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這是一個戶外人無法迴避的問題。以前或許沒有機會了解,現在應該嘗試做到……」

各位客官請注意:這是一個有氣味的話題。並且此文結束之前可能久久不能散去。

可它又是每一位置身山野的戶外人不可迴避的話題……不管你置身何地,吃、喝、拉、撒、睡都是每日必備的程序。只是有的人喜歡討論吃、有的人鍾情於怎樣喝、還有人,喜歡討論各種睡……

但是,以上都不是筆者在此文想表達的。

本文試圖探討一下,作為一名戶外人,吃飽喝足、更衣就寢之前。山野荒林間,拉撒一通之後。應該如何處理排泄物?

怎麼定義人類排泄物

作為戶外人,要知道你的排泄物怎麼處理,你首先要清楚的是你應該處理的排泄物有哪些。

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定義,排泄物是指我們熟知的汗液與尿液,以及呼吸系統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多餘的水分等,而糞便並不屬於排泄物的一部分,排便在生物學與醫學上的正確名稱是——排遺。

看到這裡,有人也許會竊喜,因為似乎有一樣大家都不太願意處理的東西似乎不在必須處理的範圍內。但不要高興得太早,意思是——這裡講的是在戶外的「排泄物」,沒錯,也就是包括便便在內的。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圖片來源:時間神醫

也就是說,在戶外,我們需要合理處理的兩大主要排泄物是——糞便和尿液。

為什麼要處理自己的排泄物

首先提出一個問題: 山野之中為何要妥善處理排泄物?人類排泄物對環境的破壞程度究竟有多大?

在一部分戶外人的認知里,排泄物並不會對環境造成多大影響,包括筆者在內的絕大多數人,在接觸相關係統理論之前,都會認為:「排泄物嘛,就是植物的肥料。」

如果是在自家的菜園裡,估且可以稱之為肥料,但是在野外,它可能只是廢料——對周邊自然生態環境極具破壞力的廢料。歸納其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 污染水源:人類糞便中除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和細菌外,還有較多含氮化合物(將對水體造成氮污染),若未經處理污染到水源,將影響到以此水源為生的人類和動物。
  • 滋生細菌,傳播疾病:人類排泄物因其特殊氣味,常常容易吸引飛鳥走獸、各類昆蟲的造訪,那麼排泄物中的流行性病毒、細菌等將以它們為流動載體,進而傳播疾病。
  • 難以降解,後患無窮:登山、遠足的戶外人經常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行進,辟如高山、沙漠和極地、洞穴。在這些環境中,人類排泄物的自然分解速度極慢,甚至根本不會分解。如果排泄物處理不當,將可能對後來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 影響視覺:未經處理的排泄物將給後來者造成視覺上的不雅,想像一下,你正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的美景的時候,發現,腳下踩的是一坨……那將是什麼樣的體驗!

江湖常見排泄物處理方式

戶外圈這個「大世界」山多林茂時常滋養出各種各樣的鳥,因此說起這個話題來,甚是趣哉。那就讓我們一起……盪起雙槳……先來看看各路豪傑都是怎樣處理自己的排泄物的?

  • 一瀉千里、揚長而去式。其實這是相當一部分山友在山野環境中的真實寫照。可能是因為喜歡李太白的詩變得甚是洒脫、或者是熱衷金庸的小說,喜歡來去如風。在營地周邊,來去匆匆,找准地方,一拉了之。處理排泄物?不存在的,這輩子都是不可能的……
  • 形式主義式。可能是由於進化不夠徹底的緣故,身上仍具有一些動物屬性。雖然內心具有作為高級靈長類動物的本能意識:覺得隨地大小便是不大好的、若置之不理更是不好的。但是內心又拒絕去妥善處理這些很麻煩且沒用的東西。於是為了平衡內心的這種糾結與矛盾、他們象徵性地用腳一刨、塵土掠過、最多加兩片樹葉意思意思。刨的那一下、頗有一些常見家禽的屬性......

如大家所見,上面提到的兩種顯然是反面教材。並且筆者要聲明的是請勿對號入座。

「歪果仁」是怎麼處理自己排泄物?

