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永明延壽禪師:三乘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一念

永明延壽禪師:三乘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一念

永明延壽禪師:三乘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一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問:既久修始得,云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攝;從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修具足。故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譬眾川入海,才入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若余百川水之極深,不及入大海之一滴;即用三乘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一念。

又,此時劫不定,或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一生即無量生,無量生即一生,如十玄門,時處無礙。

又,大乘明一念成佛義有二: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二者,行行才滿,取最後念,名為一念成佛。如人遠行,以後步為到。若一乘明一念成佛者,如大乘取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後即初,初念即是成。何以故?以因果相即,同時相應故。

欲論其成者,成復成,成復成也;眾生欲在後成者,在後復在後,在後復在後也。今舉一念成者,即與佛同位,未具究竟故,復有淺深之殊矣。如人始出門,及以久遊行他土,雖同在空中,而遠近有別。是故十信十住等五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復辯其淺深。此中須善思之。

《心要箋》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是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人隨於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一致而融萬境。」

《止觀》云:「觀眾生相,如諸佛相;眾生界量,如諸佛界量;眾生界住,如虛空住。以不住法,以無相法,住般若中,不見凡法,云何舍?不見聖法,云何取?但住實際,如此觀眾生真佛法界。

「身子云:『諦了此義,是名菩薩摩訶薩。』彌勒云:『是人近佛座,佛覺此法故。』文殊云:『聞此法不驚,即是見佛。』佛云:『即住不退地,具六波羅蜜,具一切佛法矣。』」

如上所說,教理無虧,只是正解難生,信力不具。若信而不解,則日夜長無明;若解而不信,則日夜長邪見;信而且解,方契此宗。契此宗人,甚為希有,不唯十方諸佛與我相應,大地山河一時同證。

如《真覺大師歌》云:「法中王,最高勝,恆沙諸佛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百丈和尚云:「但是一切照用,任聽縱橫,啼笑語言,皆成佛慧。」如是解者,無一時不成佛,無一人不得道。天真自然,何關造作。

故《法華經》云:「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法界印》云:「初發心時便正覺,苦樂平等一味佛。」又云:「寂法分別名眾生,舊來不動名為佛。」

融大師頌云:「法忍先將三毒共,佛性常與六情俱;但信研心出妙寶,何煩衣外覓明珠。」

傅大士頌云:「佛亦不離心,心亦不離佛;心寂即涅槃,心能則有物;物則變成魔,無物即見佛;若能如是用,十八從何出?」

龐居士偈云:「不用苦多聞,看他彼上人;百億及日月,纂在一毛鱗;心但寂無相,即出無明津;若能如是學,幾許省精神。」

寒山子詩云:「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為懷?達道自見性,見性即如來;天真元具足,修證轉差回;棄本卻逐末,只守一場呆。」

志公和尚歌云:「佛體本是心作,那得文字中覓?將佛求佛辛苦,坐地自致徭役。」

一缽和尚歌云:「莫更將身造水泡,百毛流血是誰教?不如靜坐真如地,頂上從他鵲作巢;萬代金輪聖王子,只者真如靈覺是;菩提樹下度眾生,度盡眾生出生死;不生死,真丈夫,無形無相大毘盧;塵勞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

布袋和尚歌云:「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兒;若睹目前真太道,不見纖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來源:《宗鏡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三焦經,人體軀幹上的「雙向八車道」,重在打通中焦!
文化視角:左宗棠留下的8句話,影響了李嘉誠一生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