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父、導師、摯友——梁啟超的家教

慈父、導師、摯友——梁啟超的家教

梁啟超像

近代中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梁啟超,不僅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方面喚起了一個時代的覺醒,培養了大批卓越的人才,促進了近代中國的發展,而且在家庭中他是孩子們的慈父、導師、摯友,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成功。

他的五男四女,人人成才,個個都有專門科學知識,並熱忱報效祖國,成就斐然。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庄,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經濟學家,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三女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梁啟超的寫作、工作、會客及交往異常繁忙,但他在百忙中又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對孩子們非常慈愛卻又毫不溺愛。梁啟超對孩子們特別慈愛親近,他對每個孩子都有昵稱,他常呼大女兒思順為「寶貝」、「乖乖」,當梁思順已是幾個孩子的母親時,仍稱她「我的寶貝」、「乖乖」,他特別愛女孩,尤愛大女兒。對孩子們的昵稱還有達達、庄庄、小白鼻等。當孩子們在幼小時,他常去抱抱親親,孩子稍長大後,抽空與孩子們講講玩玩,領孩子們到雙濤園及海邊游泳、釣魚。1925年7月10日在《致孩子們》信中說:「近來和阿時、忠忠三個人合作做點小玩意,把他們做得興高采烈。」由此可以清楚看到梁啟超與孩子們玩耍的興緻。

梁啟超子女合影

梁啟超關心孩子們可說是無微不至的。不僅在孩子病痛時親自看望、電話詢問乃至護理,平時甚至對給孩子們做什麼衣服,給女孩做何種花色的衣服都十分關心。當他與孩子們分離時,經常給孩子們寫信,政事、家事、遊記、健康狀況乃至內心深處的想法等,無所不談,「大事小事都不瞞你們」。

梁啟超與孩子們書信往來十分密切,信中沒有乾癟的說教,更沒有嚴厲訓斥或硬性規定。每見孩子稍有進步時,他非常高興,口頭表示肯定或給以紀念品作為獎勵。每見孩子有思想情緒時,則曉之以理,加以引導。如選擇學習專業等有傾向性建議時,亦以商量的口吻,究竟如何辦,由你們自己決定。如有分歧意見,也建議他們在思順處開個家庭會商議著辦,信中體現了家庭開放和自由,語氣生動、溫和,有情有理,孩子們讀起來,也格外親切舒暢快樂,也易於接受父親的教誨。

孩子們也及時給父親回信。梁啟超每當接到孩子們的來信,無不興高采烈,隔幾天收不到孩子們來信時,則發出熾熱的思念之情,甚至達到發瘋的程度,在一次酒醉以後,滿紙寫的是「我想念思順」、「我想寶貝思順」,或懷疑孩子們病了等,感到心情不安。

1927年6月15日他在《給孩子們》的信中說:「三個多月不得思成來信,正在天天懸念」「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晚年,梁啟超病痛不斷加深,更盼望孩子們的來信。1927年11月15日在《給孩子們》的信中說:「晚日等到了思成的信,高興到了不得」。在海外的孩子們也經常盼望收到父親的信,「三個禮拜不接到父親的信就撅嘴了」。由此可見,梁啟超與孩子們間有著極其深厚的情誼。

梁啟超和他的孩子們

治學,是梁啟超與孩子們書信溝通的重要內容。讀書的目的是什麼?1916年2月8日《致順兒》的信中,梁啟超回答說,「吾家十數代清白寒素,此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膻而喪吾所守也」。他強調孩子們應堅守忠厚為本的家風,不必去巧取豪奪,損傷人格。「但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因此「總要在社會上常常儘力」「人生在世,常常思報社會之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至於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見,都不必管,更不必悲觀,「我以為一個人什麼病都可醫,惟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病毒。」從道理上講,你們「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但在當時的國內學術環境下,你們在「美國再蹲兩三年,也並非不是愛國的,在那裡發揮自己建築藝術上的創造能力」,若能成功也是「發揮本國光榮,便是替祖國盡無上義務」。

孩子們赴美國、加拿大留學,梁啟超當然希望他們取得一流的成績,歸國後成為學科的開創者和一流專家。但是,他對孩子們學習的要求卻是求實的、辯證的。一方面告訴孩子們「學業內容之充實,與生命內容之充實擴大成正比例」,但當孩子們感到學習壓力很大,唯恐不能升級時,梁啟超則勉勵他們說:「汝等能升級固善,不能也不必憤懣。但問果能用功否,若既竭吾纔則於心無愧。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佳子弟矣。」並明確告訴孩子們,「求學問,不是求文憑」「不必著急,只須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進而使他們自覺努力學習。當他得知孩子們用功過猛時,又及時指導說,「做學問原不必太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見得便會受益」,應該「優遊涵飲,使自得之」。又告訴孩子們向實踐學習,「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彼宜從實際上日用飲食求學問,非專恃書本也」。

當孩子們進入大學科學研究階段,梁啟超知道他們要埋頭猛攻與細細咀嚼。他說:「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熳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用去。在熳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有所諸已。

梁啟超給子女們的書信

學習也不能過於專門化,太單調的學習生活易生厭倦,應該「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或者音樂、美術等」,「興趣廣泛些才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必要時「趣味轉過新方面,使覺得換過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使生活燦爛向榮,而且「要跟著潮流求自己職務上的新智識」。

培養孩子們的獨立自主精神,一切尊重孩子們的興趣,這是梁啟超指導教子的依據和出發點。他在給孩子們的信中說,關於當前學習的事業與將來就業發展關係及方向,要各個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貢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梁啟超曾熱情建議思庄學習國內奇缺又大有前途的生物學。後來當他發現思庄對文學更有興趣,就同意她轉學文學了,要她「自己想想拿定主意」,後來竟成為圖書館學迷。以此培養孩子們創造性地獨立生活能力。

梁啟超還特別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1923年5月,思成不幸被汽車撞折腿骨住院,至少要推遲一年去美國留學,他為此焦慮不安,甚至急於成行。為此,梁啟超專門寫信給思成說,「人生之旅途苦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況國內多預備一年,多讀些國學,溫習背誦,「亦未嘗有損失耶」。

梁啟超即是孩子們的慈父、導師,又是親密的朋友。正如他自己所說:「在家裡頭,像你們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得難遇的幸福。」的確如此,梁啟超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頗為完善,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方法極為科學。他在教育孩子方法的「度」上掌握得恰到好處。在他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中,毫無訓斥打罵以及必須遵命照辦之類,而是充滿慈愛、引導、商量之類的語言。愛而不溺;嚴而不苛;引導而不指令;表揚獎賞學習先進,但不斥責後進,並多加安慰勉勵;節儉而不寒酸;既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又積極吸納西方科學;既有共同的要求,又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興趣發展等。處處堪稱模範,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董方奎,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這些懸崖上的建築,你打卡了幾處?
連珠對:說理抒情逗趣,修辭手法有妙用

TAG:大道知行 |