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在桓溫北伐前,東晉帝國已進行了三次北伐。這三次北伐的結果都不好,三位北伐統帥的命運也不好:褚裒羞慚而死;謝尚被貶職;殷浩被削為平民。

此時,朝堂上已經沒有什麼人敢阻撓桓溫北伐了,因為這三次失敗證明了一件事:北伐絕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別人不願意北伐,是因為力量不足,桓溫自滅掉成漢以來,力量絕對充足。於是他信心爆棚,準備出師北伐。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戰略上看,桓溫的北伐策略比前幾位北伐統帥要高明得多。因為桓溫非常清楚:北伐的目標應該是重創前秦帝國或前燕帝國的軍事主力,而不是跟中原那幫有奶就是娘的軍閥玩什麼過家家。

事實擺在眼前,如果不能重創前秦帝國或前燕帝國的軍事主力,無論桓溫在中原搶下多少地盤,最後都要吐出來。

出於這種考慮,桓溫直接把第一次北伐的目標,鎖定在了前秦帝國的都城長安。

看到桓溫的這個選擇,我不禁想起桓溫滅成漢帝國的過程。當初,桓溫也是在邊緣遊走了半天,突然直搗黃龍,包圍了成漢帝國的都城成都,成漢帝國在瞬間崩塌。

這一次桓溫故技重施,試圖重現昔日輝煌。只可惜,前秦帝國不是成漢帝國。成漢帝國是一個因內訌而實力大減的腐朽帝國,前秦帝國卻是一個強大的新興帝國。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在行軍途中,桓溫並未與中原各軍閥有太多糾纏,而是很快就打到了長安附近。但面對近在咫尺的長安城,桓溫卻有一種無處下嘴的感覺。

前秦帝國的軍事主力已經敗退至長安城附近,卻沒有絲毫潰散的現象,反而因兵力收縮變得更為強勁。前秦帝國的統治基礎也沒有絲毫動搖的跡象,反而因強敵逼近變得眾志成城。

初,健聞溫之來也,收麥清野以待之,故溫眾大饑。至是,徙關中三千餘戶而歸。——《晉書》·卷一百十二·載記第十二

此時,如果桓溫強攻長安,則勢必要在長安附近與前秦帝國的軍事主力決戰。從兵力的角度來看,桓溫明顯不佔優勢。從兵種的角度來看,前秦帝國的騎兵遠多於桓溫的騎兵。

打還是不打?桓溫犯難了。主動進攻長安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因為桓溫的兵力和兵種都處於劣勢。而前秦帝國此刻已經做到了「堅壁清野」,桓溫想以戰養戰都不太容易。

決戰,劣勢太大;持久戰,沒有物資。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就在桓溫左右為難的時候,王猛來到了桓溫的軍營之中。此時的王猛,還不是後來那個大名鼎鼎的前秦帝國丞相,只是一個二十九歲的年輕人。

王猛在桓溫大營中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史書都有詳細的記載。但在我看來,這個記載充滿了政治宣傳的意味,僅從表面理解是不夠的。

據說,桓溫請王猛談一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溫問他:「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舉大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來慰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說:「您不遠千里深入北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人們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來。」

溫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溫默然無以酧之。——《晉書》·卷一百十四·載記第十四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很多人喜歡用這段話來分析桓溫的第一次北伐,但這番話說得雲里霧裡。如果單從表面意思來分析,很容易就會掉進坑裡。

根據王猛的對話,似乎只要桓溫輕輕一用力,前秦帝國當場就會土崩瓦解,可事實並非如此。

前文我已經詳細分析過,此刻的桓溫左右為難,王猛的話更像是一種激將法:「你要是有本事打過去就直接動手,打不了就乾脆點撤軍吧。」

對桓溫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如果我們率軍越過灞水,結局會怎樣?這樣自然能把握主動,但這種豪賭是否值得呢?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而王猛所謂的「百姓未知公心」其實說的並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指長安城內一些蠢蠢欲動的豪門士族。

前秦帝國的統治者實現了聯合,堅壁清野以待桓溫。但如果桓溫做出一副搏命的架勢,情勢很可能會有所改觀。

在重壓之下,可能就會有部分牆頭草選擇投降桓溫,而桓溫在受到投降派的鼓舞之後,很可能會進一步做出更激進的選擇。真到了那個時候,誰敢輕言勝負呢?

