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謖在街亭的布陣,很符合古代名將的用兵之道,為何還打敗了

馬謖在街亭的布陣,很符合古代名將的用兵之道,為何還打敗了

馬謖的街亭之戰,其實是完全可以打勝的。馬謖的策略似乎也沒有什麼錯,而且很符合古代名將用兵之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馬謖在街亭的布陣,很符合古代名將的用兵之道,為何還打敗了

(馬謖劇照)

一者,馬謖必須「先聲奪人」。馬謖指揮的是先鋒軍,他的任務不是牽制敵人。牽制敵人的任務,其實是守箕谷的趙雲和鄧芝在做。作為先鋒,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先聲奪人。也就是說,在和張郃交戰的時候,一次性打敗張郃。只有打敗了張郃,才能提振蜀軍的士氣。在主力部隊到達之前,佔得先機。所以,馬謖急於打勝這場仗,並沒有什麼錯。

二者,馬謖充分利用「地利之險」。擺在馬謖面前的地利之險有兩個,一是山下的城市,二是山上。這兩個對比,肯定選擇依靠山上是明智的。因為山下的城市,本來就多年失修,城防各方面肯定都靠不住,根本無險可憑。而山上居高臨下,無論射箭,衝殺,都很有優勢。

三者,馬謖「陷之死地而後生」。有人說,馬謖依靠山上地利之險沒錯,但是,山上沒水啊。不錯,山上是沒水。但是,馬謖又不打算在山上長久居住,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險,打一場勝仗而已。有沒有水,又有什麼關係呢?再說了,兵法上講「陷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後生。士兵們沒有水,他們想活命,就只得拚命打。就像韓信背水列陣一樣。

所以說,馬謖這個飽讀古代兵書的人,其初期想法,其實是沒錯的。

馬謖在街亭的布陣,很符合古代名將的用兵之道,為何還打敗了

(街亭之戰)

可是,既然馬謖的想法沒錯,為什麼最終卻沒有把好的想法,轉變為好的結果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馬謖對「陷之死地而後生」沒有完全搞明白。

我們分析一下韓信的「背水一戰」。韓信最後之所以把「背水一戰」打贏了,並不是只在水邊布陣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系列的配合行動。

第一個行動,是在山谷兩邊埋伏兩隊人馬,等趙軍出來後,對趙軍進行夾攻。

第二個行動,是「拔旗易幟」。韓信另外還派了一隊人馬,等到趙軍出城後,爬到城上,拔了趙軍的旗幟,插上漢軍的旗幟。

也就是說,實際上背水一戰,目的只是要「引蛇出洞」,真正打,靠的是兩邊埋伏的士兵。同時再靠「拔旗易幟」給趙軍帶來的恐慌。如果沒有這兩步行動,光靠水邊列陣的士兵,肯定只有死路一條。

但是馬謖在把士兵布置在山上的時候,並沒有其他配合性的排兵布陣。沒有這樣的排兵布陣,那就只有「陷之死地」,沒有「後生」了。

馬謖在街亭的布陣,很符合古代名將的用兵之道,為何還打敗了

(諸葛亮劇照)

二、馬謖過高估計了蜀軍的戰鬥能力。

馬謖想先聲奪人,一戰而勝,壯蜀軍聲威。但是他顯然過高估計了蜀軍的戰鬥能力。

實際上,劉備入川後組建起來的蜀軍,根本就沒有打過什麼大型的戰役,沒有得到過鍛煉。唯一打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又是一次失敗的慘痛記憶。而且,夷陵之戰留下來的,也只有不足兩萬人。這兩萬人,還主要鎮守在白帝城,並沒有參加北伐行動。

諸葛亮組織的北伐戰爭,差不多是這批蜀軍打的第一仗。

反而張郃的軍隊,是久經考驗的,是多次在戰場上歷練過的。所以,馬謖用新軍打張郃的「熟軍」,能力上顯然是不足的。

能力不足,用來打馬謖想像中的那種戰爭,如何打得贏呢?

三、馬謖的部隊缺乏執行力。

馬謖的部隊,明顯缺乏執行力。缺乏的原因,是一開始大家都不服氣馬謖。當時大家推舉魏延和吳懿統領先鋒軍,可是諸葛亮卻派馬謖帶兵。馬謖完全是個新兵蛋子,從來沒有單獨帶過軍,大家都不服他。不服他,自然對他的排兵布陣深為懷疑。,執行力便很成問題。

從王平反覆規勸馬謖,應該放棄在山上紮營,應該把軍隊拉進城中防守等等,就可以看出,整個部隊有多麼大的意見分歧。這樣的意見分歧,肯定會影響到士兵。這樣打起仗來,還打得贏嗎?

所以,看起來馬謖用兵之道,都符合古代兵法,實際上真的就是「紙上談兵」。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史料記載,朱元璋微服私訪,買瓜後卻殺了瓜農,這是真的嗎
二戰中,英美為何不等到蘇德兩敗俱傷,再發起諾曼底登陸行動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