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世界會偷偷懲罰,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如何正確認知自我

世界會偷偷懲罰,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如何正確認知自我

周五,一個家長來辦公室找我聊孩子的學習問題,她說孩子學習能力都不錯,但是有一點不太好,就是非常的固執。比如說去參加跳舞比賽,明明此前沒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卻非常的固執要去參加,並且信誓旦旦說不會耽誤信息,而且會拿獎。然而結果證明,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過高。

這讓我想起來上屆帶過的一個學生,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但是總離頂尖水平差一點。每次考試之前,都會信心滿滿的告訴我,他這次能衝進全年級的前100,但是卻從來沒成功過。據他解釋,都是考試的時候大意了一點,或者他考累了,不想做完。

作為班主任,從自信這個角度來給學生分類,有的學生比較自卑,有的學生比較自信,但是有的學生,則是盲目的自信,甚至是有些自大,對自己沒有客觀的認知,導致一些事情比如考試的失敗。往往失敗之後,不會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總是歸咎於外部條件的不成熟。

其實,不僅是孩子,還有很多大人也是如此。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夠幫助我們應對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那麼究竟如何做,才能夠提高自我意識呢?

在《真相與錯覺》這本書里,心理學家給了一些建議。作者塔莎·歐里希是一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她常年為數十家《財富》500強企業做領導力培訓,曾被美國管理協會評為「最受矚目領導者」。她在書里提到,要構建正確的自我意識,首先要解決認知自我的內在阻礙和外在阻礙,其次再用一些方法,來幫助我們,認識我們自己。

世界會偷偷懲罰,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如何正確認知自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自我意識

在德爾斐阿波羅神廟上,有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作為組織心理學家,塔莎·歐里希發現對自己有著清晰認識的人擁有更成功的事業和更美好的生活。他給自我意識下了一個定義:即了解自己和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願和技能。

然而我們在初中就學過一篇文章《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問自己的妻子、小妾還有朋友,自己和城北徐公到底誰更美。結果身邊的人都說鄒忌美,後來鄒忌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我們在了解自己和了解別人看待自己的過程中,總是有諸多的阻礙因素,這種阻礙有來自我們自身的人性特點,也有來自社會的阻礙因素。因此,想要獲得正確的自我認知,必須首先搞清楚阻礙因素,然後才能找到解決辦法。

世界會偷偷懲罰,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如何正確認知自我


阻礙因素

1.內在阻礙因素

  • 優於平均效應

行為經濟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經說過:「人們擁有一種近乎無限的能力來忽略自己的無知。」就好像洗完澡之後,看著鏡子里的自己,覺得美若天仙一樣,人們看待自己總是會有意無意的加一層濾鏡。科學家將這種心理稱為「優於平均效應」。

  • 鴕鳥效應

有些人就像鴕鳥一樣,只願意接受自己想聽的信息,面對可能帶來痛苦的反饋時,他們選擇像鴕鳥一樣,埋頭閉上耳朵。培爾·吉林哈默1971年就任沃爾沃集團執行主席時,就是因為自己不願意接受團隊的反饋,而導致了公司的破產。

  • 三大盲點

其次,心理學家在一系列研究中發現,人們在形成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會產生三大盲點:認知盲點,情感盲點,行為盲點。人們在具體情況下評價自己的能力時,並不以自己表現如何為基礎,而更多的是以其對自身及其潛在能力的總體信念為基礎。這就是心理學家說的認知盲點。而且,往往專業能力越強的人,認知盲點的危害就越大。有的時候,我們對堅信對某個事物的認知,從而扭曲我們對個人感受的理解。情感盲點的危險在於,我們往往以為自己是根據理智思考做的決定,但實際上是情感起到主要作用。最後,我們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不能採取有利的角度評估自己的行為,從而導致無法清晰客觀的的了解自身行為。

  • 錯誤的自我反省方式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也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也。我們總是被教導說,只有不斷的反省,才能不斷進步。然而,卻很少有人指導我們反省的內容和標準。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錯誤的反省方式不僅不會帶來進步,反而會給人們帶來困擾,錯誤的反省方式包括:總是追問自己「為什麼」,或者專註於自己恐懼、缺點和不安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有個名字:反芻思維,它是自我反省的孿生邪惡的兄弟。

