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尷尬…地動儀、司南被拉下神壇後,千年寶劍不銹也恐遭打臉

尷尬…地動儀、司南被拉下神壇後,千年寶劍不銹也恐遭打臉

我們相信,起碼60~00後(15後可能好點)的科學知識中關於中國的兩大神器是肯定無法避免的,幾乎成為了我們小時候讚嘆不已的東西,幾乎每個人都在課本或者課外讀物上看到過,一直到目前還有很多有關中國的書里都有這些,堪稱震驚世界的發明。

一個是張衡的地動儀,別說你不知道,每個中國人應該都知道。

我們對張老爺子沒什麼意見,就按照東漢時期的科學技術而言,他算是科學界的大牛應該問題不大,天文、地理、數學、氣象等,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涉獵,貌似長這樣。

如果問大家地動儀長什麼樣子,每個中國人都能說的上來,畢竟從小就是這麼學的。一直到前幾年課本中還有,大家回憶下是不是這個樣子?

還記得小時候課本上是怎麼說的?

好像是哪個地方地震,哪個龍頭的嘴裡就會有小球掉出來落到蛤蟆嘴裡,基本上我問了一圈,都是這麼認為的。

不管是預測也好,現實測量也罷,總之這玩意用於地震是非常的好使,堪稱鬼斧神工,我從小時候就一直的讚歎,近2000年前的古人就能做到現代地震預測和勘定都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事實上,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很多描述中國古代文化的書都把這個列為重要的一環。

到處都是展覽,很多人看到地動儀都說巧奪天工。

很多旅遊景點都把這個作為賣點宣傳。

很多教學的書本,課外的讀物,包括連環畫都把這個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去講解。

最出名的歷史記載是《後漢書》中的張衡列傳,196字。

和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地動儀完全一致。

最早的記錄比後漢書更早百年左右的《續漢書》:

但是我們所有人都不知道,我們小時候看到的這個地動儀,其實只是一個複製品,說複製品也不科學,算是一個「現代人想像中的復原品」。

是的,地動儀其實早就失傳了,其原理、作用等我們一概不知,我們看到的這個玩意是1951年的「想像復原品」,由一位中國古代科技史學家復原。這個復原由於顏值超高,甚至沒過多久還發行了紀念郵票。

大家一定很關心,這玩意到底有沒有用?

簡單兩個字:沒用!

遺憾的告訴大家,經過長期實驗,很多科學家和專家的測試,別說預測,就是現實中發生地震這個地動儀都很難管用。

所以古籍的那些描述真的要打一個問號,這個東西並非中國人複製,外國人也是超級迷戀,也嘗試複製。

世界地震學的一位重要科學家,也是日本地震協會的奠基人之一的英國地質工程師,1850年出生的約翰·米爾恩也是其中一位。

他為何迷戀張衡的地動儀,因為他自己本身創造了在當時真正可用的水平擺式地動儀。

這個東西現在是日本重要的文物,收藏在東京的國立博物館。

他和家人畢生都在從事地震預測和測量工作,被譽為現代地震學之父。這是他們一家在搞水平地震測量模型。

而這位地震學之父也嘗試還原過張衡的地動儀,失敗,這是他復原的模型。

而比米爾恩更早的,把中國的地動儀介紹給全世界的卻是一位日本人,叫服部一三,和米爾恩是同齡人,1851年出生,長這樣。

明治8年,也就是1875年,他還在美國留學,取得了理學學士,對中國文化很迷戀的他第一次復原出了地動儀,看上去也相當不錯。

老外一看,驚為天人,米爾恩作為地震學家自然不能錯過,這玩意要是能復原出來乃天大的喜訊啊,只可惜的是,無論服部一三還是米爾恩的地動儀都失敗了,只能擺著看無實際使用價值,服部一三是用直立桿原理,米爾恩是用水平擺式原理,具體我們不解釋了,太枯燥。而中國的復原品恰恰就是根據米爾恩的地震學原理製作的,顯然,也是失敗了。

傳說中的原理是這樣:

但是到目前為止卻沒有任何的實用價值,可以說,這個中國「模型」卻影響了整個中國好幾十年。起碼幾代人都對此深信不疑,不能說這是騙局,起碼作為科普來說是有一定的誤導性。(民間誤導,中國科學界並沒有被誤導,地質學、地震學等專業行業從沒承認過這個地動儀。)

地動儀到底有沒有作用?

張衡到底有沒有如此高超的地震測量水平?

