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零起點學中醫》自學中醫入門必讀

《零起點學中醫》自學中醫入門必讀

自鴉片戰爭國門大開肇始,中國傳統文化就面臨著新興西方文化的挑戰。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糾結半個世紀後,終於五四的「德先生」、「賽先生」引導下開啟了非「德先生」、非「賽先生」的草菅傳統文化的進程。中醫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也受到了盲目的批判,進而全盤否定。時至今日,中西文化之爭依舊激烈,各有擁鱉,挾科技及強大國力之勢,西學則佔據主導。在醫學方面的表徵便是,西醫為顯學,中醫為雞肋。西方人,或者說西學的思維方式注重實證,將主客體區分開來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最終得到所謂的科學論斷。而國人,或者說中學的思維方式則注重體驗,即此書前文所言:「以體處之,以心驗之」,「天人合一」。因而,造就了中西醫在診斷、立法及處方上的各種不同。

——天下無疾《零起點學中醫》

有不少中醫愛好者和中醫初學者,都面對著同樣的一個困惑:我想學好中醫,但究竟該怎樣學呢?

中醫的學習,大致可以劃分成以下四個階段,即蒙學階段、經典學習階段、臨床摸索階段,以及臨證與經典相參階段。

本文主要涉及前兩個階段。一、蒙學階段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學習的,無須多說。

對於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以下幾個常見的問題。

1,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一本死氣沉沉的教科書是截然不同的。

2,沒有重點。一本《中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臟象學說,絕不是五髒的位置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

3,易生誤解。中醫理論,非常崇尚體驗、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體驗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一個認識的平台,即對概念和關係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於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學的偏激認識。

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得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裡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把這本書熟讀三遍,不但在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

2,利用好豐富的網路資源。現今信息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鬆地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里,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得多了。

3,教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選用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於版本,個人比較傾向於當前正被各中醫院校廣泛使用的七版教材。總體而言,七版教材的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練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還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一書,更加側重對中醫經典理論的闡釋發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餘力的朋友可以選讀。

4,最後,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1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松,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二、經典學習階段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

有一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麼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一個是人文科學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直向前的,像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後,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莊子無法取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後世當然可以發展,而且必須發展,但是經典的價值卻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裡,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里,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需要首先在有限的時間裡,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從實踐中發展創新。

「不幸」的是,醫學更多的是一門「人學」。醫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決定了醫學的性質本身,更趨近於人文學科。經典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認為,既然經典是最好的,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經典,達到古人的境界,還有什麼必要學習現代的中醫教材,妄走些彎路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麼。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國化的環境里,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部都是被嚴重西化過的。這樣的狀態,讓我們與古人之間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已經無法很好地相互理解了。中醫教材的價值,就在於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語言上的橋樑,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與古人的思想發生共鳴。

那麼經典的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中醫老師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相當的難。難就難在先是需要鑽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著表達出來給學生。那麼對於自學學生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對於經典的學習,我提以下幾個建議:

1,明確自己的方向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裡的。學習經典也是這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吧。

那麼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於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於臨床病症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鑽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許多純粹的理論探討著作也就不一定適用了。相反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案的書籍文章就要好得多。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書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才會更有動力。

如果是從治學的角度,或是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自然需要另當別論,無疾這裡就不多講了。

2,從淺到深的學習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評判價值的惟一標準嗎?

翻譯的版本,可參考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

3,遇到問題,多參考注家閱讀古文,在理解上無論如何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注家的註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鑽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常可以為我們打開一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路,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註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對經典的注家常以千計,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幾十家。這裡不便一一介紹。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選擇來讀。

以上把中醫學習的前兩個環節大致地介紹了一下。下面的兩個階段,即臨床摸索階段、臨證與經典相參階段已經不屬於入門階段,而是精進、提高階段的學習了,距離當下的中醫愛好者群體還比較遠,無疾這裡暫時先不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樂讀 的精彩文章: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養生最講中庸之道
中藥檀香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檀香有哪些價值

TAG:自在樂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