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這招好使!

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這招好使!

最近一朋友的親子溝通方式頗為有趣。

話說某一天,小男孩去教練處練乒乓球,結果練了十分鐘,突然跟教練說肚子痛,孩子一本正經地對教練說「腸胃炎發作」。小男孩被允許坐在一旁休息。爸爸接孩子的時候,發現不大對勁,因為孩子的精神很好,也沒有一點腸胃炎的跡象。

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這招好使!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回家的路上,爸爸故意看著孩子,「認真」地說:「等會我和你媽媽、弟弟三人去吃炸雞和牛排,我會讓奶奶給你煮粥,你在家好好休息。」注意,炸雞和牛排是小男孩最喜歡的食物。

小男孩脫口而出:「不行,我也要去。」

「你不是肚子痛?腸胃炎要吃清淡的食物。」

孩子皺著眉頭想了很久,最後忐忑地承認「肚子痛是假的,是為了不想練球」。

當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幫助孩子主動承認,便有利於事情的解決。不過如果一個孩子常常撒謊,並且不肯承認,這個家庭的教育想必也是有問題的。

孩子為什麼寧願撒謊也不承認?自檢:父母是否有過於嚴厲的教育?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這樣的場景:兩個小女孩,小丹和小露搶了別人的玩具帶回家,還美其名曰對父母說:「小朋友很喜歡我,所以送我的。」兩個孩子的媽媽都有些懷疑。追問後,小丹很快就承認了「玩具,是我搶小朋友的」,因為經驗告訴她,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媽媽總是耐心地教導;相比之下,小露面對媽媽的追問很緊張,可是她仍然堅持說「小朋友送的」,因為經驗告訴她,承認了會被媽媽打罵,過往的「疼痛」告訴她——不能承認,承認了會被打慘的。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當我們面對說謊的案例時,一定要看其背後是否有嚴厲的父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也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難怪在國內外眾多的家庭育兒研究案例中,下面三種父母或家庭,會輕易地「逼」出愛撒謊的孩子:

1、喜歡恐嚇孩子的父母

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這招好使!

「你如果撒謊,看我不打斷你的腿」,「你如果做了壞事,我會沒收你的玩具」,「你是不是打妹妹?小心我『修理』你」……

父母的恐嚇,就像一個可怕的東西一直在虎視眈眈著孩子,孩子內心的恐懼也一直在提醒自己——「當我不承認,雖然承受壓力,但也比遭受父母的懲罰好」,所以孩子寧願不承認。為了避免爸媽嘴裡的恐嚇降臨到自己身上,孩子下次做了錯誤的事情,也會習慣撒謊對待。愛撒謊的孩子就這樣養成了。

2、經常打罵懲罰孩子的父母

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這招好使!

「我承認了會被打,不承認也會被打,我為什麼要承認呢?」有一位小男孩曾經告訴我,他為什麼一直撒謊的原因。話說有一次,他跟小朋友玩耍時,不小心把對方推倒,磕壞了牙齒,對方家長很生氣。媽媽問小男孩,是不是他推小朋友,導致小朋友磕壞牙齒的。媽媽問完後,他想起幼兒園老師說過「承認錯誤也是好孩子」,他便「勇敢」地承認了,沒想到當他承認後,他的媽媽氣瘋了,不僅不讓他吃飯,還用棍子打了他一頓。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撒謊,當孩子承認錯誤時,要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很多時候,孩子們犯錯後,他們已經意識到錯誤,如果爸媽還打罵懲罰孩子,那麼未來孩子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丟了。

3、輕易地否定孩子的父母

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這招好使!

「你撒謊,是個壞孩子」,「你欺負小朋友,是差勁的孩子」,「你玩完玩具不收拾,是懶孩子」……孩子們雖然小,可是往往很在意「好孩子」和「壞孩子」的評價。當家裡的大人常常輕易地否定孩子,給孩子貼各種負面的標籤,孩子為了不想被貼更多的壞標籤,以後做錯了事也不會輕易地承認。撒謊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在爸媽們上面這些高壓教育下,撒謊孩子的常見表現,除了不敢承認,還有就是——不說話,例如當媽媽問「這花瓶是你打碎的嗎」,孩子可能就開始沉默,一句不吭;當爸媽問得急了,孩子還可能「哇」一聲就哭了,始終也不承認,也不說話。當然有些「聰明」的小孩在被問「有沒有做壞事時」,他可能會故意給爸媽瞎掰故事,把爸媽的注意力拉向「歧途」。

當孩子撒謊時,有時孩子不願承認,爸媽們可以嘗試給孩子一個「台階」

「你是不是因為很想吃零食,所以才偷吃?媽媽小時候也愛吃零食」,「你是不是很想玩那個玩具?爸爸也覺得那個玩具不錯」……

嘗試給孩子一個「台階」,不僅拉近與孩子的內心距離,給予同理心,孩子更願意放下戒心,真實地透露內心的想法,坦誠地與父母溝通。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也說過,當孩子和父母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結」時,父母再通過這條感情聯結通道,教導孩子如何調整情緒、解決問題。從幼兒大腦的角度解釋,當父母的同理心發生時,會觸發孩子大腦的共鳴機制,負責同理心功能的腦區會變得活躍。結果孩子會趨向於做出與父母一致的行為,最終有助於親子溝通。

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這招好使!

「後來,我向你姥姥承認,我的確是偷吃了零食。姥姥也沒批評我,而是給我做了薯餅,她說以後想吃零食就告訴她,不需要偷。」爸媽通過「我的童年故事」,給孩子透露「正確的示範」,孩子便會明白,「我承認錯誤,爸媽應該不會批評我,或許我以後想吃零食時,就像爸爸媽媽小時候那樣做,不需要偷零食。」

看,良好的溝通就在爸媽們講述「童年故事」中實現了。

所以,善於教育孩子的父母,並不是「事事較真」的父母,有時是可以「輕易原諒」孩子的父母。


關鍵字:撒謊說謊、親子溝通、幼兒心理、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一根牙刷,就能判斷你家孩子的想像力高低?
愛沖孩子發火的「怪物爸媽」們,會輕易養出三種糟糕孩子!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