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影向標第188期:《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影向標第188期:《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得分7.1分

1.鄭秉泓:9分

影評人,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

電影開場混雜性慾和犯罪的陰鬱氣息有點接近《浮城謎事》,不過婁燁這回手勁更重、尺度也更辛辣,因為他可是要用類型片、黑色電影的方式來講述一則悲劇故事,所以裡頭會出現背後刺青的蛇蠍美人、頭戴假髮身份成謎的放浪女子,會有撲朔迷離的刑事推理橋段和千驚萬險的暗巷跟蹤戲碼,然後還有略帶喜趣的偵探辦案。

對於婁燁來說,片中類型元素交相激蕩所指向的最終謎底,為的不是營造真相大白瞬間的快感,而是為了代出婁燁此番深藏在類型暗處更巨大的命題。《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不僅將個人遭遇和集體意識做出連結,而且還上綱至社會變遷與時代浪潮,於是整部電影成為一則極度騷動的政治寓言,婁燁的情結在此便有了最感性的投射(王傑的時代金曲《一場遊戲一場夢》在此成為最重要的傳輸工具)與最犀利的批判。

2.陸支羽:9分

影評人,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著有《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你們說,會過去,被忘記;但我相信,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只能這樣。2.而真正可怕的是,哪怕再勇敢的人,面對這個「風」一樣的時代,也唯有無能為力。

2.難以想像,在這保持沉默的數年間,影像的原貌究竟被人為破壞了多少;至少在我看來,相比更加明確指向「群體迷狂」的《浮城謎事》,雖然《風雨雲》的社會格局愈加洶湧,但終究只能看得見「一小撮人的迷狂」,那些烏雲背後的巨大陰影從始至終只能靠腦補;我想,這不會僅僅是一部電影的遺憾,它也無形軟化著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3.胡續冬:9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很不錯。婁燁依然擁有國內導演中最強的影像表達力度和最執拗的視聽語言抱負,調度、攝影、剪輯、配樂的表意值都頂到了Max,時間線的轉場也處理得很高超,好幾處跨時轉場竟會有搖拍的錯覺。

很多人說劇情弱了,或者太地攤狗血了。劇情本就不是婁燁的強項,他的鏡語里自有非文學態的「劇情」。就這部片子來說,認為劇情弱了的,可能忽略了這個片子最強的「劇情」,是它的起始時間以及這湍急的時間所裹挾的比鏡頭還晃的你我。認為劇情太地攤狗血的,可能忘記了這30年某些地帶的發達史,本來就很地攤很狗血。

4.閔思嘉:8分

影評人。

婁燁的鏡頭語言讓人驚嘆,當你越過表面的故事,就會發現婁燁拍的其實是一幕帝國當代史。那些時代的悲歌,就像被廢品廠拆解的汽車,用過便丟棄。影像部分和影片對歷史和真相的觸及完美吻合,那種雲霧籠罩的碎片觀感,那種被裹挾又被推開的浮塵感。

5.妖靈妖:8分

電影文化工作者。

即便整體有不太理想的地方(並非來自於大陸公映版的刪節),婁燁的場面調度依然領先同輩導演好幾個段位。王傑的嗓音與片尾帶出的追悔感極為契合,這三十年對於陸港台來說都有一場遊戲一場夢之感。

6.王昕:8分

電影研究者。

影片的主角是奔騰三十年的速度,運動鏡頭和時空跳躍的急迫浮躁眩暈、電光火石、「畢竟東流去」都是為了再現這種速度。觀眾被迫捲入目不暇接的酣暢與痛楚。以速度為「速度」畫像,正如以奇情故事經緯政治與時代,重點不是忠實再現,而是「指月」、「得意」。因而黑色電影、政治電影的框架,《唐人街》與《血觀音》的聯想,都不甚確切,這是《浮城謎事》式的《山河故人》。社會膨脹的空洞、人情沙漠化的虛無,讓一切光鮮亮麗都被某種醜陋穿透。但再喧囂雜蕪的時代也仍會存有某種超越性的快樂,結尾的一張張呆照正是這個解謎故事的另一面。也是影片讓人不夠滿足的地方。

