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比上不足時,比下可有餘

比上不足時,比下可有餘

人生最大的煩惱,就是不知足。

不知足,就是因為喜歡與人比較,尤其是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其實煩惱很容易戒除,就是要和不如我者比較,那就很容易知足、心生歡喜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了。比上不足時,比下可有餘。

這個方法看起來好像有點阿Q的精神,有點自欺欺人,其實不然,這是以毒攻毒。既然煩惱是因為和比你強的人比較產生的,那為什麼就不能和比你差的人比較呢?不都是一回事嗎?和比你強的人比,不一定就是有上進心;和比你差的比,也未必就是不思進取。

《論語》里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是告訴我們,見到比我們有賢能的人,要向他學習,而不是讓你去嫉妒他,更不能因為他比你強,你自己就去生悶氣。這就誤解了聖賢的意思了,遇到個良師益友,比你德行高的人,應該高興才對,這是貴人,這是好事。

知足常樂,是古往今來歷代聖賢君子的為人處世態度。在五光十色、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人們很容易蒙蔽自己的雙眼,迷亂自己的心志,被這些外在的東西所誘惑,產生各種慾望,產生虛榮攀比之心。慾望得不到滿足,或者這個慾望滿足了,馬上又產生了更大更廣的慾望,陷進慾望的深淵,無法自拔。隨之而來的,就是無盡的煩惱和痛苦,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產生嫉妒之心、爭強好勝之心,總是希望自己超過別人,別人得到的,自己也必須得到。這種心態是不對的,是不健康的,如果經常拿自己的境況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就會沉浸在煩惱痛苦之中,等於是自尋煩惱。

孔子稱讚他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什麼顏回不和別人比?他要和別人比生活條件,估計痛苦的都該自殺了,太窮了,哪個不比他強呢!但人家不跟別人比這個,人家根本就不看重物質享受,不在意這些,他追求的是聖賢的學問,是為人處世的大道。這屬於精神境界的範疇,已經遠遠超出物質上的那個境界,所以顏回才會過得很快樂。

那他就沒有比較之心嗎?有。但人家是和自己比,不是和別人比。只要自己每天有所進步,那就是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不要把眼睛總盯在別人身上。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事物是一模一樣的,也沒有任何兩個人的命運是一模一樣的,即使是雙胞胎,相貌雖然類似,也並非完全相同,那命運就更是截然不同了。所以人沒必要和別人去比,那是自尋煩惱,俗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這是想不開,自己找罪受。

所以,如果非想和別人比較,那就不如「退一步」想,想想那些境況不如你的人,這樣你就會多一些滿足感,你的心態就會平和一些。這完全是一個心態問題,能把自己心態調節好的人,他的人生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論語》精華二十句,值得收藏!
《左傳》精華十句,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