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首鋼搬走後,留下的遺產有了新生命

首鋼搬走後,留下的遺產有了新生命

首鋼園區北區效果圖。圖/受訪者提供

首鋼變形記

本刊記者/楊智傑

本文首發於總第895期《中國新聞周刊》

首鋼,上世紀末中國最大的鋼鐵廠,經歷了一場華麗的變身。

北京申奧成功以後,為改善北京的整體生態環境,2010年年底,首鋼北京石景山園區鋼鐵主流程全面停產。閑置的首鋼北京園區沒有拆除,而是以保護和利用為基礎,在原先的工業場地上進行規劃和改造。2015年,北京2022冬奧組委選擇園區作為辦公地點,首鋼以此為契機,開始大力推進園區建設。

曾經歷經輝煌的北京西部規模最大工業區,正在被打造成北京工業遺存再利用的典範和城市復興新地標。

回聲穿過廢棄的機器和空曠的屋子

首鋼搬遷到曹妃甸之後,工人劉博強曾回到首鋼老廠區,他喊了一聲,回聲穿過廢棄的機器和空曠的屋子,嗡嗡作響。劉博強很不適應,過去這裡每天機器轟隆隆地運轉,即使兩人面對面說話也得靠喊。如今廠房只剩下安靜的機器。

劉博強1996年從首鋼技校畢業,被分配到了首鋼軋鋼廠。隨著北京城市整體規劃調整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首鋼不斷壓縮產能,他先後輾轉到了第二鍊鋼廠和維檢中心。2010年年底,首鋼老廠區停產後,他又轉到新成立的首鋼園區綜合服務有限公司,成為機電安裝部的工人。那時候他站在老廠區,不知道這裡會何去何從。

當時,首鋼管理層也面臨難題和抉擇。2005年,國務院批准「首鋼實施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整治」方案。2007年,北京市政府批複《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提出首鋼北京園區將來的發展重點是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2010年6月,北京首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建投公司」)成立,專門負責首鋼北京園區的開發建設工作。

首建投公司總經理助理白寧參與了首鋼北京園區改造的全部過程,他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首鋼工業遺存保留與再利用工作開展過程,也是首鋼人對工業遺存的認識由淺入深的心路歷程。

2010年,首鋼主廠區全面停產,工業遺存的去留問題逐漸受到關注。首鋼轉型是否要保留工業遺迹,曾經在公司內部有過爭議。首鋼搬遷到曹妃甸成本非常高,達900多億元。同時,舊廠區機器設備閑置後非常容易鏽蝕,為保證園區安全,必須得定期維護做防鏽處理,這也是一大筆開支。要想快速回籠資金,有些人提議,首鋼北京廠區全部拆平,開發房地產。

不過,整體保留工業遺存的價值逐漸被認識到了。2013年,國家啟動全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工作,首鋼老廠區進入首批試點名單。一年以後,國務院出台政策,首鋼老工業區獲得了政府土地和財稅政策的傾斜。

這些研究和政策的支持,使此前的爭議平息,首鋼明確了對工業遺存保護、利用的開發思路,傳承首鋼工業風貌。

城市復興新路徑

到首鋼北京園區的西北部,除了三高爐外,最顯眼的莫過於已經改造過的6個圓柱形的筒倉。這裡是西十筒倉,過去用於儲存和運輸高爐煉鐵原料。

現在的筒倉已經看不出儲存煉鐵原料的痕迹,為實現改造創意的國際化和多樣化,首建投公司邀請3家具有工業改造設計經驗的團隊共同開展了方案設計。

筒倉外觀統一保持混凝土工業建築的本色,乾淨清新。空中的皮帶通廊被最大程度地保留,露出了框架,並被重新恢復為生產時期的首鋼藍。筒壁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洞口,筒倉之間設有觀光電梯,使用鋼結構和玻璃幕牆保護,現代風格和工業的歷史風貌形成鮮明對比。

這是首鋼改造的第一個項目。2013年5月,西十筒倉的一期工程被列入國家發改委2013年度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專項備選項目,要求改造既要滿足使用需求,也要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建築風貌。