7.桃桃林林:8分

影視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桃桃淘電影」運營者、線下活動「桃桃觀影團」發起人。

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理想破滅之後的野蠻生長。片中還暗藏著一個觀點,我們終於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婁燁依然保持了他的氣質,這一部則有些犀利與生猛,對當下的關注,對發展的貼切描述,且照舊混雜了太多個人情緒,手持晃動與特寫,是我最愛的婁燁的部分。井柏然變化也很明顯。不過,陳冠希被剪成畫外音了都,厲害。狗血奇情故事會,這就是你的時代。最後的時代感還是很厲害,已逝去。

8.黃文傑:8分

高校教師。

這才是拍給這個瘋狂的時代的電影,晃動不安的鏡頭語言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頭昏腦熱、焦躁迷亂的世道人心。

9.內陸飛魚:8分

影評人。

攝影,剪輯,音樂,演員,風格化到了某種極致,套著黑色電影的外殼,氣息很迷人,24年間,愛與欲,財富與名利,鑄就與坍塌,在兩岸三地,兩男兩女之間,在血光和火光中灰飛煙滅,婁燁的電影一直在拍城市的面貌,一群群困於肉身的失魂落魄的人,一直用晃蕩不安的影像強調慾望與焦灼,經常有突如其來的死亡,猝不及防的自虐,這部再次升華,結尾的花絮雖然像mv,但很有意思,這才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10.耳朵:8分

「奇愛博士講電影」責任主編,獨立戲劇人。

「雲」應該是全片最重要的關鍵詞,不止代表關鍵人物、關鍵情節、敘事手法、影像呈現,還包括整體的一種美學氛圍。其實也算不上什麼婁燁的類型片、商業製作嘗試,重點從來不是他拍出來什麼樣的犯罪片,而是他能給這個類型帶來什麼。有點類似歐洲的黑色電影風格,推理邏輯上較為散漫,重要的是其中的情感細節。另外,不得不說在導演技法上,婁燁又比過去前進了幾步,他始終沒有停下來過。

11.秦婉:7分

鳳凰電影策劃。

看了兩版正片和紀錄片,基本能觀察到刪減處和婁燁的原始想法,刪減後對罪惡的展現和情感關係的複雜性有所削弱。

拋開這些外在因素,本片還是延續了婁燁獨有的審美風格,手持攝影營造人物的失重感,在焦灼不安的情緒感應中讓觀眾體味故事中的亂局,最終突顯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代背景下,人物的掙扎和異化。開場廣州城中村的鏡頭,是婁燁此次創作的源頭和夢想,是一些人不敢面對的現實中國。

許多人不懂婁燁,將他視為總在審查邊緣試探的敏感人物。其實婁燁作為藝術導演的用心是十分單純的,只是考慮他想要完成的作者性創作,至於題材選擇,大多是只是基於現實性的創作背景需要,而他感興趣和最終呈現的往往是這些社會事件下的人性和人物關係,是一個拍人拍慾望的導演。

宋佳和張頌文的表現相較而言突出一些,宋佳一直處在一種瘋狂的邊緣狀態。這個角色無論是年齡跨度,不同階段的戲劇張力,與三個男人紛亂又差異化的關係,以及自身熟透的性感迷亂氣質,都非常適合她。張頌文非常搶眼,幾次出場對人物個性的精準定位演繹也讓他成為最有說服力的角色。陳妍希也有顛覆性表現,給自己開拓了角色類型。

井柏然此次的表演也被聞天祥評論為「開竅之作」,因為他在經歷婁燁電影后才拍攝《後來的我們》,進步明顯。紀錄片中他拍攝長鏡頭動作戲拍到吐,可以說被折騰到不行,不過有此經歷,作為演員應該都會羨慕吧。稍微可惜的也是他自己承認的對於激情戲的尺度糾結,如果拍得更多更徹底,會對人物關係的糾葛表達得更深入。

