師,兒童沙盤遊戲藝術治療師。心理學專欄作家,已著《花園裡的荊棘》。新作《在愛與不愛之間:國際心理學大師訪談錄》近日出版。

你快樂嗎?這問題挺萌

當代女報:你開始關注心理時,是否也源於刻骨銘心或是災難性的經歷?

一岩:你的意思是……那時我是不是也「有病」?不然為什麼好端端去研究心理?

當代女報:差不多就這意思。總得有點什麼原因吧。

一岩:年輕時,我的確碰到一些個人迷茫,我本科讀的是師範類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因為喜歡文學,曾經想過要做個作家什麼的,但人年輕時總有那麼多未解的迷茫,於是開始接觸心理學。一開始純屬為解決個人需要,後來開始接受專業的心理學學習。 但我不是學院派的受訓背景。2001年左右我接觸心理學時,國內很多人對於心理諮詢是什麼還比較陌生,我是帶著個人需要進入心理學領域的,一開始接觸的就是西方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那時,敞開的環境使得一些國外的心理學家能夠在中國開設專業的工作坊,我一直「泡」在其中。從「有病的人」到「治病的人」,呵呵,我自己是個標本。後來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是帶著「癥狀」生活的人。

當代女報: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閃閃發光的神經病。

一岩:你說的是概念攝影藝術家馬良的《騎兔子的堂吉訶德》嗎。荒原中,堂吉訶德騎在一隻眼圈發紅的兔子身上,兔子身形碩大,而昔日的勇士堂吉訶德骨瘦如柴。馬良想表現什麼?應該是想表達現代文明對人類靈魂喪失的衝擊。馬良自己也說:我要在平庸無奇的回憶里,做一個閃閃發光的神經病,藝術的誇張影射著這個時代,可能「大家都有病」。

當代女報:我很想知道你是怎麼給自己治「病」的。比如感覺不快樂時。

一岩:每個心理諮詢師都有兩個老師,一個是自己的治療師,一個是督導。他們負責幫助、解決心理諮詢師的個人成長問題。這是一種互助也是一種監督,諮詢師也有尋求心理幫助的途徑。

當然,你提到快樂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這個問題,人是要學會接納的,我們的一切都為體驗和接納而來,尤其是對自己的接納,人只有先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周圍的事物。快樂?快樂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不過是一閃而過的情緒,人要學會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包括不快樂,人不可能沒有「不快樂」。

最好是,你連「要快樂」的想法都放下,你經歷的,就是當下對你最合適的狀態。

當代女報:而現實通常是知難行易,這種感覺讓人很不快樂。

一岩:所以,心理學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當你有問題時,才去找心理諮詢師,或者找書、找人求助。你在當下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心理的學習,可能僅僅是一種接納的品質就夠了。心理無處不在,我們早已被裹挾其中。

我很幸福,這回答夠巨

當代女報:為什麼總有人問「你幸福嗎?」

一岩:就像很多人見面會問:你貴姓?也許剛剛他才收了名片,或者才打電話說,因為別人問,所以他也問。很多事情都這樣,這是一種娛樂吧,現在全社會想方設法在娛樂。

當代女報:也許,幸福的人都在應酬或接受採訪,不幸福的人都去找心理諮詢師了。

一岩: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性找我做諮詢時,說他為了生存老老實實上了十幾年的班,生活上目前也不錯。但他問我:「究竟什麼是幸福?或者,是不是一個人就不應該問這樣的問題?」你說,這個男人,他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答案?

也許,一個人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他就有自己的「幸福體驗「。他因思考而迷茫,因迷茫而真實,不論對錯,真的東西才更貼心,這就夠了。

當代女報:人都想幸福,怎樣才能擁有更多幸福呢?

一岩:能放下, 「我要幸福「之類的想法嗎。關於「幸福」,無法界定。一個說自己很幸福的人,就真的幸福嗎?有些人表現的「很幸福」,很大程度是做給別人看的,因為他有比較,這不是幸福,這是心理的防禦。一個人在追求成為自己的旅途中,才能有幸福的體驗。幸福的本質也是情緒,但它不能作為信念去追求。

我想靜靜?靜靜是誰

當代女報:作為女性,好奇一個女心理諮詢師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

一岩:早上起來,先泡茶喝。接下來,看書、寫文章,固定時間接待來訪者,去機構講課。偶爾約見朋友什麼的,我的生活其實很簡單。我們見面之前,我在看拉康的書。這位「法國的弗洛伊德」,不僅是心理學家,更是哲學家。你想過沒有,如果我們跟他聊,會聊什麼呢?

《在愛與不愛之間:國際心理學大師訪談錄》和《花園裡的荊棘》出版後。正在寫一本關於兒童養育的,你知道,速度很慢,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寫。

還有什麼……,如果一個人用心和每件事在一起,會覺得做幾件事就夠了。還有什麼,下一刻要做什麼,不知道?碰到什麼是什麼吧,看,霧霾這麼重,但我們聊得很好。

當代女報:生活中常有人說,我想靜靜。靜靜是誰?

一岩:我曾採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生物學博士喬·卡巴金,他開創了心理學界的正念減壓訓練體系。他提到,保持正念的生活態度,才能治癒壓力。這個正念其實就是靜觀自己,它是一種存在之道、體驗之道。正念包含七種態度和生活方式:非評判、耐心、初心、信任、不爭、接納、放下。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這七種基本態度,靜靜就來了。

當代女報:我很忙我很忙。現代人似乎都很忙。時間都去哪兒了?

一岩:人一忙碌就會緊張,人一緊張血液就會緊張,血液緊張人就會生病。生理病了,心理也會病。卡巴金說,忽視自己內心需要的人,會失掉做人的尊嚴,這可能也是生理得病的原因。時間對每個人都一樣,你的時間去哪兒了?如果你忙碌的和自己內在的需要一點沒關係,是應該好好想想關於如何找到「正念」的問題。

可以不懂心理學,但要懂心理

當代女報:普通人,如何高效便捷地學心理?

一岩:學習的途徑很多,你可以通過專業的機構,也可以參加心理學的個人成長工作坊。現在這樣的機會太多了,我初接觸心理學時,因為網路還不發達,基本是去北、上、廣這些大城市學習,飛來飛去,為解決自己的需要是不是很執著。如果僅僅是有點興趣,就不需要像我一樣。看書,或者進到某個相關沙龍、讀書會裡學習。順便講講,我這本《在愛與不愛之間:國際心理學大師訪談錄》可以幫助大家了解心理學。它裡面集合了默里·斯坦因、約翰·貝曼、南希·麥克威廉斯、喬·卡巴金……等知名心理學家的深度訪談,你可以通過這本書,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的需要和問題。

當代女報:希望更多人讀書。希望更多人了解並愛著自己。

一岩:穿過黑暗和苦難才能完成精神的救贖。希望我們都能有這樣的體會,當痛苦、低迷、失去發生時,幸好,我們有心理學。

本文刊發於2015年10月30日《當代女報》對話專欄,由女報記者王之宏采寫

作者一岩以資深專欄記者以及專業心理諮詢師雙重身份,對數十位國內外深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大師面對面進行深度訪談。作者從典型社會事件出發,與大師共同探究國人的生命療愈之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看待自己及他人心理問題的更新更深的國際視角,從而指導我們更有效地療愈自我、療愈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約翰·斯坦貝克:20世紀美國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火星上真的沒有生命存在嗎?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