為什麼首先選擇西十筒倉進行改造?白寧介紹,首鋼廠區保留了很多大尺度的工業建築物,如何對其植入新的功能、產生新的活力,首鋼希望利用改造試點項目進行探索。考慮到當時首鋼園區還未對外開放,園區內的道路等基礎設施不太完善,所以選擇緊鄰外部道路且工業特徵明顯的西十筒倉作為改造試點。

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劉伯英當時也參與了此項工作。他回憶,西十筒倉位於園區最北邊,緊鄰阜石路,改造後更容易向外界展示。另外,這裡有保留完好的16個筒倉、2個大料倉以及其他工業設施,如轉運站、除塵塔、皮帶通廊等,集中了煉鐵生產的關鍵環節,很有代表性。

他們曾去調研外國工業區的改造,例如德國魯爾區、多特蒙德等地。首鋼北京園區作為城市更新的主體,沒辦法照搬國外的改造方式——對工業資源保留,建成大型工業旅遊主題公園,後續依靠政府補貼來維護。首鋼需要對工業建築植入新功能,產生經濟效益。

也曾有人提議,將首鋼園區的改造參照798藝術園區,將廠房直接交給藝術家和文化機構租用、改造,但這個提議沒有得到支持。白寧介紹,租客對首鋼風貌的理解和改造設計水平肯定存在差異,而且筒倉等建構築物作為特色工業遺存,一旦改造失誤,將無法彌補。園區改造應在總體規劃和風貌的引領指導下,以創新的思路對每個改造項目精雕細琢,才能使老的工業遺存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劉伯英看來,首鋼跟798有一個很大的區別:798以廠房為主,而首鋼廠房不多,多是筒倉、料倉、高爐等工業設施,改造複雜程度和難度非常大。這也是它的優勢,一旦改造完成,它會呈現出比別的園區更有震撼性和獨特性的工業景觀。

現在走到西十筒倉門口,路牌上顯示這裡是冬奧組委辦公樓。設計團隊最初希望將工業特徵明顯的筒倉改造為創意的設計師走廊,但是在設計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制約因素,比如改造初期團隊經驗不足、長期荷載讓既有建築發生變形,節能、抗震、消防等指標在工業改民用建築上難度大,相比新建建築,改造項目在結構形式和施工技術上相比更為複雜。

「對於首鋼這種既有場地的更新改造,較傳統的新建園區相比,還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希望能夠更多保留地塊內工業建、構築物,有時很難滿足常規城市規劃要求,如綠地率、停車配建、人防結建等指標,需要創新性地採取區域統籌、集中建設的方式來解決。」白寧介紹。

保留下來的工業遺產經過了專業篩選。2006年,首建投公司聯合清華大學劉伯英團隊,對現存建、構築物的現狀、歷史、文化、藝術、技術、經濟等各個方面逐一進行綜合考察,以延續歷史脈絡、強化場所精神為目的,確定了36項強制保留、42項建議保留,以及124項重要工業資源。

2014年,首鋼委託中國工程院等組織開展了城市風貌研究,由徐匡迪院士牽頭,吳良鏞等五位院士領銜,在保護和利用工業遺存的基礎上,探索「城市復興」新路徑,建立建築風貌評價體系,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對首鋼園區的未來風貌保護進行指引。

冰與火的碰撞

2016年5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組委會入駐首鋼,首鋼隨之與體育產業結緣。

冰與火開始了奇妙碰撞,首鋼工人劉博強的工作從軋鋼轉向了製冰。2013年起,他在首鋼園區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做空調製冷技術工人。2017年,服務公司招募製冰工培訓。

當時,雖然北京申冬奧成功,但是冰上項目在中國仍然小眾,劉博強和同事根本不知道製冰是什麼。包括劉博強在內只有6個人報名,隨後在首都體育館集中培訓兩個月。由於體育館條件有限,他們多數時候要在場邊觀摩掃冰。培訓結束後,大家回到服務公司繼續原來的工作。劉博強出於興趣,仍然會抽出周末時間跑到首都體育館向師傅們請教。