12.西帕克:7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一部唐人街式的黑色電影,前半小時傑作,後面則支離破碎。婁燁與片中人同齡,他講述的也是對自己這代人的觀察。經歷過浪漫和幻滅,他們最終成了充滿陰暗和秘密的掌權者。不再反抗,只知壓迫。而耳濡目染的下一代,也許更加殘忍。每個人都是利己的,未來則一片迷霧。

13.大奇特:7分

老電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類型化的婁燁和梅峰仍偏愛Melodrama,關係凌亂、巧合點多,說是升級版的《浮城謎事》不為過。婁擅長用影像化解狗血奇情,強化感官的沉浸感。冼村改造串聯陳年舊案,歷史及背後的是非對錯隨案件的「戲劇性」被填埋。此次他仍聚焦於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對各組時空的人物關係做出梳理,拼貼出人物全景,果然三角形才更具穩定性。此番重看不如金馬版通透和驚艷,細節上有所缺失,但還是挺有後勁兒。

14.路西法爾:7分

文藝學博士。

當片尾曲《一場遊戲一場夢》響起時,影片的基調定格為人性的感傷。真相依賴於不時插入的媒體畫外音和主體不明的閃回,正與畫面外觀眾的處境相似——媒體翻來覆去地反轉,真相的確像是包裹在重重雲霧裡。

而偵探一開始就是案中人,追查的動力可能來自於私人恩怨,可能來自與觀眾同構的好奇,唯獨不可能是來自警官的職業操守或對公義的執著。一種「無論你是好還是壞,當你死掉後司法會為你追回公道」的最低限度的正義觀從一開始就是不存在的,那麼即使這個案件了結了(以片尾安撫性字幕的方式),我們怎麼能說自己已經走出了迷霧呢?

15.楊時暘:7分

中國新聞周刊主筆。

充分地考慮不可抗的外力因素,把感情分加上,這也肯定不是婁燁的上乘水平。眩暈感也好,潮濕感也罷,這些個人符號性的東西並沒有拯救這個故事,而且也並不是這個故事最相得益彰或者必須的講述方式。

演員的技術都很棒,每個人拿出來都獨當一面,但配合在一起碰撞的時刻就時不時顯露尷尬。角色塑造有問題,很多情感走向和爆發缺乏邏輯。如果完全沒有外界干擾,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無從判斷。但以現在的結果去看,比預期低不少。

16.劉起:7分

影評人。

婁燁想用個體情感史來書寫當代變遷史、用電影記錄某種被遮蔽的社會現實,難能可貴,特別是影片開頭令人震驚的十幾分鐘。可惜,選擇黑色電影的解謎敘事框架是一個失敗之舉,以井柏然調查案件作為主線情節,刻意製造層層迷局,必然陷入故弄玄虛的解謎中。井柏然當下的、外部的敘事者身份,完全無法深入到四人權錢交易-慾望糾葛的事件內部,所以只能使用突兀、虛假的新聞報道方式,多次無主體的閃回段落,來交待幾個人關係的來龍去脈。

在這個故事中,人物的情慾、貪婪、野性,本來可以通過四個人物之間延續十幾年的情感糾葛-利益交易的複雜關係,做得更飽滿、更有張力。可惜,選擇案件解謎這一方式,既犧牲了當代史的歷史感和縱深感、也犧牲了社會現實的複雜性與曖昧性,更犧牲了人物性格與人物關係的刻畫,也讓創作者想要批判的官商勾結最終淪為單純的背景,一個曖昧灰色的當代現實變成一樁讓人眼花繚亂但空洞膚淺的案件。

17.譚政:7分

電影學者,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研究員,策展人。

極度紀實化的鏡語,無盡的跟拍與手持,反拆遷的段落幾乎亂真。對於社會的痛點冷靜地撕開,敘事節奏很快,不時地倒敘插入,卻也行雲流水。不過,小諾的早早便讓人猜中,後面的揭謎便顯得冗長,而其行為動機也不夠堅實或倫理方面的差池,進而傷害到整體的敘事架構。

