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疑似穿越的朝代,設立五京,以「一國兩制」管理全國

一個疑似穿越的朝代,設立五京,以「一國兩制」管理全國

遼朝是我國歷史上由契丹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一個多民族的,農牧結合的北方政權,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16年正式建國,全盛時期,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遼史》稱「幅員萬里」。

一個疑似穿越的朝代,設立五京,以「一國兩制」管理全國

契丹,是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古代游牧民族。關於契丹人的始祖,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一位天庭里的「天女」由於厭煩了天宮枯燥寂寞的生活,便駕駛著一輛青牛車來到人間,從「平地松林」沿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順流而下。碰巧,一位騎著一匹雪白寶馬的「仙人」,從「馬盂山」隨土河(今內蒙古老哈河)向東而來。

青牛與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不期而遇;天女和仙人,簡直就是絕配。兩人很自然就結合到了一起,繁衍出了八個兒子,這就是早期的契丹八部。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到了唐朝末年,由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各部,並於公元907年稱可汗;916年(後梁貞明二年)稱帝,建元神冊,定國號為契丹,建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會同元年(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滅亡後晉,改國號為大遼。統和元年(公元983年),遼聖宗耶律隆緒又改國號為契丹。遼道宗耶律洪基上台後,又於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恢復了大遼國號。

一個疑似穿越的朝代,設立五京,以「一國兩制」管理全國

耶律阿保機稱帝後,不斷征伐契丹及突厥諸部,又積极參与中原政治鬥爭,侵奪幽、薊等要地,扶植東丹國為屬從。「東征西討,如折枯拉朽。」

隨著國土面積越來越大,耶律阿保機發現,西部草原上新征服的奚族、室韋等,不習慣,也不會耕種;中原地區及投奔過來的漢人,又不可能去牧馬。於是他因地制宜,採取「因俗而治」的辦法,設置了兩套平行的行政機構——北面官「以國制治契丹」,保留契丹部落的用人慣例;南面官「以漢制待漢人」,仿照唐朝在中央設立三省,另設漢兒司,主管漢人事務,漢兒司官員由漢族大臣擔任。這應該算是古代版的「一國兩制」了,耶律阿保機首創的「胡漢分治」統治制度,對契丹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政府有了稅賦收入,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使之成為了有遼一朝的基本國策。

一個疑似穿越的朝代,設立五京,以「一國兩制」管理全國

耶律阿保機是個勤勉的君主,每年會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到不同的地方居住,稱之為「四時捺缽」。「捺缽」在契丹語里,原為「狩獵」、「圍獵」的意思,天皇帝阿保機實行「四時捺缽」制後,就演變成了「行宮」、「行營」。表面上,是皇帝喜歡在不同季節四處遊獵,實際上,他是做為皇帝的一項巡察制度,既能夠繼承契丹的遊獵傳統,又能夠在各個駐點加強對各民族地區的監督。耶律阿保機死後,這項制度也保留了下來,並由此產生遼朝的五京制。

由於遼朝皇帝在四時「捺缽」駐留的時間完全取決皇帝,每到一處長則住上一兩個月﹐短則十天半月。因此,皇帝「捺缽」時﹐所有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以及漢人 宣徽院所屬官員都必須隨行。由於早期捺缽沒有固定的地點,皇帝大臣們辛苦不說,安全警衛工作也一個難題。後來,逐步興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分別是遼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

遼上京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是耶律阿保機的發祥地,於神冊三年(918年)下令興築,初名皇都,天顯十三年(938年)改稱上京,並設立臨潢府,分為南北兩部分,實行胡漢分治,契丹人居住在皇城北面,漢人居住在南面。為遼代五京之首。

一個疑似穿越的朝代,設立五京,以「一國兩制」管理全國

遼中京位於今天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以西約15公里的老哈河北岸,是遼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與中原地相近,自古為遼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數民族雜居地帶,為遼的咽喉,在遼代後期軍事、戰略、經濟上有極重要的重要作用。從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遼朝皇帝就常年居住在這裡,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作為遼朝的政治中心。

遼東京在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是遼代的五京之一,之前是渤海國的都城,遼天顯元年(926年),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後,改渤海為東丹(即東契丹),在遼陽設東平郡。天顯三年(928年),由東平郡升為南京,府名為遼陽。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名東京,一度成為遼在東南方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一個疑似穿越的朝代,設立五京,以「一國兩制」管理全國

遼南京又稱燕京、析津府,就是今天的北京市西南一帶。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節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以割讓幽、薊、雲、朔等十六個州(史稱燕雲十六州)、甘當「兒皇帝」為條件,換取耶律德光發兵協助。耶律德光得到燕雲十六州後,就在幽州城的基礎上大興土木,部署重兵,定為「南京幽都府」, 開泰元年(1012年)改為「析津府」。

遼西京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燕雲十六州中的雲州,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重熙十三年(1044年),遼興宗在第一次賀蘭山之戰時,意識到了党項部族的崛起對遼國西部邊界的威脅,因此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作為陪都,加強其對西部地區的軍事指揮和政治經濟文化影響。至此,遼五京形成,五京分別成為各地區的統治中心,各領有軍州府縣,故又稱五京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山流水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皇帝一生建樹不少,死後多年卻不得安寧,究竟怎麼回?

TAG:高山流水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