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意志最後的咆哮,殲滅80多萬協約國聯軍,1918年皇帝攻勢

德意志最後的咆哮,殲滅80多萬協約國聯軍,1918年皇帝攻勢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末期,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仍然在對峙,但德奧陣營的同盟國已經顯示出了頹勢,畢竟比耐力,德奧並不是美英法的對手。

不過,德意志民族的軍事天賦不容小覷,德國人知道,這種消耗戰遲早會把自己壓垮,1917年11月11日陸軍參謀長的會議後,德軍最高指揮魯登道夫將軍決定發動一次決定性的攻勢,這次進攻,後世一般稱為皇帝攻勢(德語:Kaiserschlacht)。

這是德意志帝國最後的豪賭!

在戰前,協約國是非常樂觀的,他們認為隨著戰事持續,他們將在各類力量上佔據壓倒性的優勢,最終能壓倒德奧,他們根本沒料到,德國這頭雄師還能最後發出咆哮。

為了這次決戰,德軍提前在西線儲備了大量的士兵和資源,由於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東線戰事結束,德軍將所有力量集中於西線,1917年4月,德軍在西線的兵力竟然達到190個師,近160萬人,而協約國只有124.5萬人,這是德軍唯一一次在西線取得兵力優勢。

吸取了豐富戰爭經驗的德軍決定採取新戰術:集中精銳人員,組成一個個突擊部隊單位,最後形成了幾個完整的師,進行 「滲透戰術,突破敵人防線並繞過堅強據點,交由後面跟上的部隊來掃蕩。突擊部隊的目標是攻擊敵軍後方的指揮部、炮兵單位和補給站,並快速佔領領土。

1918年3月21日黎明,戰事開始,4點40分,德軍開始大規模炮擊,這是為整場戰爭中最大的彈幕射擊。超過1,100,000發彈藥在五小時內射出,隨後,德軍精銳開始衝鋒!

前哨的英軍根本沒料到德軍還能有如此犀利的攻勢,北大的潰不成軍,兵敗如山倒,攻勢發動第一天結束,英軍已陣亡將近20,000人,並有35,000人負傷,僅僅半天就前進了八公里。

但魯登道夫沒有正確應用突擊部隊的戰術,他缺乏配合此新型戰術的連貫戰略,德軍的大部分力量都浪費於沒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因為如此,魯登道夫的部隊在攻擊英軍逐漸穩固的防區時就已筋疲力竭,英法聯軍開始反擊。

截止4月5日,聯軍損失近255,000人(英國、英聯邦、法國和美國部隊加起來共計)、1,300門火炮和200輛坦克,德軍則約損失239,000人,其中許多為精銳的突擊部隊。

德軍雖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卻沒有取得太大的戰略勝利,未能實現分割英法兩國軍隊,並粉碎英國軍隊的戰略目標,但德軍並沒有放棄,還是接連不斷在其它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打得聯軍難以招架。

到1918年7月,德軍已經抵達馬恩河,佔領了距離巴黎只有37公里的戰略要地蘇爾松,4個月時間,德軍主力推進了65公里!然而此時德軍已成強弩之末,力量過度消耗,後勤補給不繼,而協約國方面,則有美軍和澳新軍團源源不斷的支援。

了1918年8月聯軍使用新型戰術和火炮武器,發動反擊的「百日攻勢」,將德軍自皇帝會戰佔領的土地上逐出,德軍徹底失敗。

然而,此戰德軍的最後一搏則讓英法心驚膽戰,據統計,德軍此次攻勢總計有近350萬人參戰,打死打傷聯軍85萬多人,戰功赫赫,可謂是德意志帝國最後的輝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忠孝兩不誤,解密歷史上真實的高力士
流傳近400年至今無定論,明末最大歷史懸案之一——滎陽大會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