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全聚德的「德」字,為什麼少一橫?

全聚德的「德」字,為什麼少一橫?

全聚德匾額

這是北京老字號「全聚德」的牌匾,注意一下「德」字,為什麼少了一橫呢?

全聚德創始人叫楊全仁。他初到北京時在前門外肉市街做生雞鴨買賣,由於深諳此道,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當時這個市場上有一間名叫「德聚全」的乾果鋪,招牌雖然醒目,但生意不好。精明的楊全仁抓住這個機會,拿出他多年的積蓄,買下了「德聚全」的店鋪。

有了自己的鋪子,該起個什麼字型大小呢?楊全仁便請來一位風水先生商議。這位風水先生圍著店鋪轉了兩圈,突然站定,捻著鬍子說:「啊呀,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您看這店鋪兩邊的兩條小衚衕,就像兩根轎桿兒,將來蓋起一座樓房,便如同一頂八抬大轎,前程不可限量!」

風水先生眼珠一轉,又說:「不過,以前這間店鋪甚為倒運,晦氣難除。除非將其『德聚全』的舊字型大小倒過來,即稱「全聚德」,方可沖其霉運,踏上坦途。」 風水先生一席話,說得楊全仁眉開眼笑。

對此,很多人解釋說,是錢秀才多喝了,「德」字忘寫了一橫。還有人說,當時楊全仁創業時,一共雇了13個夥計,為了讓大家同心協力,所以讓錢秀才少寫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

這些當然都是猜測和傳說,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緣於中國的漢字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字的寫法是多樣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很多古代碑帖和書籍都有過德字少一橫的寫法。

(宋 米芾 德)

(明 文徵明 行書自作詩卷中的「德」)

到了清初,事情來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顛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編《康熙字典》。康熙55年(1716年)書成,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橫的「德」字。這樣的結果是,清以前,無一橫的「德」字是通用的規範字,有一橫的「德」字是書家偶一為之的異體字,《康熙字典》問世後,這種情況就倒了過來。

清代在典籍文書中要求必須使用有一橫的「德」字,民間亦通用成例,但對書法家的書寫則並不限制。

每天晚8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君 的精彩文章:

TAG:國學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