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同為六大茶類,黃茶這個綠茶的「近親」,為何籍籍無名?

同為六大茶類,黃茶這個綠茶的「近親」,為何籍籍無名?

先問茶友一個問題吧,你手中有多少綠茶,有多少黃茶?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

作為六大茶類,黃茶看似享有殊榮,但其實在六大茶葉家族中,是最受冷落的那個。

有兩組黃茶近年的數據,或許能直觀反應近年黃茶的一些現狀:

2011年,全國毛茶總產量162.3萬噸,黃茶391噸,佔總量0.02%;

2015年,全國毛茶總產量227.8萬噸, 黃茶3472噸,佔總量0.15%;

2017年,全國毛茶總產量260.9萬噸, 黃茶6783噸,佔總量0.26%。

數據來自中國茶葉流通協會

而在2018年雙11銷售中,黃茶的品類佔比不升反降

數據來自中國茶葉流通協會

雖然近年都在提倡健康品飲,茶葉銷量整體都有提高,但黃茶卻不升反降,可見,黃茶的價值,並沒有得到重視。

黃茶外形焦黃,黃湯黃葉,似綠茶又沒有綠茶的生機和鮮活,更像是做壞了的綠茶,以至於很多茶友對它的初始印象就不太好。

而這些的「罪魁禍首」,就是悶黃

關於悶黃

悶黃,將殺青過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用濕布蓋上。

這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酵過頭,對口感和香氣的影響非常大。

在時間和濕度的把控上,制茶師傅只能完全靠經驗,去嘗試、摸索和把控,做到萬無一失,其實是非常難的。

具備這項手藝的制茶師傅,少之又少。

所以悶黃這項獨特的工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殊榮,也是預警。

作為綠茶的「近親」,黃茶即保持了綠茶的爽口,又多了一味醇和,香濃之間也鎖住了營養物質的流失,規避了綠茶的刺激。

這種看似中庸而穩定的存在,不正滿足了很多茶友想喝綠茶卻又不能暢飲的需求嗎?

成也悶黃,敗也悶黃

安徽農業大學從事茶葉加工教學的詹羅九教授說,黃茶個性特點不明顯,是黃茶市場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比其他茶類,黃茶的屬性不僅不太鮮明,而且「有礙觀瞻」,碰到「顏控」的茶友,黃茶連出場的機會都沒有。

可以說,躋身六大茶類因為悶黃,籍籍無名不受待見也因為悶黃,可謂,成也悶黃,敗也悶黃。

但細想來,我們不愛喝黃茶,或者說茶友們「不待見」黃茶,真的是因為悶黃嗎?

茶葉界的以貌取人

說來綠茶,有人將它比作少年人,生機而稚氣,帶著微微的澀,朝氣蓬勃。

比綠茶多一道悶黃的黃茶,單從外表看便像是褪去了年輕皮囊的暮年人,飽經歲月滄桑,只剩歲月枯朽的痕迹。

有人說,市場炒作普洱,國民喜歡綠茶,閩南人喜歡烏龍茶,卻都好像忘了其貌不揚的黃茶。

黃茶確實不大好看,但卻不該以貌取人!

工藝難,成為阻礙

在茶葉審評上中,「悶」大部分情況是用來描述茶葉製作瑕疵的。但在黃茶中,「悶」是黃茶第一無二的標籤。

黃茶「悶」做到位,十分不易,多一分水,則水悶過重;低一度溫,則悶黃不夠。技術不嫻熟,或許就會悶出些不黃不綠的茶,就算是失敗了。

物以稀為貴,小眾又獨特是標籤,也是阻礙它發展的坎。人們看不到它的前景,自然也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傾力研究。

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評論說,連金華火腿這種工藝複雜的東西都研究出流水線工藝了,卻沒人研究黃茶。

綠茶在前,無力競爭

再看文章開頭的數據,綠茶佔據著茶產量和銷量的半壁江山,國民對綠茶的接受度遠遠高過黃茶。

以及近年市場對普洱的宣傳炒作,五大類茶越發蓬勃,這都吞噬著黃茶僅有的一點市場份額。

所以毛茶產量中,用來製作黃茶的微乎其微,市場份額也少之又少,黃茶似乎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宣傳力度小

黃茶無人問津,茶人製作麻煩,產量低、研究淺、沒個性……這其中兩兩都可以構成黃茶蕭條的的因果關係。

所以,不論是茶人還是茶商,都不太看好黃茶的前景,宣傳投入這一部分也是微乎其微。

以至於在各種博覽會上,也很少看見黃茶的影子。

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普通民眾不認識黃茶,也不認同黃茶的價值,對其認知度越來越低。

長此以往,黃茶的路,越來越窄。

摸著石頭過河

總比原地踏步好

黃茶有很多盲區和不可控,悶黃也沒有具體的參數做指導,黃茶的工藝,更像是摸著石頭過河。

黃茶國家標準起草人之一 — 沈雲鶴

雖然已經有市場和茶友看到了黃茶的價值,但,任重而道遠

其實,這篇文章的立意,是為黃茶正名。

黃茶少有市場過度的宣傳和炒作,相比其他五大類茶,可以說是更貨真價實。

喝不起動輒成千上萬元的綠茶普洱,不如嘗嘗質樸醇和的黃茶吧,或許會發現新大陸。

高度氨基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中國傳統插花初探,還原瓶花藝術的本來面目
把茶泡好難、泡壞很簡單,這些情況一定會把茶泡壞!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