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傾吐大唐盛世景象,其中還鑲嵌五個地名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傾吐大唐盛世景象,其中還鑲嵌五個地名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傾吐大唐盛世景象,其中還鑲嵌五個地名

記得有人曾經問過小珏,為什麼詩人成名的時候都很年輕,而小說家相對大器晚成。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解釋是,小說情節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需要大量生活經驗和閱歷,所以不可能太過年輕就能寫得出優秀的小說作品。詩人則不同,詩歌靠是靈感,還需要勤學苦練打磨,但更多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最偉大的詩人李白自然擁有這樣的天賦,他的才華,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顯露無餘。即使是詩人井噴的大唐,他也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的七言絕句,不僅文詞優美,意境清朗,更是彰顯了唐朝盛世時代的氣象。更絕的是,這首詩中,順手嵌入了五個地名,還不露痕迹。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傾吐大唐盛世景象,其中還鑲嵌五個地名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景,它是說在高高的峨眉山上,升起了半輪秋月,流水匆匆的羌江之上,還看見月亮的倒影。在如此美麗的清秋夜景之下,詩人在第三、四句則闡述了自己的目的:夜晚乘著小船,離開清溪前往三峽,思念你卻很難見到,只好戀戀不捨前去渝州。

這首詩是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寫得俊美瀟洒,完全體現出詩仙從容淡定的風格。這可以歸結為思鄉詩、離別詩,因為這是詩人年輕時第一次離開蜀地所寫,雖然有對家鄉的點點思念,卻沒有悲愁的氣氛。無論是在情緒和景緻上,都洋溢著大唐盛世的自信和優雅。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傾吐大唐盛世景象,其中還鑲嵌五個地名

更為奇特的是,在數萬唐詩之中,沒有一首能像它那樣,在二十八字之中,鑲嵌了五個地名。它們分別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這也是詩人行進的路線。雖然如此,但一點都沒有生硬之感,宛如天成。這五個地點相連,彷彿是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的畫卷。

這裡功底強在哪裡?就強在這五個地點跨度如此之大,而李白卻信手拈來,就在這短短一夜的時間維度,串聯起如此綿長的空間維度。在這中間,彷彿沒有凝滯,順流而下,起點和目的地明確,讀起來也一氣呵成。所以,明朝人凌宏憲在編寫《唐詩廣選》中給予了高度評價:

如此等神韻,豈他人所能效顰?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傾吐大唐盛世景象,其中還鑲嵌五個地名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大約是23歲的年齡,卻能將詩歌藝術運用到如此嫻熟的程度。這是他第一次離開蜀地,也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滿懷著夢想和希望。當時的唐朝,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頂點開元年間。此時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國力強盛,從各方面散發出無限活力。

不光是李白的詩歌,就是此時其它詩人的作品,也是流露出大國風範。正是在這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李白才以自己超人的天賦,寫下了這篇傳世千古的佳作,為大唐錦繡盛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