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此皇帝雄才大略,但他和生母始終不敢相認,只能偷偷的紀念

大明此皇帝雄才大略,但他和生母始終不敢相認,只能偷偷的紀念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兒朱允炆的寶座,然後志得意滿地宣布登基稱帝。此時的朱棣儘管天下已盡在掌握,但是他的心裡始終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那就是如何替自己正名,如何收拾天下人心?

因此朱棣必須打造出一個完美的出身,這樣才能洗刷他篡位的嫌疑。明太祖朱元璋曾定下祖制,大明王朝的傳位方式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倘若不符合這兩點,那麼登基即位也就名不正、言不順,是要被天下人指著脊梁骨痛罵大逆不道的。

早在朱棣在起兵時他就一再宣示,自己是「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國家至親」,奪得帝位後,他馬上指使手下編寫了《奉天靖難記》,記述了靖難之役的經過,為他歌功頌德,此書一開頭就寫道:「今上皇帝(朱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晉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一個比較普遍的認識是:明成祖並非馬皇后所生,只是馬皇后收養其他妃子所生的孩子之一。朱棣之所以反反覆復強調自己是馬皇后所生,無非是證明自己搶奪建文帝的位子是合理合法的。

關於朱棣的生母,一直是個謎案,也有五種不同的說法。其中說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高皇后,而是?妃佔據主流。因為這種說法有理論依據支撐,最可信的的證據是南京《太常寺志》對孝陵神位的記載:「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王、晉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是掌管皇家宗廟禮儀的機構,《太常寺志》對皇家血統的記載自然較為可信,孝陵又是明太祖的陵寢,太常寺對孝陵配享神位的記載想來也是不敢胡來的。可惜的是,這本《太常寺志》後來失傳,但明代卻有人親眼看到過,並在自己的書中作了記載,因而是可信的。

萬曆年間的進士何喬遠曾官居南京工部侍郎,博聞廣記,他也親眼看到過《太常寺志》的這種記載,雖然不知道其依據為何,但這種記錄本身就很有價值,也應當是可信的。正因如此,所以談遷在《國榷》中也採用了這種說法:

「文皇帝,御諱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妃。玉蝶雲高皇后第四子,蓋史臣因帝自稱嫡,沿之耳。今南京《太常寺志》載孝陵附享,?妃穆位第一,可據也。」

封建社會,宗廟神位有「左昭右穆」的規則,這裡說「?妃位第一」,也就是排在右邊第一位,這與前面的記述是一致的。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錢謙益和李清也對《太常寺志》所載朱棣生母一事進行了驗證。

李清見到《太常寺志》的這種記載後十分吃驚,就去問大名士錢謙益,錢謙益雖然博學,但對此也不能確定真假。當時,李清在明末任大理寺左丞,錢謙益在南明弘光朝任過禮部尚書。在弘光元年元旦,他們兩人便借謁陵之機,趁機打開了孝陵寢殿,進去察看,結果果然是?妃排在右邊第一位,這才相信《太常寺志》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此外,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即南京大報恩寺中對?妃的供奉。朱棣即位後,以報答高皇后母恩為名,修建了大報恩寺,讓一些僧人為母親祈福。然而,寺內正殿供奉的卻是他的生母?妃,只是殿門常年關閉外人難得一見,這也成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關於自己的出身問題,朱棣本人肯定是知道生母的,但是他總想千方百計地掩飾,唯恐被人知曉了老底。比如記載明成祖出生的《明太祖實錄》本來已經在建文年間修好,但朱棣一即位就立即命令重修,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掩飾他的生母真相。一些文臣就是因為做的不合成祖心意,而被以各種借口處死。

生母不能相認,這恐怕是朱棣一生最大的遺憾,但在內心裡朱棣不想委屈了生母?妃,因此在最重要的陵墓神位上承認了生母的地位,這也是無可奈何中對自己生母的唯一可行的紀念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被迫加入青幫,按輩分杜月笙是他徒孫,黑白兩道都得賣他面子
封建時代家族族長有多大權力,為何處死族人可以不經官府?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