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產航母服役後,我國雙航母編隊作戰能力怎麼樣?

國產航母服役後,我國雙航母編隊作戰能力怎麼樣?

幸虧在90年代引進了蘇27,幸虧自立根生的吃透殲11,並開發出了殲11B、殲15、殲16重型戰機。

這一系列舉動,證明當時我們的高層的睿智和英明,讓我們在三代重型戰機研發節約了10~15年時間,否則四代機計劃一併要被推遲,因此給予蘇27再高的地位都不為過!80年代末與西方鬧僵後,我們處境非常尷尬和危險,周邊國家都更新換代到三代機了,我們還是殲7、殲8為主力,海灣戰爭表明西方高科技戰爭對我們是有碾壓能力的,甚至我方的空軍綜合實力還不如伊拉克。整個80年代表面上看西方和我們關係不錯,但卻陰謀搞顏色革命,情況是相當危急。西方不亮東方亮,我們從82年就開始與蘇聯改善關係,整個90年代和蘇聯/俄羅斯關係更好,最初我方代表團去蘇聯是奔著米格29去的,陰差陽錯對蘇27有了深入了解,米格29計劃被否定,蘇27戰機作戰性能更強,作戰半徑更大,加上電傳飛控系統以及更優秀的發動機,讓整個代表團挪不開眼睛。

談判這款蘇聯最先進三代機也不是那麼容易得,此時的蘇聯對剛定型成功蘇27戰機還沒有出口的意願。

沒想到我方領導異常堅決,非蘇27不買,雙方陷入談判僵局。直到最後我方代表團都準備走了,蘇聯才鬆口同意談判,最終買了第一批24架。拿到戰機已經是俄羅斯時代了,空軍相當滿意,後來又引進一批,並談判引進200架組裝生產線,再後來又買了蘇30MKK,蘇30MK2等。引進生產線進行生產的同時,我方開始「山寨」殲11。在生產了60架左右,俄羅斯航電技術不足的問題暴露了出來,而「摸著美國過河」的我們在這方面反而比較強,整個國產化的殲11B也比較順利,最後依然決定停止了剩餘的140架殲11A,開始生產國產化的殲11B,到現在殲15、殲16、甚至沒服役的殲11D等,形成了中國版的蘇27系列!如果沒有蘇27呢?如果沒有蘇27戰機,空軍的發展就比較悲催了,西方已經鬧僵了,已經禁運武器了,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解封,中國的三代重型戰鬥機只能走自主研發道路,當時國內已經有兩個方案,第一就是成飛已下馬的殲-9戰鬥機方案,鴨翼布局,明顯有殲10放大版的感覺!第二沈飛的常規布局,基於已下馬的殲-13戰鬥機方案這兩款重型戰機將是三代機的高低搭配的重型戰機,仔細想想很可怕,沒有蘇27的引進也就沒有AL-31發動機,WS-10發動機在2008年才初步定型,殲10戰機在1998年首飛很可能搭配的是一個二代機的發動機(就像現在殲20試飛搭配AL-31一樣),或者可能從俄羅斯進口RD-33發動機,殲10的性能將會下降一大截,最壞的結果甚至可能和印度ACL戰機好不到哪裡去?重型戰鬥機就更不敢想了!如果沒有蘇27戰機,我國空軍的研發速度保守估計拖延10年,如果這樣哪裡來的四代機?最壞的結果可能殲10出不來只能裝備梟龍。從這方面來說,蘇27的引進並國產化成功,對我空軍的影響怎麼評價都不為過,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遠大於殲20的成功研發,他是決定我國大國空軍地位的牢固基石。不得不承認,那時候為引進蘇27空軍高層的高瞻遠矚。如果沒有蘇27,那麼現在的整個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結構與目前一定是天壤之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1944年德軍第17集團軍為何如此快的丟掉了克里木半島?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