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七十年研討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七十年研討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已有70年的發展歷程,就如何提高中國世界史學科內涵,且在世界範圍內提升中國世界史學術話語權,3月16日上海大學歷史繫世界史高原學科主辦的「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七十年研討會」在上海大學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劍鳴等知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勇安致辭,上海市世界史學會理事、上海大學文學院郭長剛教授主持研討會。來自全國各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40餘位世界史學專家學者,總結了新中國70年來世界史學科的建設經驗,對全國世界史研究的現狀和前景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為世界史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建設建言獻策。

「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七十年研討會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圓桌論壇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作會議總結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武寅認為,當前國際形勢不斷發生深刻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中國的世界歷史學科應該在重視基礎研究之外,對應用對策研究給予更多關注,對關乎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和人民大眾所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展現出科研工作者為國為民的情懷。中國世界史研究要始終注重吸收和借鑒世界先進文明的精華,同時立志超越、立志構建並形成具有中國自身學科特色和學術體系的世界史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

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作會議總結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段勇表示,我們要將中國經驗介紹給世界,以全球眼光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世界史學科建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中國世界史學科飛速發展,在國內外學術界已經產生重大影響力。新形勢下,我們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引領社會的關懷需求,努力構建世界史的中國學術體系,相信我國的世界史學科就一定會開支散葉,在世界學術森林裡面佔領應有的一席之地。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劍鳴作會議總結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李劍鳴表示,只有將好的材料、好的研究方法結合,充分發掘出材料的意義,用開放的眼光開展歷史研究,才能真正做出高品質的學術成果,從而進一步提高世界史的學科地位。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勇安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張勇安表示,上海大學世界史學科建設和發展得到了來自各方的支持和幫助,希望未來可以向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繼續發展。期待以本次會議為契機,促進長三角各高校世界史學科之間加強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發揮長三角地區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學科影響力。

以自強意識構建中國特色世界史學科

我國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的時代,這個時代要求哲學社會科學要有相應的發展。世界歷史學科是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時代對世界歷史學科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於沛表示,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建設最基本的問題,是要研究好它的史學史、學術史,總結好學科發展的歷史以及已完成的重大成果,了解當下面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知曉今後學科發展的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於沛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市世界史學會理事、上海大學文學院郭長剛教授主持研討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歷史學分為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世界史學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沐濤認為,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目前的確已經取得許多重大成就,但仍然面臨學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要實現人類社會科學的繁榮,推進中國世界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還要在研究背景、選題等多個方面再下功夫。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沐濤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勇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勇認為,隨著世界全球化急速發展,新的學科不斷湧現,人們認識世界的廣度和深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這種社會變革相呼應,單一學科的研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史學學科的發展要求,跨學科研究成為新時代歷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對於歷史學學科而言,跨學科研究就是這樣一種體系化的極具潛力的研究方法,這既是歷史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歷史學取得創新性成果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在看到學科交叉對歷史學發展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應牢牢把握史學研究的根本,不能脫離歷史變遷的主流,始終以客觀的、宏觀的視角去重構歷史、闡明歷史、敘述歷史,解釋歷史演變的內在規律。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陳恆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陳恆表示,構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開展世界歷史的研究,其實就是為構建當代中國文化添磚加瓦。無論是歷史、當下還是未來,中國文化的發展要保持先進性、延續性,就必須不斷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精華,並與外來文化保持交流,使中華文化永葆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俞金堯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俞金堯認為,中國世界史學科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但我們仍要提高對宏觀事件的把握能力,積極整合世界史學科內各個方向的研究,努力構建一個能夠將學界凝聚起來的機制,平衡各個學校、各個地方的學科發展。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立新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向榮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立新認為,年輕一代學者有責任關注重大問題、增強理論素養、開闢新的領域、擴大研究視野,通過紮實精深的研究,為社會提供更高水平的專業知識,推動世界史學科的不斷發展。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向榮表示,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僅僅靠一代人是不夠的,我們要向國際前沿發展,還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力相傳,需要我們不斷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和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郭小凌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黃洋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韓東育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郭小凌認為,高校推進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世界史分支學科,注意學科分工和人才培養的問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黃洋提出,中國的世界史學科承載著學術研究、人才培養以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任務,需要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同仁加以關注和回應。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韓東育認為,我們當下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更多高層次的專業人才

