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最近有關隱私安全方面的負面消息太多了,無論是外賣APP涉嫌竊聽還是簡歷泄露。信息不知道被倒賣過幾輪的網友們基本保持兩種態度:


一種是義憤填膺式:不止XX,XX軟體也是,這些APP比你媽都了解你!嘴上說著保護隱私,結果屬你獲取的多。

另一種是無可奈何式:天天接貸款電話你會慢慢習慣,麻木,甚至享受……

無論是哪種態度,網友們對隱私泄露這事就是抗拒的。但在諾頓LifeLock發布的最新網路安全報告中有一組有趣的數據:通過對 16 個國家或地區超過16000 名成年人(18 歲以上)進行在線調查顯示,全球高達83%的人擔心自己隱私安全,但有61%的人表示願意承擔一定隱私泄露的風險追求便利。在中國,85%的人警惕隱私安全,同樣有62%的人願意出售隱私獲取便利。

李彥宏:中國人對隱私不敏感,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廠長誠不欺我,你們這些口嫌體直的人。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當然,對於不同項目,使用者的意願和傾向是不一樣的。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比如像互聯網搜索歷史、位置、身份證三種信息相比,身份證信息過於敏感多數人都不願意提供。

如果把全球部分國家互聯網搜索歷史、位置和身份證信息是否願意分享的比例進行排列,會發現中國與德國、英國、美國數值非常接近,要知道這幾位都是消費文化悠久的國家,說明我國的消費者安全隱私意識比較超前。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除此之外,90%的中國人希望採取各種方式保護隱私。比如盡量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隱私信息、不使用公共 WiFi、在安裝及下載設備或服務之前閱讀完整的條款和條件、使用加密的電子郵件服務、更改設備上的默認隱私設置、清除或禁用 cookie、使用匿名支付方式、不在社交媒體個人資料中使用全名、刪除社交媒體帳戶、使用虛擬專用網路 (VPN)加密設備接收和發送的信息等。

其中有86%的人至少採取了一種措施保護隱私,只有14%的人是完全無所謂。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事實上,大部分人都希望了解自己的隱私被利用的過程,94%的人希望完整了解他的隱私是如何被利用的,94%的人希望發現他的隱私被濫用的時候可以有一個申訴的渠道,93%的人需要有要求對方刪除個人隱私資料的權利。92%的人認為需要控制個人數據使用途徑的能力。

而談到多數隱私資料掌握在不同機構手裡,是否願意額外付費加強對數據管控,讓業者抽出精力保護用戶隱私資料時,大部分表示不願意。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54%的人不願意向社媒體提供商付費,46%的人不願意向金融機構付費,44%的人不願意向零售商、線上購物網站付費,41%的人不願意向醫療機構付費,這些消費者認為這些機構有自己的隱私資料,就有義務對其進行保護,而不是額外付費。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而針對不同的機構和組織,消費者對其信賴程度也不相同。比如50%的人相信政府組織,26%的人相信醫療機構,24%的人相信金融機構,11%的人相信線上購物網站,而對社交媒體提供商的信任人數是最低的,只有8%。可能是早前國內外社交媒體數據泄露事件太多了,比如一次一次打小扎臉的 facebook 賬號數據泄露事件,推特數據泄露事件,陌陌用戶信息泄露門,3000萬條數據賣50美元……

聽說有62%的人口嫌體直想賣隱私?

總之,人們對社交媒體又愛又恨,根據數據,全球22%的消費者在過去 12 個月里出於隱私顧慮刪除了社交媒體帳戶,在中國這個數值是45%。

總之,信息共享時代數據泄露似乎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

賽門鐵克大中華區消費事業部首席銷售工程師王世煜表示:「網路安全問題往往源於盲目信任。大多數消費者都知道他們訪問的網站、登錄的社交媒體以及使用的應用程序會採集他們的數據,並相信這些信息會得到妥善保護。但是他們通常不知道這些公司收集數據的方式、原因以及目的。如今,個人信息收集的行為並沒有出現減少的跡象,且相比以往,個人信息被賦予了更高價值。」

在調查中,發現有三種最常碰到的網路攻擊,其一是是在用戶計算機、Wi-Fi網路、智能手機裝置中安裝惡意程序,惡意程序也是泄露隱私信息的主要工具,32%的人曾經受過惡意軟體的攻擊;其二是個人網路,或家庭網路遭到未授權的使用。比如不少打著WiFi破解旗號的工具,下載後不僅可以獲取用戶的WiFi密碼,使用其網路,還可能監視網路流量,甚至發動中間人攻擊;其三就是針對個人信息的竊取,國外有不少工具可以輸入社會保險號,或者電郵、地址等信息查詢自己的部分資料有沒有被外泄。

這些攻擊造成的損害有多嚴重?

僅去年一年,就有超過5.26億的中國人遭遇網路攻擊,這一數字佔中國總人口數的48%。同時,7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可能在明年遭遇網路攻擊。據估計,去年的網路犯罪共造成4020億人民幣的經濟損失,並耗費受害者36億個小時來解決攻擊的善後問題,平均每個受害者要花費6.8個小時解決問題,損失765人民幣,其中33%的受訪者花費了一周或更長的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

作為消費者,除了提高隱私保護意識,還需要避免打開可疑的電子郵件,盡量不要使用免費公共WiFi,在開立帳戶或下載應用(包括社交媒體帳戶)之前,仔細閱讀條款和要求的隱私條件。務必對Web服務和設備進行適當的隱私和安全設置,以確保信息共享安全。 還可以開啟兩步驗證或多因素身份驗證,以防止對在線帳戶的未授權訪問。

最後,別再設弱密碼了,123456不只你知道。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阿里的後智能生活時代
歐盟發布AI道德指南,這次可不是「鬧著玩」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