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44年德軍第17集團軍為何如此快的丟掉了克里木半島?

1944年德軍第17集團軍為何如此快的丟掉了克里木半島?

克里木半島是歐洲伸向黑海的一個半島,也是聯接歐洲和中東的重要海上通道,掌握了克里木半島就可以控制黑海,所以克里木半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942年,德軍第11集團軍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才奪取了克里木半島。但隨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德軍徹底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1944年,蘇軍發起克里木半島的戰役,意圖重新奪回這一戰略要地。從4月8日起到5月12日戰役結束,蘇軍僅用35天就收復了克里木半島。與當年德軍相比,蘇軍奪回克里木的速度堪稱神速,那麼為何用時這麼短呢?首先我們來看下雙方的兵力對比蘇軍兵力蘇軍參戰兵力為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共4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5982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輛、支援作戰的飛機1250架,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分別從海上進行支援。德軍兵力德軍參戰兵力為第17集團軍,包括5個德國師、7個羅馬尼亞師,共19.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15輛,作戰飛機148架。通過兵力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蘇軍擁有兵力上的優勢,是德軍的兩倍還多。其次與戰場整體形勢有關。此時,蘇軍處於攻勢,而德軍處於守勢。德軍經歷一系列慘敗後損失慘重,整體士氣相對低落。最後,德軍的布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克里木半島的地形非常特殊,僅通過西面的彼烈科普地峽與大陸相連接,但這裡道路狹窄、水深較淺,無法實施登陸作戰。半島的東面是刻赤半島,與大陸之間隔著一個刻赤海峽,當年蘇軍曾於此實施登陸迫使曼施坦因不得不調兵回援。德軍把防守重點放在了彼烈科普地峽和刻赤半島,而在中部卻只部署了四個羅馬尼亞師,這就像張開兩個拳頭卻露出了自己柔軟的腹部。

克里木半島的中部是錫瓦什淺水湖,這裡水面較淺,一般只有冬季湖面結冰後,大部隊才能順利通過。然而蘇軍偏偏選擇了這個柔軟的腹部,他們利用渡船將重型裝備運到對岸,然後發動突然進攻,一舉擊潰了羅馬尼亞師駐守的占科伊。於是德軍東西聯繫徹底被截斷,德軍也不得不撤往塞瓦斯托波爾。除此之外,蘇軍還奪取了黑海的制海權,封鎖了克里木半島,同時也切斷了德軍的海上路線。

此戰過後,蘇軍殲滅了德國第17集團軍,收復了克里木半島,並完全控制了黑海,這為蘇軍日後進軍巴爾幹創造了有利條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未來殲16會出現B型嗎?有改進前途嗎?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