2018年6月22日,位於首鋼園區的國家體育總局冬季訓練中心啟用。劉博強一直不間斷練習製冰,基礎最好,很快從服務公司被調到首鋼冬訓中心的冰壺館,跟隨來自加拿大的頂級製冰師學習技術。近兩年,冰上運動在國內開始受到追捧。國內專業製冰師不多,劉博強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有一點他不用懷疑——由於冬奧會開始接觸製冰,給他人生中帶來一次重要機遇。

劉博強工作所在的冬訓中心,是在冬奧組委入駐後首鋼改造的項目。2017年2月,首鋼與國家體育總局簽署了《關於備戰2022年冬季奧運會和建設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區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按照協議要求,首鋼要利用廢舊廠房改建成國家隊訓練基地,保障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冰球等項目11支國家隊45個小項的訓練需求。

2017年4月,在精煤車間和運煤車站內,國家冬季訓練中心工程開始改建,涵蓋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冰球冬奧訓練場館「四塊冰」,同時建設的還有網球館、運動員酒店式公寓等配套設施。設計者除了按照冬奧會標準建設外,同樣要兼顧工業遺產的保護。

首鋼冬訓中心冰壺館,國家隊選手正在訓練。攝影/本刊記者 董潔旭

除了為冬奧會提供訓練場地,首鋼也將舉辦2022年冬奧會跳台滑雪比賽,這是唯一一個位於北京中心城區的雪上項目舉辦地。2022年將有4塊金牌在這裡產生,目前該項目已經投入建設,賽後作為奧運遺產永久保留。

實際上,首鋼在體育領域原本就有很大優勢。旗下的首鋼男籃、女籃在業內都是專業強隊,奧運冠軍丁寧是首鋼女子乒乓球隊的主力球員。同時,首鋼還坐擁首鋼籃球中心、首鋼體育大廈、社區俱樂部等資源。

冬奧會推動了首鋼體育產業的布局,讓首鋼園區的發展方向更加清晰。上述《協議》提到,首鋼未來要建設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區、體育總部基地,爭取體育產業自貿區專項政策等。

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張建東曾介紹,冬奧會過後,首鋼園區將會是北京西部的冰上運動聚集區。

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2018年11月23日晚,賓士新車發布會在首鋼舉辦,數百人見證了一次特別的展示。

原本用來煉鐵的三高爐外部被燈光打得通紅,藍色光柱穿插其中。在三高爐內部,人們置身於主體高爐、熱風爐、重力除塵器和干法除塵器等工業構築物之間,新車以環繞高爐內二層一周的方式登場。伴隨著炫酷的燈光和動感的音樂,身處其中的人能充分感受工業文明和現代科技的碰撞。

不少場地已經開始承接商業活動和體育賽事。除了三高爐,「四塊冰」承接了中芬冬季運動年開幕式、KHL大陸冰球聯賽、國際雪聯城市越野滑雪積分賽等。

隨著中國城市化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工廠搬遷,原來的工業用地如何更新成了這些工廠面臨的問題,首鋼在這方面成為引領者。

劉伯英長期關注工業遺產改造,在他看來,很多地方產能升級後都會留下廠房和工業構築物,全部拆除是一種浪費,從資源保護、生態環保上也不科學,從歷史文化傳承上更應該予以保留並找到新用途。他認為冬奧組委的入駐,激發了場地的活力,帶動了首鋼園區的轉型發展。

幸運的首鋼趕上了大事件的契機,就像原江南造船廠老廠區趕上了上海世博會,搖身一變成為江南造船博覽館。但不是每一個城市都有這樣的機會,劉伯英認為,其他工業區完全可以跟城市新功能、新需求結合,比如改造成體育館、學校、劇場、酒店、文化中心等。

「這是工業遺產很重要的特點,它不像故宮,只能做博物館和參觀。它是活態的、可以使用的,要在使用中保護和展示它。」劉伯英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遭「拘禁」7年小伙:逃跑過三回,抓回去遭鐵鍬把兒打腿
革命導師馬克思:你真的了解這個「完美主義者」嗎?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