誰都不知道,但是我們的教材上面卻一直有。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漸漸的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不能再讓這個沒用的「樣子貨」擺上教科書。

終於,這個影響了我們幾代人的地動儀圖請下了神壇,我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也是唏噓不已,這是新華網的報道:

課本中已經刪除了地動儀的模型,可以說,我們熟悉的那個地動儀算是正式離開我們的視線了。

其實我的心裡還是挺難過的,地動儀作為如此重要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符號竟然落得如此境界,其實我知道這個消息後更願意相信現代人對張衡老爺子恐怕有什麼誤解或者沒有能力復原,或許我太善良了,當我知道另外一個更有名的東西也走下神壇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我相信,基本上現在成年中國人肯定都看到過這個:

記憶好的知道這個叫司南,差點的起碼說這個叫指南針,是中國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四大發明之一。

這玩意理論上比地動儀更早,原理也更簡單,我們小時候都深信不疑,因為我們都玩過指南針,這個原理其實非常非常簡單。

司南作為現代指南針的簡化版古老版,完全無需置疑,我們反而更加對古人的智慧感覺到驚喜,特別是中國人的文化,更讓我們覺得強大。

司南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部分,也遠比地動儀更加源遠流長。

據說也是在東漢時期的《論衡》中就有記載:

可能聰明的你會想到,既然沒有出土實物,難道我們看到的這把勺子也是後人想像出來的?

是,你猜對了,司南和地動儀一樣,無圖樣,無實物,都是現代人根據古籍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做司南的和做地動儀的是同一個人,具體我們不展開。

同樣的,司南,也發行了郵票。

難道這個勺子無法指方向?看起來原理說得通呀?這是教科書的介紹。

實際上卻有3個方面的問題。

1、古代沒有現代的那種純磁鐵,冶煉技術和配套的磁場認識水平都還沒到那步,基本上都是用磁石來做。

而磁石要想磨成這把「勺子」是非常的困難,即使手藝精湛的老師傅都需要很久很久。

2、磁石在磨成勺子過程中磁性會大大減弱。

3、如果要增加磁性,恐怕要更大把的「勺子」,而磁石本身的摩擦力非常的大,就光磁場的力道根本轉不動勺子。

事實上很多人嘗試復原,都無法使得勺子轉動,也就是說,這個同樣影響了我們幾代人的文化符號標誌「司南」也是一個西貝貨。

無可否認,司南和地動儀一樣都是顏值超高,奪人眼球,從造型上我給滿分,但是作為一個科學的器具,尤其是涉及歷史,真實性才是第一位的,再好看的東西做出來沒效果有什麼用?

迄今為止,全中國還沒有能夠使用的「司南」復原品出現。

對此,我是非常難過的,童年兩大中國文化神器在互聯網的今天被一一質疑,至少目前來說,地動儀和司南只能算是傳說中的東西,真實性有待考證,後人也在不斷努力。

有人說地動儀其實要放在最高的山頂,角度和高度都有要求,而且不止一個,要數個連用,有人說司南其實不是勺子,而是一種帶齒輪結構的指南車,還是三皇五帝時期就有的。

但是後世研究發現,磁石的發現使用時間包括戰國~西漢時期才有的齒輪結構與黃帝時期相差甚遠,這個車子也只能算是傳說中的東西。

好吧,如果說這幾個東西本身就沒有實物,尚存在爭議,那麼有個東西有實物,這個總該沒有爭議了吧?

兵馬俑大家肯定知道,不多說了,手辦狂人宅男秦始皇的模型寶庫。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兵馬俑,而是出土的另外一個神器,秦代青銅劍。

本身其實沒多少好說的,問題就在於這個青銅劍出土後大家都傻了?

2000多年過去,這青銅劍還不帶銹的?依然鋒利?我的媽呀,這古人是什麼技術?經過化學分析,發現劍本身竟然帶一層鉻鹽化合物?科學家對出土的青銅劍、青銅矛等兵器經電子探針和質子X光熒光分析,劍的表面有一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氧化物保護層,表明曾採用鉻鹽氧化處理技術。這些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含鉻化合物的氧化層,其含鉻量達到0.78%至2.32%,厚度為10至15微米。

大家都曉得,用氧化鉻防鏽是一種先進的工藝方法,經過了鉻鹽氧化處理的青銅兵器具有防腐抗銹的良好性能,但2000多年人的古人懂得鍍鉻?

鍍鉻技術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現代鍍鉻最早也要在1854年,時任海德堡大學化學教授的德國化學家羅伯特·本森無意中發現。

但是!他僅僅是發現,沒有商業化,所以對於鍍鉻來說他只能說是歷史人物。還有一個歷史人物更早,法國化學家Junot de Bussy也發現了鍍鉻,但是也依然是沒有商業化。

所以,真正的鍍鉻應該是美國人發明的,按照專利文件的顯示,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教授Colin G. Fink在1926年所創立。

也就是說,一直到了1926年大眾才真正接觸到鍍鉻,而且現代化鍍鉻必須藉助電,而我們的老祖宗竟然2000多年前就搞定了?那時候甚至還沒電?最牛的是現代化的電鍍鉻工藝也不過確保60年左右,而我們的老祖宗竟然搞定了2000多年的不銹?

