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延期畢業率達65%:讀博,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延期畢業率達65%:讀博,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作者 | 溫才妃 袁一雪 許悅

編者按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指出,我國博士按期畢業率比較低,2012年時40%的人無法按期畢業,目前這個比例可能達到了65%。從年限上來看,三年博士最長八年畢不了業。

因此他建議,要有科學合理的分流機制,「讓適合的人讀下去,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

而對於「研究生分流」的說法,教育部於今年2月26日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中已有提及。

那麼,不能按時畢業的博士生群體是否如呂建所說正在日益擴大?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博士生延期?這一現象是否普遍?應該如何理性看待?

就此,本報採訪相關博士生、中外高校教師以及教育學者,並聯手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重慶大學小強傳播團隊,形成本版專題報道與4版數據新聞,對上述諸多問題進行全面而立體的展現,以期讓讀者能對博士生延期狀況與博士生培養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事實上,博士培養設年限,對於建設學習型社會並沒有幫助。延期是一個傳統觀念,怎樣讓博士培養富有開放性、終身性,才是人們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有終身教育的理念,就不應在博士生培養的年限、資歷上設過多門檻,尤其對於公立高校,更沒有這樣做的理由。

讀博士,你準備好了嗎

1月31日凌晨,某大學一位28歲的博士生從學校宿舍出走後失聯。

2月14日,他的遺體在附近一座水庫的蘆葦盪內被發現並打撈上岸。因為法醫未在其身上檢查出傷痕,所以警方判斷其大概率為自殺。

在出事之前不久,這位博士生因為博士論文未通過,延期畢業一年。按照規定,延期後,學校將不再繼續提供宿舍。

其父親曾詢問他是否還願意繼續讀書,這位博士生給父親的回答是,希望繼續,但缺乏方向。

這位博士生的父親也曾就延期一事聯繫兒子的導師進行懇談,其導師表示他兒子很聰明,只需要再努努力,應該很快就能畢業了。只是沒人想到,最終等來的不是他畢業的消息。

延期帶給博士生的壓力不是個例,在某高校的論壇上,一名延期博士生也發文吐露延期的尷尬,首先是實驗、畢業等帶來的內在壓力,其次是學校對延期博士生不下撥培養經費、不提供住宿和公費醫療的規定帶給他的外在壓力。

這名學生在論壇中寫道:「我知道三年能順利畢業的博士生大概只有1/3(也許不到),也就是說,我是那剩餘的2/3裡面普通的一員。」

在延期期間,一次突發的腎結石讓他意識到,沒有公費醫療和醫保的支持,看病竟如此昂貴,令他感嘆延期博士生「傷不起」。

雖然有人無法接受延期的事實,但博士生延期屬於普遍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在我身邊的同學大約有三成能夠如期畢業。」一位心理學在讀博士告訴《中國科學報》。

她同時對延期原因給出了自己的理解,「讀博本身具有挑戰性,而自身能否獲得支持、個人能力、和導師的關係等都有可能導致博士生延期畢業」。

一篇發表在2011年名為《博士延期畢業的主要原因探究及應對措施》的論文中,作者分析了國內博士生延期的原因,將其分為主動因素和被動因素兩類,兩類中又包括合理因素和不合理因素。

其中主動又合理的因素是學生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比如為了獲得高標準的學術成果,會主動提出延期畢業,當然導師也非常願意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條件;而主動不合理的因素為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頻繁更改研究方向和獨立科研能力不足。

被動合理的因素則包括導師、學校要求較高,某些研究領域的特殊性影響了就讀時間,以及健康和出國等原因;被動不合理因素也與導師相關,包括某些導師能力不足,為獲得連續穩定的科研成果而限制學生投稿,以及無關課題佔用學生研究時間。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馬榮華所帶的博士生中,目前就有兩位博士生申請延期,其中一位已經畢業拿到了博士學位。

究其原因,一位因為在國外高校研究所學習了一年,另一位則因為有一篇比較重要的論文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主動提出延期半年的要求。

「博士生不畢業,做實驗和發表論文等費用都可以從導師那裡報銷,但是畢業後就沒有這些待遇。」馬榮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解釋說。

他同時表示,因為學科原因導致延期的情況也有,但不多,「我們這個領域肯定包括野外工作,但是野外工作一般會提前進行,而且大部分課題組都有研究基礎,不會完全從零開始」。

