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必勝的三藩之亂,因吳三桂干錯一事、低估一人,變得註定敗亡

必勝的三藩之亂,因吳三桂干錯一事、低估一人,變得註定敗亡

三藩存在於清初是必然的,一是滿清八旗軍兵力不足,二是中國地域遼闊,三是收攏人心。明朝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前,早有洪承疇、祖大壽等人降清,這些人的能力、功績和軍隊威望等都高於就任的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為何如此呢?因為洪承疇等人有自知之明,知道一方藩王權勢雖大,難得自由,卻容易被滿清統治階層清算。

全國統一後,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成為尾大不掉的心腹之患,南方各省的兵權、財權和人事權全在他們手上,在江南等地的民心和影響力遠遠超過北京的中央朝廷。康熙十二年,關於是否裁撤三藩,在朝堂上展開激烈的爭論,最終以十九歲的康熙帝為代表的削藩派佔據絕對優勢。

三藩和中央開始扯皮,三藩以吳三桂為首,聯合南方諸省準備發動戰爭,顛覆滿清的統治。中央朝廷對此戰的準備不是很充足,年輕的康熙皇帝一廂情願地認為三藩可和平裁撤,只要滿足他們的要求。但老油條的吳三桂等人,哪是這麼容易滿足的,提要求不過是緩兵之計,積蓄起足夠的力量,一舉成功。

康熙十二年冬,吳三桂殺清廷派下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領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一職,發布檄文,稱「興明討清,蓄髮易衣冠」,各地響應雲集,台灣也不例外。戰爭之初,吳三桂軍勢如破竹,屢次大敗清軍,取得空前的勝利,佔據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湖北、貴州、湖南、河南、台灣、陝西、附件等等。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聲勢浩大,一時之間烽煙瀰漫整個清王朝,各地總兵人心動搖。

到這時,吳三桂自身戰略眼光和膽識氣魄不夠想著穩固局面、劃江而治,錯估了當時的形勢,布置防禦工事,短時間不再向北發展。古人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吳三桂就這樣失去了最好決勝機會。康熙帝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反省,調整戰略布局,分而化之,重點打擊吳三桂本部兵馬。

而吳三桂還作了一次死,把有百年民心人望群眾基礎的明朝拋棄,自立為帝,建國大周,這成為壓倒三藩之亂的最後一根稻草。康熙二十年,歷時八年之久、涉及地方之廣的三藩之亂終於結束。當所有人都以為清朝必定滅亡的時候,吳三桂干下的兩件蠢事將它挽救回來,把自己推進無盡深淵。

干錯一事:吳三桂先是滿清先鋒屠戮漢人,殺死南明許多大將,南明永曆皇帝也是他親手弄死的。三藩之亂的中途,吳三桂把一開始選擇的「反清復明」摒棄,自立謀國,誰還會相信他?出爾反爾,一而二,二而三的,各地百姓、官吏、總兵還敢相信他嗎?許多幫助三藩的都是向明義士或是對清朝有惡感的,吳三桂這樣一搞,不倫不類。

低估一人:十九歲初出茅廬、不過剷除了忠心耿耿的鰲拜集團的康熙帝,作為歷經明末清初的沙場老將和一方主君的吳三桂,自然十分看不起。況且對吳三桂而言,三藩之亂前期形勢一片大好,康熙帝對此束手無策,彷彿一個小孩看著一場大火燒來,嚇得不敢動彈了。可康熙畢竟是康熙,再爛再壞的局面,他都能處置好,變回來。

三藩之亂是吳三桂一生敗筆,史書和後人對他,實在難有什麼好評價。

參考文獻:《清史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橫的亡國之君及其後代,新皇室不僅重用,還進行聯姻拉攏
敗強敵保國祚,退權臣復榮光,一句戲言慘遭宮女悶死的皇帝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