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天氣暖了,為什麼我還是怕冷?答案可能在這4種「病」里……

天氣暖了,為什麼我還是怕冷?答案可能在這4種「病」里……

春天的倒春寒,夏天的空調房,冬天的寒潮……對於怕冷的人來說,生活處處是戰場。

明明天氣回暖,眼看大家都換上了單薄的春裝,冷得瑟瑟發抖的你恐怕要納悶了:為什麼我還覺得冷?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專家,提醒你藏在怕冷背後的健康危機,並教你如何做一個「暖暖」的人。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主任 郭樹彬

中國康復醫學會創傷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 徐延彬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教授 黃連珍

河南省中醫藥協會養生保健分會副會長 呂沛宛

常怕冷,警惕4種病

經常怕冷,也許意味著你的身體存在某些健康隱患。比如,以下4種病症,就很容易導致人怕冷畏寒。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

甲減患者能量代謝率下降,產熱減少,容易畏寒。

同時,患者還會出現乏力、手足腫脹、嗜睡、記憶力減退、少汗、關節疼痛、變胖、便秘,女性則會出現月經紊亂、過多或不孕等癥狀。

雷諾現象

此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起病一般緩慢。

典型發作分為3期:

缺血期,患者手指、足趾皮膚多對稱出現發作性蒼白、僵冷,伴有出汗、麻木或疼痛,很少超過手腕。

缺氧期,受累部位繼續缺血,皮膚髮紫,皮溫低,疼痛一般較輕。

充血期,患者多有刺痛感等。

周圍動脈病

一般指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供受阻,引起肢體缺血。多在60歲後發病,且男性明顯多於女性。

其典型癥狀是肢體運動後局部疼痛、緊束、麻木或無力,停止後即緩解。

患者除肢體溫度較低外,還會營養不良,皮膚薄、亮、蒼白,毛髮稀疏,趾甲增厚,嚴重時出現水腫、壞疽與潰瘍等。

神經性厭食

這是一種心理因素引起的慢性進食障礙。

患者攝入能量不足導致機體產熱下降,容易畏寒,且伴有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障礙,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惡病質狀態、機體衰竭等,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貧血、缺乏某些元素(如維生素B12或鐵元素)、服用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以及飲酒等都會使皮膚溫度下降,感覺渾身發冷。

讓你越來越冷的7個習慣

「感覺冷」不一定是真的寒冷,也許只是不良習慣惹的禍。

1

不愛運動

運動時肌肉收縮可產生更多熱量,中低強度運動時身體產生的熱量是安靜時的3~5倍,而高強度運動時身體產生的熱量則是安靜時的10~20倍。

經常鍛煉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熱量,緩解怕冷癥狀。

2

吸煙

美國心臟協會會刊《循環》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吸煙會對人體血液循環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即使抽一根煙,也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流量明顯下降。

3

衣物太緊

緊身衣物易導致手腳等身體末端血液循環不暢,出現手腳冰涼等癥狀。建議選擇寬鬆、舒適的衣物。

4

愛吃素

很多人吃素後還控制主食的攝入,用果蔬代替,這樣會導致人體熱量不足,更怕冷。如果習慣吃素食,應適當增加主食比例。

5

吃寒涼食物

愛吃寒涼食物,常吃冰激凌、喝冰水等會使身體陽氣不足,導致怕冷。建議怕冷的人盡量少吃寒涼食物,也應少吃西瓜、綠豆、鴨血等涼性食物。

6

過度節食

食物攝入人體後,一般的能量會轉化為熱能,用於保持體溫和供人體散熱。

吃得太少,身體能量跟不上,會使人體氣血虧欠,內臟營養不足,導致四肢寒涼。

7

疏於保暖

缺乏保暖意識,穿著過少,會使人體代謝變緩,更容易失去熱量。

春季衣服過薄,會消耗體內熱量,相較而言,女性身材嬌小,產生熱量的肌肉群更少,代謝率更低,因而更易喪失熱量。

當感覺冷時,可以及時增加衣物,減少身體通過皮膚傳導、散發熱量。

5件事拯救怕冷的你

建議怕冷的人從以下幾方面調養身體。

吃對食物

如牛肉、羊肉,烹調時加入辛溫的蔥、生薑、胡椒、咖喱等調味品,不要大量吃西瓜、黃瓜、梨、螃蟹等寒涼的食物。

以下幾種微量營養素參與能量代謝,如果缺少會降低人體的禦寒能力:

維生素C

攝取大量維生素C,能明顯減少因寒冷而導致的直腸溫度下降。

B族維生素

大部分B族維生素在體內起到輔酶作用,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

缺鐵者外周組織的供氧減少,而缺氧則導致身體的能量代謝發生障礙,自然會因產熱不夠而感到寒冷。

鈣離子有助調節肌肉的收縮與舒張。

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甲狀腺素能夠促進身體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轉化成能量,抵禦寒冷。

選對運動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依據個人愛好、體力強弱選擇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佳,如瑜伽、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

多曬太陽

天氣轉涼,如果戶外活動減少,可在陽台上晒晒背部,藉助自然界陽氣溫通經脈。

熱水泡腳

熱水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控制在40℃左右,同時可按摩足底的湧泉穴,起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

護好「重點部位」

陽虛體質(常表現為手腳發涼,上腹部、背部或腰膝怕冷,喜靜,易腹瀉)者要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以下幾個部位:

頭部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頭部得不到保護,體內陽氣容易外散,天冷出門建議戴頂帽子,最好蓋住前額和耳朵。

頸部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上承頭顱,下接軀幹,還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這使它「身體」格外嬌貴。

怕冷的人可選擇有領的衣服,尤其是老人,起風時外出最好戴圍巾,對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病有好處。

腰部

腰為腎之腑,腎喜溫惡寒,一旦它覺得冷就會立刻「鬧情緒」。如果你本身就怕冷,那就不要讓腰部裸露。

平時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

膝部

膝部受涼可能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是避免裸露膝部,同時注意運動不要過量。

陰雨天、空調房中也都不能讓膝關節受涼、受潮,可在膝蓋上蓋一塊小毯子來保暖。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全球吃飯報告來了!《柳葉刀》:20%以上中國人死於「吃錯飯」
「科學抗癌,我們既要健康也要美麗」 ——全國乳腺健康公益宣教活動啟動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