同樣需要進行野外作業的某校碩士生馬驍也有讀博士的打算,目前正從事人類演化及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他坦言,身邊已經兩三年沒有博士生能夠準時畢業了。「博士生延期已經成為一種風氣了,主要因為畢業後研究所和高校留給年輕人進行研究的位置在減少,所以更多人希望在博士期間做更多的工作。」

博士生延期的路上,中國並不孤單

「博士」,在別人眼中與高學歷、高薪酬掛鉤,但在攻讀博士學位的人眼中則意味著漫長的時間與精力的付出,意味著在論文撰寫中的掙扎。

因此,延期畢業也屢見不鮮,其中的艱辛苦楚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明了。

那麼,國外高校中的博士生們是否也如此?延期畢業的現象又是否普遍存在於國外高校?

「如果到十月份我的文章還沒被接受,教授也不想為我開綠燈的話,那麼,我就要延期畢業了。」在日本某高校攻讀眼科博士學位的劉野告訴《中國科學報》,之前自己的一位同樣在日本讀博士的朋友,就因為文章發表數不夠,沒有達到畢業標準,不得不延期了半年。

而另一位「同病相憐」的朋友,雖然足夠勤奮,但由於自身學習的學科和畢業論文撰寫艱難的問題,已經延期了兩年之久。

劉野發現,身邊的文科博士生更容易出現延期畢業的情況,最多的延期了四年才畢業。可見,在日本高校中,博士生延期的現象也是同樣存在的。

2013年度「北大研究」重大課題「北京大學博士生延期畢業成因與管理機制改革研究」成果之一《日本延期博士生培養管理機制對我國的啟示》一文中曾指出,日本高校博士生延期普遍,其中人文、社會專業延期情況最為嚴重。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日本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中發生延期的比例達到46.7%,人文、社會專業延期比例高達84.9%和68.2%。

了解完我們的近鄰,放眼遠在地球另一面的美國高校,情況則有所不同。

「美國的研究型高校,不為博士生設置固定的畢業期限,因為每個學生具體專業不同、論文選題類型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所需工作量不同,而且學生個人的經濟情況、時間安排也不同,研究生院對於學生的畢業年限有很大的彈性。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延期畢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說,他曾在美國布朗大學求學,在那裡,博士生的求學時間主要由學生自身情況、論文的方向與性質、工作量等因素決定,學校並未規定具體期限。

他解釋道,與中國高校不同,美國大學的博士生培養沒有固定學制,論文何時達到了要求,導師組就何時安排學生答辯。

美國大學不要求博士生住在學校宿舍,只有少數宿舍供博士生申請,大學一般不提供獎學金。學生靠家庭資助、申請基金會資助或者打工來完成學業,因此導師和學生只能比較靈活地安排答辯和畢業時間,以符合每個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

此外,在美國高校,放棄或難以完成學業的博士生比例很高,放棄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為導師轉校、退休難以選擇新的導師而放棄,有的是在論文寫作方面與導師發生衝突無法協調而放棄,有的是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未曾預料的問題,如數據質量完全不可用等,無法達到最初的預期,知難而退。社會對這類情況也表示理解。

「在目前國內過於重視學位、學歷的大環境下,博士生完不成答辯、拿不到學位,不論是同學還是親友,甚至其自身都會認為這是一種失敗,並打上這樣的負面烙印。

同時,延期或肄業的博士生,對於導師、所在院系、學校評估都會造成負面影響,給學生和導師都造成很大壓力。」馬戎說,這樣僵化的博士培養制度也給學校帶來了提供宿舍、獎學金、控制學制的沉重負擔。

在加拿大高校中,情況又與美國高校不同。在大多數加拿大高校,攻讀博士學位通常學制預設為4年,但事實上,很多學生會花費5年,甚至更多年來完成學業。

一些博士生項目不會提供延期年限中的費用支持,學生需自己負擔超出年限的學費來完成學業。

最後,再來看英國高校。

英國高校博士體制與我國相比要更加多元化,可分為傳統博士學位、專業博士學位、新制博士學位等。

不同類型的博士,其培養模式、結業要求等也各不相同。

比如英國的大部分專業博士,其學製為非全日制,通常為兩年,允許學生兼顧工作,將教學與實踐融合。新制博士則融合了研究、教學式課程和專業技能訓練,通常在四年內可以拿到學位。

