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軍閥混戰時,宋哲元攻破鳳翔城,為何將城中數千守軍殘忍殺光

軍閥混戰時,宋哲元攻破鳳翔城,為何將城中數千守軍殘忍殺光

1928年9月,宋哲元和張維璽在攻下陝西鳳翔城後,俘獲了守城匪軍5000人,然後將這5000人全部屠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鳳陽大屠殺案」。

眾所周知,宋哲元曾帶領赫赫有名的第29軍,在喜峰口血戰日軍,彰顯了不屈的民族氣節。其所部「大刀隊」,更是讓日軍聞風喪膽,名揚天下。

(宋哲元舊照)

這樣一位西北軍五虎將之一的顯赫人物,後來鼎鼎大名的抗日英雄,為何當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處決數千名匪軍呢?

一、艱苦卓絕的鳳翔奪城戰。

1928年初,宋哲元受命於馮玉祥,攻打鳳翔縣城。固守鳳翔縣的是陝西軍閥黨玉琨。黨玉琨經營鳳翔縣十多年,手下有7000人左右。他不但在城內囤積了大量的武器彈藥、糧食衣物等戰略物資,足可維持城內軍民三年之需。還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加厚加高了城牆。把城牆外的河道,拓寬了兩三丈。從而將鳳翔城打造得固若金湯,使得鳳翔城擁有易守難攻的戰略優勢。

因此,奪城戰進行得異常艱苦。宋哲元調集3萬兵力,對縣城展開了近半年的圍攻。不但沒能前進一步,反而損失了數千官兵。

時間來到了7月,宋哲元眼看鳳翔久攻不下,於是向馮玉祥求援。馮玉祥電令張維璽帶領西北軍第13軍,緊急馳援。此時,宋哲元手上已擁有兵力5萬多人,但仍然對黨玉琨無可奈何。

於是,宋哲元和張維璽商議,採用了挖地道的方式,直接挖到了鳳翔城牆邊下,埋下了近3000公斤的炸藥。隨著一聲巨響,堅固的鳳翔城牆,被炸開了一條巨大的豁口。城外的宋哲元部大炮轟鳴,機槍齊射。

在一番狂轟亂炸後,數萬西北軍從豁口蜂擁而入,鳳翔城就此被攻陷。黨玉琨本人也慌不擇路,在巷戰中身受重傷,死於非命。

(馮玉祥舊照)

二、血腥殘忍的俘虜大屠殺。

鳳翔城陷後,宋哲元俘虜了黨玉琨部大約5000餘人。

按照處置俘虜的一貫做法,要麼收編招安,要麼遣散回家。但是,宋哲元卻提出了一個血腥殘忍的方案,將這5000人全部處決。此舉遭到了張維璽的竭力反對。但宋哲元一意孤行,決意殺俘。張維璽懾於宋哲元的威望,只好同意。

於是,「鳳翔大屠殺」由此上演。宋哲元將斬殺500名俘虜的任務交給了張維璽的手槍營,他選出身強力壯的50名行刑者,手持大刀,輪流執行。

宋哲元下令將這500名俘虜押至一個枯井旁邊,將俘虜的人頭砍下,然後踢入井中。最後把軀幹一併扔到井裡。縱使這些行刑者孔武有力,體力充沛,但仍然砍得手臂發軟,渾身是血。

隨後,宋哲元下令,將部隊俘獲的其餘黨玉琨所部,交由各團處決。除少數軍官認為太過血腥,偷偷放走一部分外,其餘人等悉數被殺。

據統計,此次「鳳翔大屠殺」,至少有4000人慘遭屠戮。

(鳳翔大屠殺,圖取其意)

三、宋哲元殺俘的原因。

一是黨玉琨作惡多端,人神共憤。

黨玉琨盤踞鳳翔期間,瘋狂盜挖鳳翔一帶的古墓葬,掠奪了周秦至漢唐年間的隨葬文物,成了臭名昭著的盜墓土匪。

他任命部下旅長賀玉堂專事盜墓,帶領手下士兵到處掘墳。還和地方勢力狼狽為奸,動員上千民工,對鬥雞台一帶的秦漢古墓大肆盜掘,將古墓中的珍貴文物洗劫一空,倒賣其中的貴重青銅器和玉器等,供自己肆意揮霍和裝備部隊。

宋哲元攻陷鳳翔後,在一個密室里,發現了數百箱未來得及處理的文物。包括著名的西周夔紋銅禁和珂尊,以及大量的銅鼎、玉器、青銅器、黃金飾件等。

黨玉琨的盜墓行為,不但嚴重破壞了周秦文化,也讓當地百姓深惡痛絕。而且,黨玉琨在鳳翔橫徵暴斂,殺人越貨,放縱部下為所欲為。他本人也長期吸食鴉片,且煙癮極大,整天煙不離手。這些行為都激起了當地百姓的極大憤慨。

宋哲元由此認為,黨玉琨手下的匪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二是殺俘具有震懾作用,可以減少攻城的傷亡。

早在攻取陝西同州的一戰中,張維璽就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不但圍城時間長達兩月,還損失了近千人馬,才拿下了同州軍閥麻振武。在城破之時,宋哲元就曾致電張維璽,最好是將俘虜的3000麻部全部處決,以震懾其它軍閥,造成畏懼感,讓他們不再拒城死守。

但張維璽不但沒有殺俘,反而給這些俘虜發放了路費,遣散回家,直接給後來的鳳翔之戰,造成諸多困難。

宋哲元的血腥殺俘,還真收到了奇效。甄士仁和張九才兩位匪軍,在幾天後就主動上門歸降。之後,陸續又有幾股土匪或軍閥來降,陝西的地方軍閥也由此被基本擊破。

當然了,如此殘忍之事,也只有在軍閥混戰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才會出現。但願這樣的悲劇,永不再來。

(參考資料:《陝西民國戰爭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斯大林的妻子身為國母,光彩滿身,為何卻在1932年意外自殺了
經專家考證,光緒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很大,兇手最有可能是誰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