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趙莉:讓文物的「生命」延續下去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趙莉:讓文物的「生命」延續下去

趙莉:讓文物的「生命」延續下去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趙莉:讓文物的「生命」延續下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華靜文/圖

多年來,趙莉一直在省博物館從事紙質文物的保護修復與字畫裝裱工作,她是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省政協委員、省三八紅旗手、優秀文物修復專家。「每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不能再生,所以怠慢不得,我的任務就是將它們的生命延續下去……」

「文物修復裝裱是一種美化書畫作品和搶救、保護古舊殘損的紙本或絹本字畫的特種技藝。」趙莉說,在保護修復過程中,要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遵循「最小干預」、「過程可逆」的原則,即「不改變文物原狀」的規定,真實保留原有文物的歷史信息。所謂「修舊如舊」就是不能任意施加自己創意的原則,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為此,她注重修鍊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對文物修復的心沉寂下來,徹底悟出修復與技藝的真諦,在文物修復的道路上穩紮穩打,一干就是30多年。

2016年,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委派,趙莉赴印度修復毛澤東主席親筆為印度「白求恩」柯棣華大夫題寫的輓聯「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當我通過手機看到對方發過來的文物現狀時,發現它的褶皺很多,還有水跡、蟲跡和破損,我當時就在心裡告訴自己,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將真跡修復好。」雖然趙莉在去印度前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沒想到當地根本不具備書畫修復的條件,直到現在她仍然非常慶幸自己帶了很多修復的工具。「柯棣華曾經救助無數中國傷員,而我也是救這個『傷員』,最終,經歷了20多天的緊張修復,我們按時零失誤的完成了任務,終於讓它煥發了『青春』。」

修復完成之後,印度媒體、央視、新華網、國際廣播電台、文匯報等十餘家媒體進行了現場報道,我國駐印度大使和駐孟買總領事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得到中國駐孟買總領館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高度讚譽。「這不是一次簡單的修復工作,能修復一次毛主席的真跡是一生的幸事。」

談起自己印象深刻的文物修復經歷,趙莉想起了2008年去敦煌修復巨幅敦煌壁畫影印版——《天宮伎樂圖》。因作品碩大位居全省第一,所遇困難難以想像。趙莉回憶說:「因為這幅圖體量太大,我只能把地拖乾淨,直接鋪在地上,跪在地上修復,每天堅持十多個小時,因為跪地時間太長,我竟然不知道膝蓋的血和褲子粘在了一起……」爬在地面上工作的狀態一直維持了一個多月後,趙莉圓滿地完成了修復工作。

採訪間隙,趙莉感慨地對記者說:「文物修復是一項非常細緻且耗時很長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點馬虎。文物也有生命,修復不允許失敗,否則一段歷史也許就此消亡。作為文物修復師,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歷史、繪畫、文字功底,還要掌握—定的化學、物理、美學、材料材質知識。除了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超強的耐心、高度的責任心和堅強的毅力。」

數十年來,她還為《八千年書法源流展》、《甘肅歷史文物展》、《紅軍長征百將墨跡展》、清代絹本《八駿圖》等近百個展覽的書畫作品進行修復裝裱,受到業內和同行高度讚譽。這些作品分屬張大千、黃胄、於佑任、徐悲鴻等大家遺作。

多年來,趙莉享受著工作帶來的辛苦和成就,始終精雕細琢,不斷雕琢自己手下的那種單調的「活兒」,在「托、裁、鑲、覆、裝」各個環節都追求精益求精,不斷改善工藝、提高自己的技藝。作為「文物醫生」,她讓上千件紙質、絹本文物在她的手中「起死回生」,為我省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