眾所周知,與其他國家相比,英國高校博士生的學制較短,大多數博士生在3~4年內就能夠完成學業,因此也受到很多留學生的青睞。

但也有在英國留學的學生表示,有些專業(比如計算機、法學等)根據研究內容的難度、課題論文完成度等,也會導致延期畢業的現象出現,使得學生畢業時間延長至5年,特殊案例中也有延期至7年畢業的情況。

延期背後如何「破冰」

由於博士延期越來越呈現普遍性,使得我們不得不追問這樣兩個問題——延期的原因有很多,是什麼為延期埋下了伏筆?博士培養真的有設年限的必要嗎?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對於延期博士生,要從學業角度認識問題所在」。

他指出,如今大學在校生以「90後」「00後」居多,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從小習慣於套用中小學的方式上大學,能力與素質難以達到學術人才的基本要求,這給之後的學業危機埋下了一系列伏筆。

因此,博士招生在入口處就要從嚴把關。

然而,很多高校都有拼博士點的動力,導師也有評博導的動力,多方面因素促成了一些高校因利益捨棄質量,一味擴充數量造成低水平培養。

「這反映的是管理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儲朝暉解釋,西方國家並不管理博士學位,博士質量直接與高校聲譽掛鉤。

我國雖然名為高校招收博士生,但實質是政府管理下的招生。高校類似招生代理人,如何把握畢業標準,需要政府反覆發文件、提要求。

這不禁讓人心生疑竇,辦學主體究竟是誰?是誰在要求博士生培養質量?如果政府要求博士生培養質量,那麼政府是否對每個專業都了解?怎樣才能制定一個萬能的質量標準?

「顯然,這超出了政府的控制範圍。」儲朝暉說。

事實上,對於博士培養質量,一些高校並沒有做到真正上心。

由於入口有學位辦發「執照」,出口有政府「兜底」,擴大規模導致的質量下降,並沒有真正影響它們繼續招生、頒發學位。

對此,儲朝暉建議,博士培養應真正下放給有把關能力的高校,交給高校、教師自身去定奪,只有他們真正成為主體、有決定權,培養質量直接與高校聲譽、導師聲譽掛鉤,才能解決博士培養的質量問題。「學位辦至多管理一些地方高校博士,在目前的情況下,部分地方高校尚無把關質量的能力。」

管理體制帶來的問題還體現在中斷的學業上。我國博士培養通常是在一所高校「一學到底」,於是便出現博士「有條件學好就學好,沒條件學好就拉倒」的現象,導致培養質量參差不齊。

「學業中斷的博士,之前的學分不僅應該認可,而且應該鼓勵他們跨高校、跨國學習,對其學分予以認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對《中國科學報》說,「學分銀行」的思路目前在社會教育領域已逐漸打通,在政府管理下的正規教育領域卻受到阻礙。

「事實上,博士培養設年限,對於建設學習型社會並沒有幫助。」程方平指出,延期是一個傳統觀念,怎樣讓博士培養富有開放性、終身性,才是人們要考慮的問題。

他舉例,中國古時有80歲考取秀才、進士者,國外有三代同堂同時獲得學位者,甚至外籍老年人士在我國高校讀博,超出6年,依然能拿到學位。

而對本國博士生,年限最多6年,一些博士生僅30多歲就不給機會了。「在教育交流上允許開放,卻對本國博士強調嚴格,其實都是形式主義的表現,背後並沒有站得住的理由。理應按真實水平,才能讓公眾服氣。」

「一方面我們要注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還要給更多人機會。但如今,一些政策的出台多是從高校、教師角度出發,從學生角度考慮得過少。政府、高校在要求質量的同時,缺少必要的保障條件。」程方平說,那些因在職或特殊情況(生病、出國等)所致的延期畢業博士生,在校3年後不提供補助、宿舍,卻同時面臨沒工作、延期等情況。

對此,高校可以酌情給予一定的扶持,畢竟這部分人數量不多,扶持他們的同時,可以對其學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幫助他們專心完成論文。

「如果有終身教育的理念,就不應在年限、資歷上設過多門檻,尤其對於公立高校,更沒有這樣做的理由。」程方平說。

《中國科學報》 (2019-04-10 第1版 要聞,原題《博士生延期究竟意味著什麼》)

延期畢業率達65%:讀博,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取卵、監控難產、死胎……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抗癌藥物的療效咋看出來?它能幫助避免無效治療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