世界會偷偷懲罰,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如何正確認知自我

2.外在阻礙因素

  • 社會因素

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了人本主義的心理學運動,由此美國進入了尊嚴時代。卡爾·羅傑斯認為能夠通過「無條件積極關注」能夠發掘人們的潛力。就算是現在,也有很多家長高頻評價孩子「你很棒」「你做的真好」。然而這樣做的後果之一,就是有些孩子產生了自我崇拜,導致的後果是:「我們不需要越來越優秀,需要是感覺自己很優秀」。過度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帶來的不是優異的成績,而是自我感覺良好。

  • 沉默效應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有一句話說得好「忠言逆耳利於行」,真正對我們有用的話,往往都不太好聽。與其冒著失去朋友和合作夥伴的風險說真話,大多情況下,人們都會選擇不說。

羅森和特賽爾做了實驗,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要求傳遞給一個工作人員不好的消息,比如某人去世了。一組被要求傳遞一個好消息。通過觀察,發現不好消息的那組成員,大多會保持沉默,只有極少數人開口說,而好消息組的被試者都選擇主動並興奮的告知。實驗團隊得出結論:人們往往對不好的信息保持沉默,當得知可能會讓某人感到不舒服的消息時,人們往往會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即什麼也不說。生活中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自己的員工、同事、朋友或者家人可能正在分享他們對我們的看法,只是沒有和本人分享。

世界會偷偷懲罰,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如何正確認知自我


一些建議

  • 正念

提高內在自我意識的方法之一,就是正念。這要求我們審視當下我們究竟是誰。如果自我反省意味著分析,那麼正念指的則是關註:關注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但不做評判或回應。這一點可能有一點難。尤其是對於孩子。這可能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幫助我們入門。畢竟實踐比理論重要。

  • 關注「什麼」,而非「為什麼」

我們在反思時,如果過度的追問「為什麼」,容易讓我們陷入無邊無際的糾結中,並且帶來負面情緒,心理學家建議,我們在反思時,只需要關注「什麼」就可以了。比如說我們在每天的日記本中,只需要客觀的將某一件事的過程描述出來,而不要去用當下的眼光去分析前因後果。那麼當積累了一段時間後,再回頭從一個旁觀者來看,會得到更加客觀理性的評價。

  • 好朋友的幫助

有的時候,我們對於老師或者父母的建議和評價,會採取不屑的態度,這很正常。人的發展過程就是這樣,尤其是在初中高中時期,我們會由幼兒時期的父母崇拜,到小學的老師崇拜,再到初高中的同學崇拜。因此,在同學中,找到能夠及時反饋信息的人很重要。我們在篩選的過程中,有些人需要排除在外:嫉妒我們進步的人,無條件贊同的人,而要去尋找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改善自己的人。

  • 有效的接收反饋

在接收反饋的過程中,其實最艱難的一步就在於接收之後的反應。如果面對一些不好的評價,我們很可能會有如下的反應:否定,哭泣,憤怒,悲傷,接受,反思。這些都很正常,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給自己一段時間平靜下來。然後,再從被動的接收變成主動的詢問,我們可以問問信息傳遞者評價的依據。其次,我們可以運用一些方法去評價接收到的信息,如果一個人反饋如此,可能會有偏差,如果三個人反饋皆是如此,那麼很可能是真相。


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說:但凡我們所聽,只是觀點,而非事實。但凡我們所見,只是視角,而非真相。

  • 做好心理建設

當我們感知到可能會接受到一個負面信息時,我們的情感上可能一時接受不了。所以做好心理建設很重要,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先自我肯定。美國研究學者馬修·維斯通過實驗發現,被試者在聽到負面反饋前,先回憶一次積極的人生經歷,會對反饋結果沒有那麼抵制。

  • 接納不可更改的缺陷

我們之所以有的時候不願意麵對自己,其實本質上,是不願意麵對自己的缺陷,所以我們寧願選擇逃避和否認。所以如果面對一些不可改變的缺陷,我們可以選擇接納,然後與之妥協,再把精力放在那些我們可以改變,改善,做的更好的地方。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是正確自我認知的最後一步。

世界會偷偷懲罰,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如何正確認知自我

人的成長過程其實一個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改善自己的不斷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正確的認識自己是一切的基礎。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往往因為內在和外在的阻礙,導致沒辦法擁有自知之明。塔莎·歐里希《真相與錯覺》為我們梳理了一些阻礙因素和建議。我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還是首先要有一顆探索真正自我的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