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追風箏的人》,影片於2007年在美國上映,改編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同名小說。我想對於這部電影而言,大家更熟悉的是小說,它的同名小說出現在多個明星的書單里,但電影的魅力就在於將文字表現於光怪陸離的屏幕上。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原版小說封面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電影的主人公12歲的阿米爾出生在一個富裕的阿富汗家庭里,父親經商,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阿米爾心裡卻是充滿了罪惡感,他的母親因為他難產而死,父親又過於嚴苛,他總是覺得父親不愛他。而他的僕人哈桑,阿米爾父親僕人阿里的兒子,是個陽光活潑的孩子,也是阿米爾最親密的夥伴。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阿米爾的父親與朋友拉辛汗交談,他認為哈森勇敢有擔當,對哈森十分賞識,而對阿米爾卻滿是失望。這一切被阿米爾聽到。父親對他們的評價,讓阿米爾很難過,也因此心生嫉妒。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哈桑對阿米爾忠誠無比,可以為他做任何事 ,視阿米爾為好朋友。但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除了嫉妒,也始終認為哈桑只是一個哈扎拉人。「最終歷史不會改變,宗教也是。他是什葉派,我是遜尼派,他是哈扎拉人,我是普什圖人。這些沒有能改變得了。沒有。」所以他只會在沒有玩伴的時候才會找哈桑玩 ,卻絕不會在客人來訪時叫上哈桑。

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開始了,為博得父親的認同,阿米爾全心全意投入到風箏大賽當中。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最終在哈桑的支持和配合下,阿米爾贏得了風箏大賽的冠軍,也終於從父親臉上看到了對自己的肯定。哈桑去追落在遠處的風箏,並開心的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哈桑成功撿到了風箏,卻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仇視哈扎拉族人的阿塞夫和他的手下。阿塞夫要哈桑把風箏給他,哈桑不肯,於是他用最極端的方式強暴了哈桑,而這一切都被來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到,但由於怯懦,他只是躲在一旁,不敢挺身而出。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直到三個大男孩離去,哈桑拖著受傷的身體依然緊捏著風箏走出巷子,阿米爾才若無其事地假裝著急地問哈桑「你去哪了?我追不到你。」一瘸一拐的哈桑把風箏交給了阿米爾,潔白的地上留下了點點血跡,格外刺眼。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病好了之後的哈桑對阿米爾依然像過去那般忠誠和順從,彷彿這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但這讓阿米爾遭受著痛苦和煎熬。

他無法面對醜陋的自己,所以無法面對哈桑。他在刻著「阿米爾 哈桑」的石榴樹下,奮力用石榴砸向哈桑,試圖激怒他,以便減免自己的痛苦,但哈桑卻撿起了石榴,抹在了自己臉上,這讓阿米爾的內心更加難過。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再也無法面對哈桑的阿米爾,把自己的手錶放在了哈桑的枕頭下面,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錶,當父親憤怒的質問哈桑有沒有偷阿米爾手錶的時候,哈桑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選擇與自己的父親阿里離開。就這樣,哈桑從阿米爾的世界消失了。

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父親和阿米爾被迫逃離故土,來到了美國。多年後,阿米爾在美國完成了學業,實現了自己作家的願望,並找到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愛人。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平靜的生活被一通來自家鄉阿富汗的電話打破,父親生前的好友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在他們去往美國後,哈桑帶著妻兒來到阿米爾的家中,為了守護這座老房子,夫婦倆被塔利班暴徒殘忍射殺,哈桑的兒子便流落在孤兒院,而哈桑的兒子便是阿米爾的侄子,原來他和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這次阿米爾沒有遲疑,他選擇回到面目全非的家園。在孤兒院里,他得知自己的侄子索拉博被塔利班帶走,但即便冒著生命危險,他也一定要救出索拉博。

歷盡艱難他終於在塔利班的營地見到了索拉博,彷彿命運輪迴一般,他見到了童年時侮辱哈桑的阿塞夫,這次面對欺凌他沒有退縮而是反抗到底。巧合的是,曾被哈桑的彈弓守護的阿米爾,再一次在索拉博的彈弓下成功逃生。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之後,阿米爾將索拉博帶回美國,悉心照料,卻一直不見心靈遭受創傷的索拉博的笑容。

直到有一次,阿米爾帶著索拉博放風箏,帶他抬頭看異國那晴朗的天空,看到高高飛起的風箏,索拉博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這一次,阿米爾終於驅散了籠罩在自己心裡的陰霾,救贖了自己,救贖了他與哈桑的友誼。他大聲的對著索拉博說: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一如當年的哈桑

故事聽起來凄美而幸福,拋開描述的阿富汗的戰爭帶來的殘忍、種族的歧視不說,只內心的感受與改變,便足以讓這部影片的精髓。但小編心裡並沒有太多救贖與升華,更多的是沉重,雖說在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了索拉博的笑容,跟那句經典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彷彿阿米爾心中終於釋放,索拉博也終於逃脫了可怕的生活,但其中的經歷,我想,誰也不可能重來,也無法替代其經歷,作者給了這個輕飄飄的風箏太多的內涵。不奢望原本膽小、自私的我們可以變得多麼偉大,但也別把自己看作一滴無用的海水,正直跟善良,本就是一種常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