全世界都炸了!各類報道層出不窮。

甚至所有人都把中國2000多年前的青銅劍不腐不銹作為「中國十大未解之謎」。

這玩意最重要的是就是美國、德國近幾十年才剛剛搞出來的東西,我們老祖宗2000多年前就搞出來了,多厲害!

我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聽到過類似的傳聞或者說法,中國古代實在過於強大!太有面子了。很多科普號都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學鍍鉻技術,中國人好強!猛啊!這才是文化自信!

這個說法幾十年來也是深入人心,「美國德國算什麼,我們中國人早就懂如何鍍鉻了,他們還好意思說。」

囡囡曾經也深信不疑,畢竟這個不像地動儀和司南沒有實物,我們切切實實的一把鍍鉻的不銹的青銅劍出土,你怎麼解釋?對吧,實錘啊這是,簡直是神話級別的技術。

但是2019年4月4日,科學雜誌刊登的一篇論文卻又把這種「神級技術」疑似拉下神壇……中國古人真的有這種技術嗎?真相讓我們吐血!

標題是直接打臉……不知道是誰起的……《兵馬俑青銅武器上的表面鉻既不是古老的防鏽處理,也不是保存良好的原因。》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要跳起來,那鍍鉻怎麼解釋?不銹怎麼解釋?

文章中對埋兵馬俑青銅劍附近的環境做了考察。

論文的第一作者——前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院教授,現劍橋大學教授——馬科斯·馬丁農·托雷斯(Marcos Martinón-Torres )通過對大量實例分析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鍍鉻技術不存在。

那麼青銅劍上的鉻哪裡來?文章通過大量的光譜分析,從劍本身到周圍的土壤和其他製品進行分析,意外的發現鉻的含量很少。

這是青銅劍表面的鉻分析圖,其他都幾乎沒有鉻,而在一個地方發現了大量的鉻!那就是生漆!這個鉻都是生漆中的。

秦代工匠使用含有鉻的土或者一些化合物讓生漆更「濃稠」,更加有附著力,這是非常正常的,或許他們本身並不知道其中鉻在發揮作用。

而這些生漆大量的用於和青銅劍接觸的劍鞘、手柄等部分,作為裝飾。因為加入了鉻之後生漆變得耐磨,對於經常要用的這些部分來說是很好的裝飾材料。

這是劍鞘中含鉻的濃度橫截面:

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古人2000多年前就掌握了鍍鉻的技術,遠超美德這種文明自信其實是不存在的……

青銅劍上的鉻鹽層其實是千年來生漆中鉻的污染物,也就是說是一個意外,根本不是什麼鍍鉻技術。而工匠在生漆中加入的鉻化合物大部分來自當地的鉻礦石,鉻礬其實早就作為處理皮革的化學品存在了,秦代加入到生漆中也是非常正常的。

事實上,根據青銅劍的所有含鉻分析,也的確是這樣,有的青銅武器上卻檢測不到多少鉻,而青銅劍上特別多,這個和生漆的使用有關。

秦代的漆器大家都知道,非常有名。

你可能會問了,既然不是鍍鉻,那麼保持的不銹怎麼解釋?

且看墓室內的分布圖:

綠色是高腐蝕,從位置來說,它們的空間分布表明,腐蝕較多的主要集中在戰車後面的中央走廊,而保存最完好的則傾向於集中在最南端的走廊,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其實真正保持青銅劍不腐朽的最大作用都是泥土的作用!

也就是說,是陵墓中的土保證了青銅劍的沒有大面積腐蝕。低鹼度抑制了對金屬最嚴重腐蝕酸的形成,小粒徑,低通氣和低有機物含量抑制腐蝕過程,如果放在上海或者南方比較潮濕土壤中,別說2000年,200年恐怕都保不住……

到目前為止,基本上「中國領先國外2000多年的技術」這一神話又破滅了,保存的好僅僅是意外而已……秦代並不存在鍍鉻技術,最大的防腐技術是鍍錫而已。

這是外國人在黑我們中國嗎?並沒有,事實上,90年代的《考古》學術論文就對其做過一模一樣的猜想,只不過當時沒有足夠的設備和技術進行分析和研究。

只能說,我又一次嘆息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偉大復原圖被拉下神壇,多少偉大的模型會被戳破……只能說,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吧,能正確認識本國文化本身就是進步的一種,畢竟我們還有那麼多確確實實的值得驕傲的文化符號在,比如節氣、珠算等等。

不過我的小心臟實在是無法承受繼續有中國古代經典被打臉的事情……實在是太毀童年了……大家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食天下 的精彩文章:

大量俄羅斯姑娘湧入東莞,她們都在做什麼工作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家常菜辣椒炒肉,做時該先炒辣椒還是先炒肉?可別以為自己一定對

TAG:玩食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