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陽明:活得高級的人 都要經歷三重境界

王陽明:活得高級的人 都要經歷三重境界

日知錄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傳習錄》

著名學者朱光潛先生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人投生在這個世界裡如入珠寶市,有任意採取的自由,但是貨色無窮,擔負的力量不過百斤。有人挑去瓦礫,有人挑去鋼鐵,也有人挑去珠玉,這就看他們的價值意識如何。」

人的一生不在長,而在於活得是否高級,這要看生來氣力如何,更要看有沒有能識珠玉的眼光。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王陽明看來,「能識珠玉的眼光」來自於「為己之心」;從「為己」,到「克己」,再到「成己」,一個人的生命質地也漸臻佳境。

此處的「為己」,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自私自利,而是深知良知本心的彌足珍貴,看得見生命成長的無限可能,故而不忍輕易自我毀棄,哪怕身處最荒蕪的境地,也要為自己負責到底。

正是出於這「為己之心」,人得以跳脫出自身弱點的限制和擺布,免於受私慾之引朝著抵抗力最低的路徑一路向下,於不疾而速中修鍊出生命的格局。

一個人有了「為己之心」,當春風得意,也辨得清優劣高下,不至「亂花漸欲迷人眼」;當坎坷低迷,也能懂得堅守等待,終能「撥得雲開見月明」。

被奉為一代聖賢的王陽明一生不乏大起大落,曾屢次科舉失意的他如是總結自己與他人不同:「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大多數人只看得到外在境遇的局限而始終受制於外因,難以跳出眼前的成敗得失,目標缺失導致的短視致使他們飽受悔恨懊惱之苦。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心中存放著更瑰麗壯闊的景緻,因而能反求諸己,逢順境不喜,遇逆境不悲,心平氣和地將生命中的一切際遇轉化為自我成長的養分。

王陽明曾打過一個冶金的比方:「譬之金之在冶,經烈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鍊,而惟恐火力錘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煉之有成矣。」

冶煉金屬時,烈焰煅燒、鉗錘打擊的過程看似嚴酷不堪;然而當精鍊後的金屬最終被製成精美的器具,方知每一分火力和煅煉都不曾白費。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曾用三句詞比喻古今之成大事者必經的三重境界,正能對應王陽明從「為己」、「克己」到「成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人需有「為己之心」,方能不懼風寒路遠,於孤獨中求索前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因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對所受之苦心甘情願、食寢俱忘。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經過「克己」工夫,得以剝落斑駁,自性光明自然顯露,「成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