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黑洞的第一張照片將發布,首張畫像已沿用40年

黑洞的第一張照片將發布,首張畫像已沿用40年

以下內容來自:Discover

黑洞的第一張特寫圖像(2018)

幾十年的模擬表明,這就是氣體和塵埃在黑洞周圍盤旋的樣子。我們很快就能看到真跡了。Roen Kelly/Discover

1979年,法國天體物理學家讓-皮埃爾-盧米內(Jean-Pierre Luminet)在沒有超級計算機的時代,向全世界展示了黑洞可能的模樣。他手上僅有一台IBM 7040和一些打孔紙。盧米內早就知道黑洞是不發光的,但是圍繞著它旋轉的物質——從附近恆星中剝離出來的塵埃和氣體——會一直閃耀著,直到被完全吞噬。盧米內認為,通過這些物質發出的光,可以追蹤黑洞的形狀,包括其強大引力所導致的時間扭曲。

當冰箱大小的IBM計算機在1970年代後出現時,盧米內用墨水和鋼筆手繪了黑洞的圖像。他描繪了黑洞的事件視界,在那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離;還有一個吸積盤,由從附近恆星上剝離的物質聚集而成。雖然黑洞只有一個吸積盤,但強大的引力就像鏡子屋那樣將其變成兩個垂直的圓盤結構,它們在離黑洞更近的地方顯得更亮,而且一側比另一側亮。

大約40年之後,盧米內的黑洞預測基礎仍然有效,但他的黑洞圖像和其他一切都是繪畫,並非照片。這個情況即將發生改變,來自EHT(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的科學家將很快發布人馬座A*(人馬座A星)黑洞的真實照片。這是我們所屬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作為備份,科學家對我們鄰近星系M87的中心黑洞也進行了觀測,並掌握了相關數據。人馬座A*黑洞的照片可以幫助我們揭開宇宙中最神秘天體之一的神秘面紗,甚至有助於解釋諸如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圖註:EHT不僅僅是一個望遠鏡:它是由夏威夷、亞利桑那、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和南極洲的八個射電望遠鏡組成的網路。Alison Mackey/Discover

EHT不僅僅是一個望遠鏡,它是一個由八個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觀測網,這些射電望遠鏡分布在夏威夷、亞利桑那、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和南極洲。天文學家將它們對準宇宙中某個方向,同時觀測同一個天體,然後將這八個射電天線的數據合併成一幅圖像。其效果就和用一個大口徑(高精度)望遠鏡觀測到的一樣,該「口徑」相當於其中兩座距離最遠射電天線的距離。換句話說,他們創造了一個「口徑和地球大小相仿的虛擬望遠鏡」。

這種觀測方法稱為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法,簡稱VLBI。但利用VLBI法觀測時有一個技巧,根據EHT項目主管Shep Doeleman的說法:VLBI的秘訣在於,要讓這個巨大的虛擬望遠鏡發揮作用,我們在每個參與觀測的射電望遠鏡中,都放置了一個原子鐘。

當這些射電望遠鏡盯住人馬座A*黑洞的時候,數據就會被原子時間所標記,就好像在按時間排隊一樣。然後,科學家將所有在同一時間收集的數據排列整齊,比如,將一台望遠鏡在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下午5:13採集的數據,和其他望遠鏡在該時刻收集的數據放在一起。

為了實現這一點,射電望遠鏡機構的科學家需要親自帶著這些數據,去同一個地方碰頭。雖然研究人員通常會在線共享他們的數據,但這項工作的數據量實在太大了,無法通過網路進行傳遞。EHT項目主管Shep Doeleman說,不論在任何地方,獲得數據的唯一方法就是用硬碟進行空中傳遞,研究人員將其稱為跑腿的網路,這是將模擬數據集中處理的終極方式。

EHT項目團隊在2017年4月在智利進行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對黑洞的觀測,動用了智利的阿塔卡瑪大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ALMA望遠鏡是一個強大的觀測武器,可以讓EHT的空間觀測能力變得更加強大。使用ALMA望遠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天文學家必須將ALMA望遠鏡的66個碟形天線合併成一個單獨的數據,然後才能將它與其他望遠鏡的觀測結果聯合起來。

圖註:阿塔卡瑪大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儘管如此,科學家在使用ALMA望遠鏡觀測後,又做了近一年的數據分析,還是沒能得到一張黑洞的相片。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缺少了南極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不得不等到南極惡劣天氣好轉之後才能將硬碟數據寄出,並且在12月抵達麻省理工學院的Haystack天文台進行處理。

為什麼黑洞的第一張照片值得科學家如此努力?用Doeleman的話說,這是科學領域的空白。「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他說,「或許,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與之相比。」

而生命——至少是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根本不知道黑洞是什麼模樣、內部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黑洞對於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意味著什麼,也不了解它們的誕生和成長怎樣促使了生命——至少是地球生命——的誕生,使得我們有機會去觀察和理解星系是如何運轉的。

「在宇宙中,很少有話題我們會說,我們真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其中一個可能是意識,另一個就是黑洞了。」Shep Doeleman最後說。

所以,準備好一睹黑洞「真容」了嗎?

來源 | Discover

翻譯 | 林文傑

審校 | 高佩雯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