以多元視野汲取各國世界史研究精華

廈門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旭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何志龍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廈門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旭表示,世界史發展任重道遠,承認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是我們今後開展深入研究的動力。在跨國史、環境史、生態史等領域,國外學者多有優秀成果,這是我們需要借鑒和學習的。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何志龍認為,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史三者之間應是相互關聯、相互融合、相互依託的,在整個史學體系基礎上觀察歷史的發展,才是更加恰當的研究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孟廣林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孟廣林表示,新時期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實現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一重大任務,必須在堅持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西方史學要保持理性、審慎的態度,全面、系統、批判地借鑒域外學術範式、學術理論及研究成果。中國世界史研究應從中國的現實關懷出發,在研究過程中凸顯出其民族性和世界性,最終構建形成既能彰顯本土特色,又能與國際學術接軌的學術體系,在國際史壇上樹立中國學術流派旗幟。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趙學功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趙學功表示,中國的歷史研究業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我們在選題、資料、研究的視野、理論構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期望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學者能夠在世界性的舞台上,以更加自信的態度闡述與中國相關的問題。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雲深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雲深認為,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的內功,如何練好內功,如何將人才培養和國家現實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使關鍵理論、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是今後我們需要探索和努力的。

四川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原祖傑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四川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原祖傑表示,建立和完善同行間學術對話交流的橋樑是發展世界史、中國史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加強彼此間的討論和交流,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使大家在學術研究中相互補足,從而擴大學科影響力。

雲南大學印度研究院教授戴超武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雲南大學印度研究院教授戴超武表示,中國的發展使全體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關心世界,也更加迫切地渴望吸取世界的歷史經驗。作為中國學者,我們要積極從中外的檔案文獻中挖掘有助於我國現實發展的資料,為我國面對現實問題,應對國際體系變化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議。

以中國學術語言闡釋世界史研究成果的話語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教授劉德斌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教授劉德斌認為,我們應對世界史學科作新的定義,從研究範圍、研究的策略中,包括從每個學者不同的研究取向中,看到學科發展在新時代產生的新變化。

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王曉德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王曉德提出,中國世界史自2011年學科調整後取得了新的發展,但地方院校世界史發展仍存在一些困惑。如何能夠使世界史和中國史並駕齊驅,如何能夠將地方院校的世界史真正發展起來,這是我們下一步學科建設的重點。只有地方院校的世界史發展起來了,整個世界史的研究力量才能夠真正強大起來。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孟鍾捷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孟鍾捷表示,新時代的歷史研究必須把眼光擴展到整個世界,要明確建立中國話語體系的目的,主動承擔世界歷史發展的世界責任,以多元化的視角,建構全球視野下的國別史和全球史。世界歷史研究成果要回應時代和公眾的需求,使公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歷史,更加自覺地運用歷史所提供的各種資源,積極推動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洪郵生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浙江大學人文學部教授沈堅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洪郵生表示,歷史和世界史學科發展應有憂患意識。他建議:第一,世界史學科應進一步平衡發展不同學科。第二,世界史學科發展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世界史學科的創新要加強對崛起後中國的現實關懷。浙江大學人文學部教授沈堅認為,世界史研究如果一直走向專業化,是不利於學科發展的。世界史研究依然要有現實關懷,為滿足社會需要而不斷發展。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曉律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曉律提出,現實關懷首先體現在通識教育方面,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人群編寫不同的通俗教育讀本,有利於中國學者向群眾普及歷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歷史的必要性。

「現實關懷是歷史研究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琦表示,中國的史學研究要體現中國現實關懷的問題意識,切實加強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前瞻性研究。這就需要歷史研究工作者具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關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並以中國立場參與這些問題在學術向度上的詮釋,使中國學術對世界文化做出貢獻。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梅雪芹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梅雪芹表示,面向新世紀,歷史研究工作者要以更為開放和自信的心態迎接史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史學的發展不是簡單的資料積累,它首先需要的是歷史研究工作者的觀念更新和在此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我們要開拓世界史發展新領域,以審慎的態度審視當下國際社會發生的問題,謙遜吸取前人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經驗,並在他們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岱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岱表示,中國共產黨人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革命過程與國際交往的實踐中,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國際鬥爭的戰略策略原則都有許多真知灼見。如何使世界史學科在加速發展的同時,把它們系統化、理論化成為新世界史學理論的一部分,這是中國世界史研究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課題。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曉東表示,我國的世界史學科儘管尚處於基本建設的形成期,但隨著新時代到來,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國際史學動態的挑戰,都要求我們必須創新前進。我們真正進入和外國學者平等交流的時代,要始終堅持使用中國話語、發出中國聲音,讓世界了解到我們學科的發展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徐再榮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徐再榮認為,在世界史學科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後,我們依然存在著基礎較為薄弱的問題,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擴大研究領域、平衡學科發展,才能真正進入世界史繁榮發展的時期。

原標題:提升中國世界史學科學術的全球話語影響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政府數據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張大為: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論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