王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一直猶豫不前,牆頭草也不會輕易在你身上下注,這樣耗下去有什麼意思呢?」

王猛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趕快做決定,別磨蹭!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王猛的這番言語的確說到了點子上,但這種見解其實談不上有多高明,身處局中的雙方都看得出來。

但王猛並不是前秦帝國的高官,只是一個隱居的讀書人。以這樣一個比較低的身份,卻能洞察前秦和桓溫雙方的焦點所在。應該說:王猛見桓溫之後的表現,絕不下於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出使江東聯吳抗曹聯,真是出手不凡。

在我看來,王猛的精彩表現絕不僅限於此,他一定為桓溫做過一番較為詳細的規劃。所以在聊天結束之後,桓溫對王猛大加讚揚,並希望帶他回江南,只是被王猛拒絕了。

當初孫權也希望諸葛亮能夠留在東吳,並願意親自寫信向劉備解釋。優秀的人,總能在第一時間引起大人物的注意。

但就算桓溫如此欣賞王猛,卻也沒有聽從王猛的建議。雖然王猛只是用一種中立的語氣對桓溫說了一番話,但從語境的角度來分析,王猛應該是傾向於桓溫與前秦帝國的軍事主力決戰。可桓溫最終選擇了撤軍,並未做出孤注一擲的選擇。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晉書》中還記載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桓溫在班師途中遇到了一個老婢女,這個老婢曾是劉琨家的歌舞伎。老婢女一見到桓溫,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桓溫詢問原因,老婢女回答說:「您長得太像我從前的主人(劉琨)了。」劉琨一直是桓溫心目中的偶像,當桓溫聽到這種評價時,頓時欣喜若狂。於是他進屋重新整理衣服,再次問那位老婢女:「我到底哪裡像劉琨?」老婢女仔細看了以後說:「臉龐很像,就是有點薄;眼睛很像,就是有點小;鬍鬚很像,就是有點紅;身材很像,就是有點矮;聲音很像,就是有點娘炮。」聽完這番話,桓溫連續好幾天都悶悶不樂。

這個小故事讓我想起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個笑話:有人對小明說:「你長得很像一個元帥。」小明非常高興,於是就問對方:「我像哪個元帥?」對方說:「你像天蓬元帥」。

再看看《晉書》中的那個笑話,兩者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難道那位老婢女和桓溫有什麼仇嗎?不然怎麼會說出連相聲演員都自愧不如的串口來呢?如果她真是劉琨家的歌舞伎,那麼察言觀色這種最基本的行為準則總該會吧?怎麼可能說出這麼有損桓溫顏面的話呢?

對於桓溫的這次北伐,《晉書》只用了一個較短的篇幅來記述,其中還夾雜著這麼一個沒有多少可信度的民間故事。

這本身就足以證明一點:桓溫第一次北伐並沒有留下太多可以記錄的內容。

至於原因是什麼,或許是房玄齡等人也沒查到相關史料,或許是房玄齡等人看到的史料也是這些無厘頭內容。

既然如此,那就將惡搞進行到底吧。於是乎,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內容。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我們雖然無法還原桓溫的第一次北伐,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桓溫的第一次北伐雖然無功而返,卻也談不上失敗。

因為桓溫的軍事主力並沒有受到重創,桓溫本人依然還是東晉帝國最強大的實力派。

第一次北伐雖然無功而返,桓溫對荊州地區的控制力卻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就在第一次北伐結束之後,桓溫又開始變本加厲地欺負東晉中央政府了。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