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蒙冤入獄三年,卻在獄中上演了中國版「美麗人生」

他蒙冤入獄三年,卻在獄中上演了中國版「美麗人生」

01

中國版「美麗人生」

1997年上映的電影《美麗人生》,講述了一家猶太人被抓進了集中營,父親為了不讓兒子生活在恐怖的氛圍里,他跟兒子撒謊說這只是一場遊戲,經過所有關卡的人將獲得一輛坦克作為獎品。於是,在兒子眼中,集中營充滿了歡樂,殘酷的現實並沒有給他的童年留下陰影。

在中國,也曾上演了這樣一出「美麗人生」,故事的主人公和電影里的猶太青年一樣,自己和妻子一起被抓進了監獄。而孩子沒人管,在街上討吃的。這樣的厄運之下,他卻用自己的智慧,將苦難的監獄生活變成了充滿樂趣的時光。

他就是英若誠。

80年代他曾擔任過中國的文化部副部長,還出演過《末代皇帝》里的典獄長,這部影片里,他對獄中的溥儀進行思想改造,後來自己成了「反革命」,戴著高帽遊街,這些橋段想必他都有現實生活作為參照。

英若誠(中)在《末代皇帝》的劇照

如果你對英若誠還不是很熟悉,那麼他的兒子你肯定知道,那就是著名演員英達。父親坐牢時,英達就是那個在街上討吃的的「野孩子」。

英達在《大腕》中的劇照

其實,英家的名人遠不止這兩位,在中國上百年的歷史上,英家從一個目不識丁靠騎馬射箭吃官家錢糧的滿族武士家族,蛻變為文化名人輩出的書香門第,經歷了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也許正是這樣傳奇的家族經歷,讓英若誠能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沒有被苦難摧毀自己的意志。

1968年,英若誠在家中被兩名人員帶走,一開始他並不清楚事情的嚴重性,直到被押送到監獄,他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他當時還不知道,就在他被捕沒多久,妻子吳世良也被抓了,家被抄了,兒子英達跟著奶奶相依為命,據英達說,因為父親,他從小受了很多苦,成了沒人管的野孩子,還被迫和父親劃清界限。

從進監獄的第一天起,英若誠就鼓舞著自己,不能失去希望。哪怕十幾個人擠在一間屋子裡睡覺,連翻身的空間都沒有,他也逼著自己休息養足精力,哪怕每日稀粥果腹,他也不管味道如何,「給什麼我都吃下去」。

他看到身邊有太多獄友因為精神崩潰瘋掉或自殺,他告誡自己一定不能重蹈覆轍,所以他不斷給牢獄生活找樂子。他還清楚:「至少有百分之九十被關起來的人是冤枉的,壓根就不該進監獄」。所以他以幫助其他犯人為己任。

那麼,英若誠的三年牢獄之災,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02

沒有聽父親的告誡

捲入權力鬥爭導致飛來橫禍

英若誠一開始以為:自己被抓是因為家族複雜的海外關係。

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生在一個目不識丁的滿族騎兵家庭,小時候被道士誘拐,幸虧一位書生將他救了出來。後來英斂之就跟著這個書生,學會了讀書認字,因緣巧合在王府當書童的時候,與王府的格格產生了感情,這位格格就是康熙第十四子允禵的後裔。

英斂之娶了格格,徹底改變了英氏家族的命運,他創立了《大公報》和輔仁大學,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的現代文化名人。

英斂之參加過戊戌變法,深知西學的重要,所以在兒子英千里12歲的時候,就將他送去英國讀書。學成歸來後在輔仁大學當教授,成為當時中國英文水平最高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錢鍾書。

英千里

從英斂之開始,英家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1949年,英千里登上最後一班前往台灣的飛機,臨別前兒子英若誠勸父親和自己一樣留下來,英千里說:「那我的信仰怎麼辦」?英若誠說沒關係,信仰還是會被尊重的,但依然勸不住父親。後來英若誠回憶說,自己當時太幼稚了。

從此之後父子倆相隔海峽兩岸,再沒見過。1993年,英若誠在與父親訣別四十餘年後,才來到台北為父親掃墓。

英若誠為父親英千里掃墓

在英若誠的記憶里,父親英千里是一名抗日英雄,曾因為積極抗日被抓進了日本監獄。同時他保留著那一代知識分子高尚的風骨。有一次有人給英千里送了一塊銀盾,上面刻著「步步高升」,直接被英千里罵了回去。英千里還告誡英若誠:「長大之後,一不可為官,二不可從藝」。