然而,世事總有兩面性,有壞自然有好,都說欲揚先抑。因此講完反面教材,我們來看一個標準操作。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圖為筆者與兩位大神在嘉子峰期間,左為Urban Novak、右為 Marko Prezelj ;圖/時間神醫

這次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筆者有幸,去年十月與四屆金冰鎬獎得主 Marko Prezelj(馬括·普萊澤利)、兩屆金冰鎬獎得主Urban Novak(庫爾班)兩位攀登大神相處了一段時間。

在此期間,他們準備嘗試從上日烏且出發,從北壁攀登嘉子峰;而筆者的工作,從表面上聽起來冠冕堂皇,美其名曰——川登協聯絡官,而實際上,是操一口麻辣味English,為他們燒水泡咖啡、洗菜做西餐,並且陪著打撲克……有些跑偏,回到正題——如何處理排泄物,也看看國外的月亮是不是就真的是比國內的要圓。

筆者在擔任聯絡官(姑且這麼叫,畢竟燒水的事實那麼殘酷了)期間,時常也會跟他們探討關於攀登的大小軼事,自然不會少了這個充滿「味道」的話題。

在十月的嘉子峰大本營,天氣雖晴好,但川西高原凜冽的風,肆意,因此這是一個修整日。這是第一天到大本營,筆者跟 Marko與Urban一起,泡著咖啡,在營地曬著最烈的太陽、吹著最冷的風。 幾杯咖啡下肚,自然產生了尿意,於是筆者起身去解決這件「人生大事」

也許是風實在太大、天實在太冷。沒走多遠,大約離營地三四十米的一塊大石頭旁,就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隨後回到營地,準備繼續跟他們閑聊扯皮,剛一坐下, Marko蜜汁微笑,小嘴一撅,道:hi,Joe,I think,maybe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do like that anymore (我想,也許你不應該再這樣做了)

明顯空氣凝滯,出現一陣尷尬的氣息,雖然他的英文也夾著濃重的斯洛維尼亞口音……(Marko不會說中國話,為了方便下面筆者就直接翻譯了)

但是,除了表示羞愧以外,就著這個話題,筆者也問Marko:你一般都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很認真地回復:在我們現在這個營地的環境下,如果是「小號」,遠離營地、水源、步道至少60米,最好是在裸露的岩石上,盡量避開有土壤的地方,這樣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以快速分解掉你的排泄物,對環境的影響於是降到最低;但如果是「大號」,你應該帶上你的貓鏟,同樣是在遠離營地、水源、步道至少60米的地方,尋找一個合適的區域,挖一個貓洞,然後解決它(後文會詳細講到何為合適的區域以及何為貓洞),完事以後將它埋掉……just like this ,that will be fine.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乾淨而整潔的大本營,幾乎沒有任何垃圾,但得益於兩位大神的細心打理和嚴格遵循環保原則;圖/時間神醫

正是因為受到 Marko的感召,筆者保證下次再也不會這樣了。如果大家有興趣去學習過LNT(無痕山野)的課程,其實都會講到這方面問題,也包括筆者。

儘管能真正身體力行的可能寥寥無幾,但是事情總要有人去做。

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建議

做了這麼久的前戲,聽了這麼久的故事,終於來到了正題。但是請不要激動,畢竟接下來氣味將越來越濃重,一些操作甚至有點令人窒息……

我們來梳理下山野環境中處理排泄物的標準流程和基本原則,筆者盡量通俗易懂的遣詞造句,首先先說小便。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60米原則示意圖。圖/時間神醫

  • 戶外如廁時,遵循「60米原則」,記得遠離水源、步道、營地和人群聚集區至少60米。
  • 在裸地和岩石上小便時,不要對準植物,因為尿液中的鹽分可能會吸引動物舔食,從而對植物帶來傷害。(別再被童話里一泡童子尿讓小樹長的又快又好欺騙了)正確的姿勢是儘可能選擇沒有植物的地方如選擇裸露的岩石表面,可以加速排泄物的分解。
  • 可以使用河沙、球果、闊葉、雪代替衛生紙,如果一定要用衛生紙,請使用天然色澤、無味的。禁止焚燒衛生紙,將其放在垃圾袋裡帶下山去。摘自《登山聖經》
  • 小便:不要總在同一個地方做「標記」。一般來說,如果對尿液進行大面積分散處理,對環境的衝擊是較小的。但事實上,驢友常常喜歡集中在一個區域小便,如大石頭的背後、小樹林的深處……這樣將導致尿液高度集中,尿液中的鹽分和氨化物將導致土壤的化學成分改變,從而影響周邊植物的正常生長。
  • 如果在陡峭的岩石或冰面,請在指定的地點集中小便,並將尿液染黃的雪掩蓋起來。摘自《登山聖經》
  • 如果攀登的路線很長,或在賬內方便,可以使用尿瓶收集尿液,然後集中處理。(特別提醒,寬口的脈動瓶對男性來說是最方便的尿瓶)