18.獨孤島主:6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影像超一流,敘事斷舍離。

19.風間隼:6分

影評人。

開頭不錯,題材也確實難得,可還是喜歡不起來。從頭到尾的聲嘶力竭,人物深度和反應都是《故事會》級別的,每個人碰到事的反應都是哭天抹淚跺腳開撕。官員和大老闆就這點城府?這劇情其實跟官商勾結沒關係,跟城中村更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所謂「社會關懷」不過是個噱頭。婁燁借了個黑色電影的殼子,要表達的還是文藝青年的趣味。剪輯和跳躍敘事很出色,但無節制的晃動、失焦和濃艷的色調我覺得是以辭害義,形式下面其實沒什麼內容,離真正的作者性還有段距離。

20.悉尼卡通:6分

編劇。

婁燁真的不適合這個題材,儘管單場調度和剪輯水準仍然是國內超一流,但整部電影的表達仍然是失敗的。那麼大一個社會事件核心衝突落腳在情感上是否合適姑且不談,問題即使按此路徑處理,仍然充滿問題。演員的賣力表現,掩蓋不了角色的單薄,前後缺乏足夠的情緒鋪墊,而所有情緒爆點幾乎全處理成上揚的爆發、瘋狂戲更是造成疲倦。

能看出刪改帶來的不連貫,但故事的底色就是不及格的,本片並不新穎的人物關係因為視點的平均和群戲化,至少要三小時以上的容量。而且,對於表現對象,他們真的不夠了解。還是回歸私小說吧,彆強行進入那麼宏大的背景,從《紫蝴蝶》到那部片到這部,真的撐不住。

21.LOOK:5分

影評人,電影研究者。

本可以是波蘭斯基《唐人街》式的現代城市黑幕-人性電影,但實際差了太多。這劇本完全是平面化的日報新聞事件水平,人性和人物關係都缺乏深度。瘋狂搖鏡-跟拍-航拍配合扯碎的敘事線索,時空扭曲化,帶來的只是解謎式的敘事美學。謎底揭開,不過表面化的奇情演義。慾望、權力、人性與歷史糾葛這些最具衝突性的意義與價值矩陣最終怎麼也搭建不起來,而這其實與敏感事件、與身體裸露程度並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雖然沒有看過其他版本,但基本可以判斷,審查對這片的傷害沒有當年《色,戒》來得更本質化。

22.U兔:5分

電影書籍譯者,電影活動企劃。

坐在第五排,被撲面而來包圍整個視野的城中村航拍震撼,從而產生了一絲絲期待希望能看到一部好電影,卻非常失望。故事結構極差,許多人物缺乏行事動機,只能靠腦補,情緒不到位,對任何一個角色都難以感情投射,顯得像是主觀臆想出來的,沒有血肉。以這樣尖銳的社會問題開場,居然焦點仍然是:畸戀、上床、打鬥、翻車,絲毫沒有想要往深處探究一點。開頭用很大篇幅表現小兩口偷情,低俗而好笑,幾場莫名奇妙的動作前戲,更證明所謂時代色彩都只是擰巴的愛情故事的背景而已。

好吧,當它是個商業類型片,懸疑嘛,那麼破案過程精彩一點好嗎?居然靠各種莫名其妙的巧合和動作戲硬生生矇混過去了。幾處打破時空的過場是不錯的,但全片的節奏非常混亂,讓一個原本應該完整的故事零碎而不抓人,看到三分之二的部分坐立難安,感受到冗長拖沓帶來的疲勞。這不全是刪減帶來的,而是本身劇作和立意就有問題,而且是導演無法駕馭的東西,「不要拿刪減當擋箭牌」。

23.賽人:3分

影評人。

官僚被奸商所扶持,所控制,乃至遭受喜當爹在內的一系列侮辱。對某些仇官人士而言,也是樁樂事。但就目前的版本而言,它並沒有提供更值得探尋的政治波普。難道只能在前赴後繼的虐戀中,去找到那些若有若無的表達嗎?但幾乎所有的人物,都只是情感的發動機,而非情感本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桃淘電影 的精彩文章:

組圖:這樣的「雷霆沙贊」,誰不可以?

TAG:桃桃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