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療失眠必先求本

治療失眠必先求本

治療失眠必先求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現今臨床失眠病人越來越多,入睡困難,睡眠淺,稍有動靜即醒,若是變換新環境,則入睡更難,第二天精神、注意力明顯下降。

現代失眠常為多種社會、心理因素所致,如工作、生活、學習壓力過大,睡前喝咖啡、飲酒、品茶,皆可引起失眠。明代醫家周慎齋指出:「見病醫病,醫家大忌。病有標本,多有本病不現而標病見者,有標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見一證即醫一證,必然有失,唯見一證,而能求其證之所以然,則本可識矣。」中醫治療失眠必先求本,其要在於辨證施治。故筆者總結失眠常見證型及辨治方法簡述如下。

陰虛不足以涵陽

陰虛多生內熱,其表現為失眠多夢、健忘、性躁、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尿少便乾等;婦人經少或閉經,形體消瘦;皮膚乾枯,舌瘦紅,脈細數。

肝陰不足,三陰煎為治:當歸、熟地、炙甘草、芍藥、酸棗仁、人蔘。治療營虛失血、血不養筋、入夜眠時有腿抽筋、夜寐少安、瘧疾汗多、邪散但熱猶不能止者。

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二陰煎為治:生地、麥冬、酸棗仁、生甘草、玄參、黃連、茯苓、木通。治療驚狂失志、多言愛笑、喜怒無常者。

脾陰虧損,五陰煎為治:熟地、炒山藥、扁豆、炙甘草、茯苓、芍藥、五味子、人蔘、炒白朮。治療脾虛失血,或見溏泄未甚者。

保肺清金、滋陰生津,四陰煎為治:生地、麥冬、白芍、百合、沙參、生甘草、茯苓。治療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者。

滋陰補腎,清熱降火,一陰煎為治:生地黃、白芍、麥門冬、丹參、熟地、川牛膝、生甘草。治療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月經愆期稀少、閉經等屬水虧火勝者。

肝鬱化火、痰熱內擾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化火,邪火擾動心神而不安,龍膽瀉肝湯為治:龍膽草、黃芩、梔子、木通、車前子、北柴胡、當歸、生地、甘草。可酌加茯神、龍骨、牡蠣鎮心安神。治療急躁易怒、眠艱多夢,伴有頭昏腦脹、目赤耳鳴、口乾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者。

痰熱內擾為阻,經久不寐,黃連溫膽湯為治:半夏、陳皮、竹茹、茯苓、枳實、黃連。治療不寐、胸悶心煩、反嘔、噯氣,伴有頭重目眩、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有實熱頑痰、徹夜不寐、大便秘結者,可用礞石滾痰丸降火瀉熱、逐痰安神。

胃不和則卧不安

張璐在《張氏醫通·不得卧》云:「脈滑數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卧不安也。」

宿滯痰火或過食肥甘厚味,釀生痰熱,擾動心神可以導致失眠,保和丸為治:炒山楂、炒神曲、炒麥芽、半夏、陳皮、茯苓、萊菔子、連翹。治療不寐、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噯腐吞酸,或見噁心嘔吐、大便不爽、舌苔膩、脈滑者。

氣血兩虛,健忘失眠

心血空虛、卧不安者,皆由思慮太過,神不藏也,歸脾湯為治:人蔘、白朮、黃芪、甘草、當歸、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木香。治療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者。黃宮綉在《本草求真》中有論:「血屬有形,凡有形之物,必賴無形之氣以為之宰,故參、芪最為生血要葯。」

古今治療失眠經典名方

失眠病因雖多,但以陰虛、痰熱、胃氣失和、心脾兩虛、情志因素最為常見。臨床有部分陽性指征不明顯,屢治乏效者,用古今治療失眠的經典名方時常獲效。

如被譽為「失眠第一方」的半夏秫米湯。方中半夏,陰曆五月夏至以後枯萎,夏天過半而施收藏之令,故善引浮陽提前入陰歸根;秫米多指小黃米或高粱,取穀物其汁漿滑潤、捷利之意,載陽入陰;「炊以葦薪」者,取蘆葦中空而通達之意;「流水千里以外,揚之萬遍」者,取水流長源遠,能增其陽動之性,實若李東垣補中益氣湯之陳皮,有披荊斬棘之意也。故《靈樞·邪客》稱:「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

次如專治心火偏亢、心腎不交、怔忡失眠之交泰丸。否卦,天氣向上,地氣向下,形成陰陽背離,天地不交之象。易醫大家韓懋觀《易》而悟:「黃連苦寒,入手少陰心經;肉桂辛熱,入足少陰腎經;取肉桂一錢以應天一,得黃連六錢以應地六,其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從而改否卦為泰卦,故名交泰丸。」交泰丸以降火為王,屬引導之劑,徑引無根之火降而歸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則夜寐不寧諸症自遠矣。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云:「凡人日夜之間,必心腎兩交,而後水火始得既濟,水火兩分,而心腎不交矣。腎不交於心,則夜不能寐矣,黃連與肉桂同用,又何夢之不安乎?」

《範文甫專輯》論治不寐,曰:「苦不寐,百葯不能治,召余處方,以百合一兩(30克),紫蘇葉三錢(9克),二味煎服,三帖而安。問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書?余曰:我嘗種百合花,見其朝開暮合,又種紫蘇,見其葉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不意其得效之速也。」

失眠本身是一種結果,故尋治其因最為關鍵,切不可一見失眠,則用酸棗仁、夜交藤、合歡皮,選神門、三陰交、百會、心俞穴等。在很大程度上來講,臨床上真正的高手是外人無法單從其內調外治處方上看出對治何證的。(曹俁 西安六君子堂中醫館)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老忘事別怪大腦,可能是腎臟撐不住了
【真傳一刻】第223期:牛晉桂-淺談中醫針灸臨床思維模式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