再來說戶外活動中的大便的處理方式,其中較為方便且實用的方法是貓坑掩埋法——讓你的便便消失不見。

所謂貓坑,亦稱之為貓洞,顧名思義最早是從貓身上學來的,對「貓奴」來說,也是熟絡名詞。貓洞掩埋法最適合在較低海拔且有較厚腐殖層的地方處理排泄物。

挖一個合適的貓洞,視頻來源於手藝宅

那麼應該如何挖出一個合適的貓洞用正確的方法處理便便呢?遵循以下步驟便可:

A. 選址很重要。由於戶外環境複雜多變,實際上貓洞的選址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基本原則是:

  • 遠離水源、步道、營地以及人群聚集地大於60米,這樣不會對營地和他人造成影響
  • 土壤最好是富含腐殖質的有機土壤(即濃黑色土壤),這類土壤中眾多的微生物可以加速糞便的分解
  • 最好選擇有岩石或灌木作為遮擋物,並且不易被發現的區域,並遠離已有排泄物區域,避免排泄物集中
  • 所選區域最好避開碎石區域和樹根,這樣有便於深挖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避開碎石區和樹根,便於深挖。圖/時間神醫

B. 挖坑有講究。選好合適的區域以後,便可以開始挖貓洞,一般的做法是:

  • 用貓鏟將草皮或地表整理出一個直徑為10至15厘米的圓,將草皮移開放在一邊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圖片來源:朔寒

  • 用貓鏟在圓形區域挖出一個深度為10至20厘米的貓洞,因為這個深度大致與腐殖層相當,排泄物分解速度最快,因此深度也不宜超過20厘米。如果沒有貓鏟,亦可用掉落的粗樹枝、長而扁的石塊、或是其他尖銳物體代替。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圖片來源:《登山聖經》

C. 爽完先別走。挖好貓洞,方便完之後,可別只顧自己爽了,拍拍屁股就撤了,善始善終很重要:

  • 方便完後,用鬆軟的土壤將排泄物蓋上,用棍子或鏟子稍加混合
  • 然後把移開的草皮挪回,蓋上,封好貓洞
  • 接著整理附近植被,恢復原貌
  • 最後將使用過的廁紙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密封袋或垃圾袋中,帶出山野,統一處理

但如果戶外活動是在貧瘠的礦物質土壤地帶、高山岩石區、砂石區、或是在沙漠峽谷帶,排泄物都不容易分解甚至不會分解,因此在這些環境下排泄物不能掩埋。雖然掩埋可以把排泄物隱藏起來,但如果不能被分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是依然存在的。此外,對攀登者而言,貓洞掩埋法同樣也不適合在雪地使用,除非雪下有礦物質土壤可以分解排泄物。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相對典型的砂礫碎石區,排泄物在這些區域幾乎不會分解,因此需要我們背下山去。圖/時間神醫

那麼不能使用貓洞的地方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排泄物呢?難道需要我們帶出山野嗎? 答案是:是的。

「應該將排泄物背出去!」這是 Marko在大本營對筆者說的。雖然在國內部分山友看來可能顯得很誇張,但是在北美地區、歐洲阿爾卑斯地區,這是攀登者們約定俗成的排泄物處理方式之一。

以北美最高峰麥金利為例,當地政府對前往麥金利地區的攀登者有明確的規定,攀登者在攀登結束以後需將相應重量的排泄物帶出該地區,否則將面臨高額的罰款!並且目前這一要求已經從海拔5160米提高至2160米,即排泄物重量計算將從海拔2160米的地方開始,直至攀登行程結束。

因此在熱門的冰河路線、沙漠、岩壁、攀冰路線、極地凍原等地方,以及冬季攀登時,將排泄物裝好背出去將是我們的首選做法。

那麼應該如何處理呢?提供以下幾種方式供大家使用:

