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關注黑猩猩種群的文化多樣性

關注黑猩猩種群的文化多樣性

符征 編譯

當黑猩猩遭遇人類,對黑猩猩來說通常是個壞消息。伐木、狩獵和傳染病等已經將西非和中非的黑猩猩種群推向生存的邊緣。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活動也可能剝奪剩餘的黑猩猩種群的內部文化。

似曾相識的畫面:黑猩猩的「親子教育」

黑猩猩文化行為的傳承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黑猩猩會一些非常靈巧的行為,例如使用工具來破解堅果或收集白蟻,這些行為如同人類文化一樣代代傳承。研究表明,執行這些行為要求動物在生存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適應性,而生活在人類周圍的黑猩猩群體已很少能表現出這些行為,因此有必要建立「黑猩猩文化遺址」來保護黑猩猩的此類關鍵行為。

德國萊比錫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靈長外科學家Hjalmar Kühl說,「許多保護工作都集中在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上,然而我們也需要關注物種的文化多樣性」。

近二十年前,瑞士蘇黎世大學名譽教授、靈長類動物學家Carel van Schaik提出,棲息地破壞和偷獵等人類影響,可能會消除黑猩猩的關鍵行為。例如,當某種關鍵資源如可樂果變得稀缺,或者當缺少有經驗的群體成員來傳遞這種行為時,這樣的種群可能會失去其重要傳統。不過要檢驗這個假設的正確性非常困難,因為需要收集到足夠的數據。

最新的量化研究

近期一項針對144個黑猩猩種群的行為編目研究表明,VanSchaik的假設是正確的,這項工作發表於2019年3月7日的《科學》雜誌。Kühl和Ammie Kalan(馬普所的另一位靈長類動物學家)聯合其他70餘名合作者,收集了之前從未研究過的46個黑猩猩種群的行為數據。該研究是一個更大的黑猩猩文化行為研究項目的一部分,研究數據將併入已發表的其他106個黑猩猩種群的觀察結果。根據Van Schaik的說法,這些艱巨工作形成的樣本量是「幾年前難以想像的」。最終研究人員統計出31種被視作文化的行為。Kühl說,「有一座國家公園的黑猩猩因捕撈藻類而聞名。另外某個地方的黑猩猩會打破堅果,採取某些狩獵方法,或者去釣白蟻。」

研究人員認為,黑猩猩離人類的活動越近,就越不可能表現出那些文化行為。對於生活在人類影響較大地區的黑猩猩種群,發生某種特定行為的概率平均下降了88%。Kalan說,遠離人類影響的種群可能表現出15~20種行為,而受到人類影響的群體只有2~3種。

關注動物種群文化

Van Schaik指出,人類活動會威脅到黑猩猩的文化行為,可能的途徑有無數種——從減少動物的數量(限制動物的社交聯繫和分享技能的機會)——到隔離黑猩猩種群(限制其種群之間的交際)。不過目前還沒有受人類影響的黑猩猩種群的長期數據,「因此結論仍然是暫定的。」

Kühl指出,黑猩猩的某些文化傳統會因樹木堅果生長等自然循環而衰落,這些行為及其脆弱。在堅果稀缺的年代,年輕的黑猩猩不會去學習如何打破堅果並食用它們。如果某個黑猩猩種群失去了關鍵成員,那些行為將在整個種群中會失傳。

Kalan說,這項研究支持了最近的呼籲,它提醒我們認識到種群的文化特徵,將其納入計劃以幫助保護瀕危的動物種群——無論是大猩猩、鯨魚、海豚、大象還是候鳥。她說:「我們需要關注這些物種生存的社會和文化知識」。對許多物種來說,文化並非「某種奢侈品,而是當地適應性的內在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Van Schaik補充道,「在文化物種中,滅絕漩渦可能會更快地旋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媒介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媒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