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蒙在清明節等方面不同的民俗習俗

滿蒙在清明節等方面不同的民俗習俗

(以上圖片為富察茂林製作)

按蒙古族朋友Ts.T說:

蒙古人以不哭為孝。認為如果哭泣,逝者的靈魂會徘徊,不遠離去。漢人以哭為孝,認為,哭了,逝者會覺得被重視和憐憫。

蒙古人認為清明,不應該帶個「節」字,蒙古人說清明日,不叫節日。蒙古語 節 bayar, 日 óder。

一般對逝者頭三年會重視,去祭拜。沒有「上墳」一說。以後就讓它回歸自然,一片痕迹都不留。也是為後人著想,讓大自然乾淨。

蒙古人在清明吃方面,沒什麼講究,但是經行葬禮那天是不允許吃葷的。一般吃白食,不能吃紅食。

我看一些介紹蒙古人清明節的文章,因為蒙古分很多地區和部落,所以民俗也存在差異,有的過清明節,有的則不過。清明不去墓地而是到寺廟裡祭祀先人。

下邊就滿洲人是否有在清明節上墳或祭祖的習俗談一下,下邊依據我們富察家族的傅振東和富察銘安等富察家族內部交談時候關於清明節的觀點而寫成。

(此圖由富察茂林製作)

我們富察家族的傅振東對滿洲和蒙古的文化對比是:歷史上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沒有固定住所,人隨著牲畜走,牲畜隨著草原走。每家幾輛勒勒車拉著蒙古包,一片草原吃光了,就趕著牲畜遷移到另一片草原。是真正的馬背上民族,男女老幼都會騎馬。好的牲畜自己捨不得吃掉,拿出去換取糧食食鹽布匹。髏爛老弱殘牲畜留作自己食用。

滿族是漁獵民族,靠打魚捕獵為生,在山裡、水邊有相對固定的住所,住山洞或簡易房屋。後轉化為半農耕半捕獵,家養畜禽。集中居住形成村莊。由圍捕獵物需要分派人員形成旗編製。後用于軍事戰爭就是全民皆兵的八旗。

富察銘安認為,古代滿洲人是經常遷徙,但不是拆蓋房屋,而是走一處建一處,以備以後回來再用,因為「游」並非隨意遊走,而是有自己的範圍,不具備一定的勢力,別的地方也不允許你待的,俗語說「一山不容二虎」,連野獸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何況人。就是蒙古人的游牧,也不是隨處可去,都有自己的活動範圍。

滿洲人過去建造的房屋也簡單,現在山溝里還能發現很多大棚,就是滿洲人在古代時候遺留下的。

過去滿洲人沒有清明節祭祖和上墳的習俗,新中國後,從學校組織學生到烈士墓掃墓,悼念烈士。因為滿洲人大多上學,這樣清明節紀念先人到墳地掃墓的習俗在傳入滿洲人中來。

過去清明期間,在農村生活的滿洲人正忙農耕,有一句順口溜,二月清明麥在前,三月清明麥在後。就是二月清明,在清明前開種,三月清明,在清明後開種。清明前後的忙於種麥子,所以不會在清明祭祖和上墳。

古代滿洲自然生態非常的好,森林茂密,而清明期間氣候乾燥,很容意發生火災,一旦出現火災,可能就要燒半個月。而滿洲大自然就是我們滿洲人的家,是我們祖祖輩輩生存的地方,所以非常愛護。所以滿洲人最怕山火,山火比在山上遇到老虎還可怕。滿洲人常說,水火無情,要敬畏大自然,

滿洲人也傳下遇到山火自救的方法,一定不要順著火頭跑,而是要迎向火頭,找機會闖過去就安全了。還一種方法就是放火自救,找一片草勢稍弱之處放火,然後待在那裡,就不會被火燒死。

因為山火燒死的人,並不是完全被火燒死的,而是與自己的膽識與經驗有關,若是想逃避火勢,經常是逃不掉的,因為火頭的下風頭有大量的煙,更重要的是空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使人昏迷,以致葬身火海。

清明節一般不動火,當然也不能上墳燒紙。清明滿洲人家做酸茶喝酸茶。所謂酸茶就是北京旗人叫的豆汁。

滿洲人一般是在七月十五日上墳,還有就是在臘月春節前上墳,也就是年三十當天或之前,一般選單日上墳。

年三十祭祖,晚上吃福肉。如果是當年有去世的老人,年三十晚上去上墳送燈。如果不是當年去世的,可去可不去。

過去還有年三十晚上給先人燒包袱,所謂燒包袱就類似今天的快遞。過年了給先人匯點款。用燒紙糊個大信封,寫上先人的地址名諱,隨著燒紙錢一起把信封燒了就是滿族人燒包袱。

滿洲人上墳是不燒紙的,插佛陀。插佛陀來歷,據傳說古代滿洲人經常遷徙,為了給墳墓做個記號,就插根棍子,上頭栓個物件。後逐漸演變為插佛陀。

還有送燈,就送面燈,用白面蒸成燈碗,棉花捻豆油燈,不許用蠟燭代替,因為民間說用蠟燭對下輩人不好。現在一般用電池燈代替。

滿洲人祭祖也有自己的禮儀和習俗。

滿洲人祭祖時,帶旗頭的女性和披甲的戰士不用磕頭(因為行動不便,後引申為滿洲婦女不扣頭,扣手的習俗)。

動作是右腿先曲,跪下後抬右手齊眉,稱為:一叩手。

滿洲祭祀男女分開,先男後女。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老北京的天寧寺塔
從北京的清河到西三旗有多少文物古迹?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