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急性乳腺炎,陰證陽證兩案例,看如何用馬氏溫灸 + 中藥治癒!

急性乳腺炎,陰證陽證兩案例,看如何用馬氏溫灸 + 中藥治癒!

嬰兒黃疸,不需要住院、忍受母嬰分離、抽血、照藍光,中醫2招搞定。

案例1

林女士,女,32歲,2019年2月22日就診。

主訴:雙乳脹痛伴便秘及嬰兒上吐下瀉。

病史:4天前因乳房脹痛,及嬰兒上吐下瀉而住院,西醫診斷為「急性乳腺炎、嬰兒黃疸」,經4天輸液消炎後療效不顯而求診於我。

刻診:雙乳紅、腫、熱、脹痛。局部觸診:雙乳頭下都有硬性包塊,疼痛拒按,表皮熱,有乳汁溢出,色偏黃;體溫38.5度。問診:不怕冷,出汗(住空調房內,室溫28度);口乾想喝水,喜喝涼水;六天未大便,腹脹;小便量少,色黃;納差;因小孩夜啼而眠差。望診:躁動不安;面紅,口乾少津,舌小、色紅,無苔有芒刺;脈診:脈洪大而數,手心潮濕。

嬰兒:出生36天,面色黃,精神差;食入即吐,腹脹、腹瀉。

診斷:陽明腑實證;嬰兒:食積。

治療:

1、背部走罐,先督脈後內外側膀胱經;

2、刺血,在乳頭對應的背部找疼痛點,用梅花針叩刺後定罐1~2分鐘;

3、用馬氏溫灸罐灸。

艾灸處方1:左邊大橫穴,雙腳承山穴。晚上睡覺前灸

艾灸處方2:1日:乳房疼痛點、背部叩刺點、中脘、足三里、神闕;2日:乳房疼痛點、期門、太沖、神闕;3日:乳房疼痛點、肩井、膻中、神闕。以上三天穴循環灸至愈。

中藥處方:調胃承氣湯加減。



嬰兒治療

1、馬氏溫灸,取穴:身柱、神闕。

2、四磨湯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半支;小柴胡顆粒,每天一包,分3次喂。


療效觀察:

1、走罐、刺血、艾灸後雙乳疼痛減輕;服藥半小時後,瀉下大量惡臭糞便,全身輕鬆;

2、第二天複診所見:雙乳紅腫熱消失,腫塊變小、變軟,表皮起皺。3、治療7天後大人小孩全愈。

按語:中醫治病關鍵在於用中醫辯證,不要被西醫的診斷結論所約束而尋求清熱涼血類的「消炎」中藥來治療!本案例用「調胃承氣湯」治療,看似與「急性乳腺炎」風馬牛不相及,之所以能奏效,是因為足陽明胃經過乳頭,乳房包塊紅腫熱痛當屬陽明經實證無疑,再結合大便不通、口渴喜冷飲、不怕冷、汗出、手心出汗、身熱、煩躁、脈洪大而數等癥狀,大膽使用走罐、刺血瀉熱,用承氣湯瀉下,用灸「熱而發散之」。


案例2

溫女士,女,27歲,2019年元月7日就診。主訴:乳房脹痛,左乳房更甚。病史:10天前與婆婆吵架後出現乳房脹痛,排乳不暢,西醫診斷為「急性乳腺炎」,予以輸液吃藥治療,因療效不顯而求診於中醫;前醫以「逍遙散」加減治療3天無效而來就診。

刻診:雙乳脹痛,左乳更甚;

觸診:雙乳乳頭外側均有腫塊,腫塊柔軟,皮色稍紅,皮溫不高,喜揉不喜按;

問診:畏寒肢冷,不出汗;口不幹,晨起口苦,有早上起床就喝水的習慣;大便溏稀,一天2~3次,有排不盡的感覺,小便量多,色清;納差,睡眠不足,人疲倦;

望診:面青色,口腔濕潤,舌青、薄白苔;脈沉、細、略數。

診斷:脾腎陽虛、肝鬱氣滯

治療:溫陽、理氣、健脾。

艾灸處方:1日:中脘、足三里、乳房疼痛點、神闕;2日:期門、太沖、乳頭對應的背部痛點、膻中、神闕;3日:肩井、天池、腎俞、關元、神闕;4日:膺窗、食竇、三陰交、神闕。

以上四日穴循環灸至愈。

中藥處方:附片30g乾薑15g川芎10g當歸15g桔梗10g皂角刺9g赤芍10g通草6g細辛5g白朮12g蔥白3莖

療效觀察:1、當天艾灸後畏寒怕冷感減輕、四肢轉暖、乳房疼痛減輕;2、服藥2劑、艾灸4天後,身體轉暖、乳房疼痛消失、乳房腫塊變小;6天後腫塊消失。10天後回訪未複發。

按語:本案例西醫診斷仍是「急性乳腺炎」,可臨床表現卻是一派陰寒之象。前醫用「逍遙散加減」治療之所以無效,一是用藥偏寒;二是沒用灸補陽、沒用熱葯溫陽。



上述兩案例總結:《黃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於本」,「本」就是陰陽;《醫學入門》雲「識得陰陽方可言醫」 。意思是說診病治病要「先別陰陽」,即先辯明是陰證還是陽證。只有分清陰證陽證了,治療起來才不至於犯方向性錯誤。



編註:以上案例為黃河老師臨床醫案,由黃河老師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由中醫家主辦的第二期馬氏溫灸線下培訓班,在2019年6月底,在深圳,具體時間地址待定,黃河老師主講。黃河老師在90年代傳授馬氏溫灸以後,火遍全國,在21世紀與其它合伙人創辦了灸大夫,其研發的經絡穴位和艾灸治百病程序至今仍是行業典範和眾多中醫人的手頭工具,其穴位之準確,病種治療和案例的完整,令人嘆為觀止。

需要了解更多馬氏溫灸的傳奇、報名學習,請點擊:火遍全國的馬氏溫灸,能治小病也能治大病!

「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扶陽醫學:盧氏藥物配伍闡述(二)——附子解注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