A. 使用雙層袋。使用雙層袋是一個高效且安全的常用辦法,它是使用兩個可重複開封的塑封袋裝取排泄物,再放入儲存袋或黑色垃圾袋內。具體的做法是:

  • 將內層塑封袋外翻,套在手上,將排泄物抓起來,然後翻回去包住排泄物,裝入內層塑封袋內,密封。
  • 然後將內層塑封袋裝入事先準備好的外層塑封袋內,密封。
  • 當然,為了抑制排泄物的異味,可以在內層袋中放入氨水海綿、活性炭除臭劑、高分子固化劑、貓沙等。
  • 最後,處理完請記得洗手……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圖片來源:朔寒

B. 使用移動廁所。移動廁所是一種衛生而且能循環使用的工具。這種「廁所」山友可以自行製做,也可以選擇購買。

所需的物品有: 塑封袋 ;一個堅固、帶蓋、廣口的塑料容器(如瓶口足夠寬的塑料瓶)、 除臭劑。

具體製作步驟是:

  • 根據需要選擇合適大小的塑料容器(輕質、廣口塑料瓶最佳)作為便桶
  • 在塑料容器外圍纏上牢固的膠帶或布帶,便於將便桶外掛在登山包上
  • 戶外如廁時,在塑料袋上進行即可。結束後,將塑料袋繫緊,放入塑封袋中,密封
  • 最後將其置於事先製作好的便桶中,帶出山野,統一處理

萬能的淘寶總是一個可以產生奇蹟的地方,比如下面這個攜帶型廁所: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圖片來源:來自網路

這種攜帶型廁所實際就是移動廁所的量產和升級版,他的缺點除了可能會比較貴以外,就是會比較沉,如果沒有馬匹或氂牛等運輸牲口的戶外線路或是高海拔攀登請慎重考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廁所帳篷,對於團隊出行來說,擁有一個移動式廁所配套可以遮風擋雨的廁所帳篷,無論是私密性、舒適性還是團隊的「逼格」都將大大提升。

C.其他一些比較重口味的處理方式。眾所周知,戶外人經常在極端的條件下進行戶外活動,比如高海拔地區、極地、原始森林等,那就難免會遭遇極端的情況比如高海拔大岩壁,比如高原凍土地貌等等。

在極端情況下,當我們沒有如此充分的準備、或是足夠多的物資和足夠充沛的精力將排泄物妥善地處理好,然後帶出山野,也無法使用貓洞掩埋法的時候,應該怎樣適當處理我們的排泄物呢?

塗抹法——顧名思義,此法就是如廁結束以後,用樹枝或是較為扁長的石塊將便便盡量均勻地塗抹在裸露的岩石上,這樣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以適當加速排泄物的分解,在高海拔地區紫外線的作用下,亦可以殺死一部分細菌和病毒。但若遇雨水沖刷,仍然會導致對環境的污染,並且也會影響視覺,因此,這種方法在國際上也一直存在爭議。不過總的來說,用塗抹法適當處理比置之不理要好得多。

以上,差不多是我們常見的戶外排泄物處理方法,希望有幫助到大家舒適而又環保地在戶外如廁。

後記

關於處理好自身的排泄物,無痕山林;還是想就此機會,講兩句個人觀點。

目前國內戶外運動處於不斷興起的狀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這是好事,這也是壞事。好事就不多說,壞事需要提醒幾句: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之後,並沒有給自然生態帶來應有的保護。並沒有遵循除了風景、什麼也不帶走,除了腳印、什麼也不留下的基本原則。

文中提及的一部分排泄物處理方法也源自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理念,這些知識和理念,其實也是每一個進入山野的戶外人應該了解與熟知的。關於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的信息也有很多如LNT七項原則等,因這篇文章不是專門講解這一板塊內容,因此一帶而過。

「風景該帶走帶走,垃圾該留下留下」成為莫大的諷刺。留下的是珠峰遊客大本營的垃圾堆、貢嘎山區的姨媽巾……接踵而至的便是年保玉則的無限期關閉、格聶神山的封閉……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去愛護這顆孤獨的藍色星球上的一草一木;去珍惜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奇偉瑰怪、非常之觀。以為後記。

尷尬!在戶外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上廁所?

將產生的垃圾打包,帶出山野,統一處理。圖/時間神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玩兒 的精彩文章:

2019年,OSPREY 新小鷹真的像傳說中的那樣好用嘛

TAG:野玩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