這樣的家教意味深長。不可為官,是他不想子女捲入權力鬥爭,不可從藝,是他不想子女捲入浮躁的名利場。然而,英若誠從清華畢業後就跑去人藝當了演員,英達更是成了家喻戶曉男影星,這些事情,英千里赴台之後,也是管不了的。

沒有聽從父親的告誡,英若誠不僅成為了一名演員,還捲入到官場的權力鬥爭之中。英若誠曾為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彭真工作過,比如寫指定的劇本,比如回答彭真關於西方的一些問題等等。

所以當彭真因為眾所周知的問題被打倒之後,英若誠儘管只是個演員,也被牽連了進去,招來了三年牢獄之災。幸好英若誠還繼承了家族樂觀堅韌的性格,苦中作樂熬過了艱難的時刻。

03

就算人生是「悲慘世界」

也要笑著度過

「我決定要利用在監獄的日子盡量從其他犯人的背景、經歷中吸收有用的東西,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去」。這是英若誠給自己定下的目標,而這個目標的第一步就是做一把勺子。

進監獄的時候,英若誠身上所有的東西都被沒收了,他連一把吃飯的勺子都沒有。他花兩個星期偷偷地用一塊碎玻璃把洗漱間的一根硬木鋸了下來,這硬木就成了勺子的把柄,然後再用玻璃片將木頭的另一端雕刻成了勺子形狀。

有了這把勺子,就算吃著再難吃的牢飯,也變得有儀式感。「那勺子我一直保留到兩年後我出獄。用那勺子鏟東西很管用,每天喝粥好使」。

他抓住一切可以走出監獄「放風」的機會。有一次監獄需要水泥匠,他自告奮勇跑去,其實他根本就不會。他煞有介事地跟監獄長說,做水泥工需要的材料有水泥、油漆、鹽、新鮮的豬血、一個小火爐。其實都是他瞎編的,他只是借著這個機會,為自己和獄友要來些鹽,牢飯實在是沒味道,新鮮的豬血也大多被自己煮來吃了,就是用那個小火爐煮的。

還有一次他自告奮勇幫監獄做腌青椒,又要了許多繡花針,理由是」鹽光留在表皮上進不了青椒,就沒味兒。所以要用四根針綁在筷子上。每人拿一根筷子扎青椒。」其實是因為大家的衣服太破了,每兩個星期才能用一次針線,每次用都催著歸還。

他還組織了一次獄友集體去偷倉庫的胡蘿蔔,趁著放風時候,算準了獄卒巡邏的時間,迅速將一大袋胡蘿蔔偷進了牢房。這些胡蘿蔔成了他們的美味,輪著躲在角落裡啃,其他人則放哨,因為一群人同時啃胡蘿蔔的聲音太大了,容易被發現。

多一項技能就多一次機會,他向每一位有技能的獄友學習,學會了製作豆瓣醬、製作毛筆、孵小雞,還跟一位香港的工程師學會了怎樣用當地的溪流發電。他還自創了沒有火柴和打火機的情況下點煙的獨門絕技,在獄中風靡一時。具體方法是用一根線穿過兩粒瓷紐扣,咬住線的一頭,另一頭用手拽著,讓扣子飛速旋轉,碰擊一個鐵皮蓋子,爆出火星。

英若誠獄中記錄孵小雞的方法

在他的這些「發明創造」下,監獄的生活開始多了些歡樂,他就這樣靠著自己的智慧熬過了獄中的三年。所以在他後來的回憶錄里,談起坐牢的這一段時光,反而是充滿了歡樂的喜劇。

作為一個文化世家,英家的文化最高峰應該是英千里,這位全中國英文水平最高的人。而英若誠儘管做了演員,但身上還是知識分子的氣息偏多,儒雅有禮。可到了英達這一代,這樣的氣息就少多了,反而散發著北京「侃爺」市井的氣息。

或許是英達在最該受到教育的時候,英若誠卻在監獄,後來就算出獄了,英若誠也是兒子英達眼中的「資產階級」,要跟他劃清界限。這不僅是英達的問題,也是那一代人的問題,一種文脈被強行斷絕。

2017年2月,英達在美國涉嫌洗錢被捕,最後英達同意凍結資金和補交稅款達29萬美元和解。三代英家人都有過被捕的經歷,但一代是因為抗日,一代是捲入權力鬥爭,一代是涉嫌洗錢。

英達在和解書上簽字

希望英達也能繼承父輩的樂觀精神,笑對所有的挫折和苦難,就算人生是「悲慘世界」,也要笑著度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那邊 的精彩文章:

TAG:海那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