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養生最講中庸之道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養生最講中庸之道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己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靈樞·逆順》也明確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見中醫重養生,以自我調理為主,不過分依賴藥物,並強調預防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中醫養生,先辨體質

體質,簡單地說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調理方法,就是每個人特有的身體素質,包括了這個人特有的生理、心理以及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目前中醫大多按照「體質九分法」來分類,除了身體的陰陽、氣血、寒熱、虛實都達到一種平衡狀態的平和質外,其他還有八種不良體質,分別為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陽虛質、陰虛質、氣郁質、血瘀質、特稟質。

體質形成的兩大原因

體質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先天稟賦,二是後天因素。人生下來就由父母遺傳獲得了一些體質特徵,這種先天獲得的體質特徵,就決定了人體質的基礎條件。比如,有些人一出生就比較強壯;父母患有糖尿病的人,後代患糖尿病的幾率也比較高。吃同樣多的糖,健康的沒有糖尿病遺傳的人,代謝正常,不會得糖尿病,但是,如果有遺傳因素,存在基因缺陷,就有可能誘發糖尿病,所以,一些有遺傳傾向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的發病與自身體質有密切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屬於平和質的人數比較少,多數人體質會有所偏頗,但並不是說體質特徵就不能改變了,人體體質還與後天因素有關。如自然環境對體質有重要影響。廣東嶺南地區濕熱體質的人特別多,這是因為這些地方常年氣溫偏高,下雨多,潮濕悶熱。此外,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是體質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先天條件較好,如果後天失節,如日常飲食膏粱厚味,經常大魚大肉、喜喝酒,不運動等,體質就會發生偏頗,出現痰濕、血瘀等問題。

先天稟賦我們往往無能為力,但是通過後天調節,改變身體素質,確實可以讓自己更健康,不易被疾病侵擾。以糖尿病為例,少吃甜食,控制自己的飲食,血糖就不會高。就會延緩糖尿病的發病時間或者不發病。

中醫養生,需要得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實為養生真諦。這段話告訴我們關於養生的三個基本要素:一,遵守自然規律。二,飲食要有節制。三,起居要有規律。順應四時變化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調整飲食、起居及情誌,使人體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夠健康長壽。就拿夏季養生來講,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生的目的。暑氣傷身,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

調理身體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中醫裏的藥物療法、針灸療法、推拿按摩療法、運動法、音樂法等。但最好是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以足療為例,這種方法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對穴位、按摩手法有嚴格要求,同時還需要考慮自身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不能承受強力刺激,在穴位選擇和力度上就要多加註意。而這些要點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很難掌握。

中醫養生,註意適度

中醫就是用中庸之道調理人健康的醫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把人調節到陰陽自和的平衡健康的狀態。病,起於失衡;病,好於平衡。保持人體整體的陰陽平衡,人就不會生病,恢復人的整體陰陽平衡,病就可以被逐漸治癒。人只要時刻保持著機體內部及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與協調,機體就能夠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否則就會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疾病狀態甚至死亡。「陰陽自和」的健康狀態類似於現代科學所說的「內穩態」。「內穩態」是指人體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狀態的傾向,如人體的體溫、血壓、血液的酸堿度、血糖濃度等均為「內穩態」所調控,如果我們的身體達到這種穩態,那就是健康的狀態。因此,調整人體以達到「陰陽自和」「以平為期」的平衡與和諧狀態,已成為中醫學的根本治療總則。從中醫追求陰陽自和的內穩態中,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品味到中醫是一門以人為本的健康醫學。

日常生活中,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輔以科學的行為方式,注重非藥物干預,保證體質基本平衡。遇到身體不適,及時與專家交流,採取適當的干預方式,不加劇身體的不適反應,給身體足夠的自我恢復時間,這是養生的「中庸之道」。平時不管不顧,飲食不節制,不鍛煉,生了病才看醫生,這是「不及」;看了養生講座,一知半解,把癥狀與自己對比,動不動就吃藥,這是「太過」。養生過程中,切記「太過不及皆為病」,秉持中庸之道才有助於身體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樂讀 的精彩文章:

TAG:自在樂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